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
、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
、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
、感悟人生哲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2
.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
故事发生的时间? 
——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 “
为什么不下来? 
—— “
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
、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一)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715段)
(三)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的人生经验。 23段)
4
、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
、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 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 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
、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将怎么办?假如你是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抱下悬崖,而是教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 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 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
、假如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
、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
、杰利算是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
、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相关的分析:
父亲角度
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 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 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 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 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 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 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 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 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总会下来的。再说, 他一时也帮不了。天越来越黑了,见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 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的同学,将怎么办?
四、总结感悟: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
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
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
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
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