【设计说明】
本课题内容选自二年级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克和千克”是数与代数中“常见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二下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用“斤”“公斤”这样的重量单位,对“克和千克”这样的国际制质量单位的实际概念的感知几乎没有。千克和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而且它们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观察得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不仅要解除困惑,更要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本设计是笔者上得一节公开课,课后听课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课堂中好像有一股生命活动的强大气场,充分体现了生态课堂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学生通过动手称量,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
3. 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生态课堂体现 |
活动一:举一举,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举物游戏。 请同学们举起课前收集的物体的质量报告单,你对这张纸的重量感觉怎样? 举起你的数学课本,感觉怎么样? 数学课本与这张纸比较是重的,但与人的重量比较又是轻的。 2.引入新课。 课前,老师让大家到超市收集一些物体的重量,我拍了这样的情景。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主题图)从这张照片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观察它们的单位,你又发现什么? 同学们说得非常精彩,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提出那么多问题,咱们今天就重点来研究:1克有多重?1 千克有多重? |
(生举起物体质量报告单) 生:这张纸很轻。
(生举起课本) 生:数学课本重。 生 1:我了解到一包饼干重110 克。 生 2:一桶豆油重 5 千克。 生 3:6 个苹果重 1 千克。 生:一包饼干用“克”做单位,一桶豆油和 6 个苹果用“千克”做单位。 生 1:1 克有多重? 生 2:1 千克有多重? 生 3: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4:克和千克是用来做什么的? |
生态课堂追求教学的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让学生先举一张很轻的报告单纸张,再举一本数学课本,对比后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各种物品的数量及单位,不仅能很快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直奔主题,还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生态课堂核心理念之一是唤醒、激励生命,激发学生生命中的强大力量,能让学生做得让学生做,能让学生说得,教师不代替,尊重学生就是相信学生。
|
活动二:看一看,认识测量工具。 同学们,如果老师想知道某个物品的轻重,你有哪些办法呢?
(板书:称一称) (板书:看一看) (板书:掂一掂) 同学们办法可真多呀!有包装的可以看包装。没有包装的,比如要知道一个西瓜的重量可以用手掂一掂或者用秤去称一称,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更准确。那么,你都见到过一些什么秤呢? 在“秤”的大家庭里,还有这样一些秤,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
生 1:用秤来称一称。 生 2:看包装袋是怎么标注的。 生 3:用手掂一掂 生 1:我在菜市场见过盘秤。 生 2:我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 3:我在药店见过体重秤。
|
生态课堂的切入点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知道判断物体的轻重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掂一掂”,对认识“克与千克”是很好的元认知,教师要搭好脚手架,架起通往教学目的地的桥梁。
生态课堂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相融合的课堂。多媒体展示各种称量工具,直观,学生印象深刻。 |
活动三:掂一掂,体验“1克”标准,感受“1克”有多重。 1.体验标准,感受 1 克的重量。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利用天平称出一枚 2 分硬币的重量,并全班交流你的称量结果。 现在,请同学们把各人手中的 2 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把刚才所掂的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2.寻找标准,找出“1 克”的物品有哪些。 用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 1 克重?
请同学们再掂一掂一个 1 克的 2 分硬币、一个纽扣、一颗含片,建立起 1 克物品重量的标准。 |
(学生分组称量) 生:约重 1 克。 生:感觉非常轻。
掂 1 克的 2分硬币,感觉非常轻。
生 1:一颗纽扣。 生 2:1 枚一角的硬币。 生 3:一张纸牌。 生 4: 两颗图钉。
|
教师选用天平秤,让学生见证2分硬币的质量有1克重,再让学生把2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后告诉老师有什么感觉?这不仅让学生有了见证过程,而且还让学生的肢体参与验证、体验,然后谈验证的感觉,这对学生建立1克有多重这一数学模型及标准是极富价值意义的。再让学生根据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1克重?学生说出了:一颗纽扣, 1枚一角的硬币,一张纸牌,两颗图钉等等,这都是学生真切体验后,以1克作为参照标准,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来的。这就等于教师践行了“三解放”: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嘴巴。 |
活动四:比一比,建立1千克的标准,加深“千克”与“克”关系的理解。 课件出示:一袋盐重 500克,两袋盐就是 1000 克。1000克可以用比克大得多的单位 “千克”表示,记作 1 千克,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所以 1000 克等于 1 千克。 【板书:1000 克=1 千克,即 1 千克=1000 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把1 千克的物品(两袋盐 1000 克)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把刚才掂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闭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记到心里去。 拿出一个 2 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对比一下,有什么感受?(板书:比一比) 这就告诉我们“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很轻的物品都用“克”做单位。而“千克”是一个稍大的重量单位。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1000 个 1 克就有 1 千克重。即: 1 千克等于 1000 克。接下来老师要考考谁的反应快(题略)。 (教师出题,学生口答)。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生活中你拎过几千克重的物品吗? 小结:像一桶豆油、一个西瓜、一个人的体重……这些稍重一些的物品,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活动五:背一背,体验“几十千克”有多重 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把你的体重告诉同桌,想不想体验几十千克的同桌重量背在背上是什么感觉? 接下来咱们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板书:背一背)边背边想,把背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课件出示:我背着( )千克的( ),感觉( )。 请同学们再拿出 82 克的土豆片与刚才背一背的感觉比较一下,你想说什么? 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估一估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多少千克? 总结:轻的物品用 “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以后还要学习更重的物品用“吨”做单位。 |
(学生齐读两遍) 生 1:比一个 1 克的 2 分硬币重多了。 生 2:感觉很沉。 生 3:时间掂长了手会酸。 我掂 1 千克的盐感觉很重,时间掂长了,手会酸、胳膊会疼。 (学生掂重量) 生 1:1 千克重,1 克轻。 生 2:1 克的硬币很轻,几乎感觉不到,1 千克的物品挺沉的。 生 3:1 克和 1 千克有很大的区别。 生 1:我帮妈妈拎过 5 千克重的一桶花生油。 生 2:我拎过 2 千克重的土豆。 生 3:我拎过一桶水约重10 千克。 生 4:我背的书包约重 3 千克。 …… 生:知道。 生:想。(高兴、欢呼) 学生做互相背的游戏。 生 1:我感觉土豆片轻多了。 生 2:土豆片轻,用“克”做单位。人的体重重,用“千克”做单位。 生 1:我小弟的体重约重20 千克。 生2: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生3:一个西瓜约重5千克。 生 4:一张课桌的重量约是25 千克。 生 5:我爸爸的体重是 62千克。 生 6:我家那条小狗约重 6千克。 |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把两袋盐就是1000克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再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对比有什么感受?这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参照标准——1克、1千克的质量,以及1千克=1000克具有更深的印象。
生态课堂的特点是民主平等、自然和谐。“闭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记到心里去。”多么亲切的语言,多么和谐的交流,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心与心的碰撞。
生态课堂追求高效课堂,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当堂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生态课堂是有趣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学生“背”出来的记忆,就不愁学生“说”不出得很精彩。背一背同桌的重量是学生最难忘的,教师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进行体验,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多少千克,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丰富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想象力。同时,还让学生明白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