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莫言和屠呦呦诺奖演讲的不同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莫言和屠呦呦诺奖演讲的不同   

  
都是诺奖得主,演讲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本周是“诺贝尔周”,将举办各领域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按照诺贝尔奖惯例,各领域的获奖者在诺奖周均要举办一场主题演讲。

  诺贝尔奖自1900年6月设立,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中国公民获得诺贝尔奖的仅有莫言和屠呦呦两人。其中,莫言因其“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拯救了全球亿万人的生命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位诺奖获得者都是土生出长的中国人,都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从他们两人在诺委会举办的主题演讲中却让世人明显感觉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2015年12月7日下午1点(瑞典时间),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主题演讲,讲述了青蒿素的科研成果及过程,并介绍了自己及科研团队在青蒿素研制中的贡献和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宝藏。

  2012年12月7日下午5点半(瑞典时间),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发表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文学演讲,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定义为“讲故事”的过程,并介绍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及《丰乳肥臀》的母亲和故乡高密东北乡。

  下面就两人的演讲内容进行一下比较和简评:

  首先看看二人演讲的开场白

  屠呦呦:“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莫言:“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简评:从两篇演讲的开场白我们不难看到,屠呦呦在首先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同时,把获奖看着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并在幻灯片中将中国各科研团队的协作贡献用不同底色标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充分彰显了新中国科学家的谦逊、细致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莫言则历数了自己的家人和去逝的母亲,把获奖看成是值得很多人分享的“我的光荣”,满嘴个人主义情结。

  其次看看二人演讲中所讲的“故事”

  屠呦呦在演讲中讲述了从1969年中国“523”抗击疟疾研究立项到青蒿素的发现及临床实验与制药的艰辛历程。回顾了1959年到1962年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在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为自己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1969年当中医科学院指令她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时,“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她告诉世人,是中国传统中医药这个丰富的宝藏让自己发掘出了抗疟有效成份青蒿素。“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并列举了全国参加523项目的每个协作单位名单,强调“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与此同时,屠呦呦以一名著名药学家的视觉警示同行,面对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莫言的演讲由很多小故事串联,但主要讲述了自己的“悲伤”故事。“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是母亲教我如何心平气和地面对,意在说明在这个世界除了他的母亲没有几个好人。莫言回忆道,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我的小说有的起源于梦境,有的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这其中有自己的故事、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当然,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简评:从两篇演讲故事不难看出,屠呦呦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那个火红年代,归功于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归功于中国科技界的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同时期望全球抗疟工作者共同努立解决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问题,充分展现了一名85岁的老科学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医药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高风亮节和倾心关注、更高追求。而莫言表述的则是对同一时代的伤痕和仇视,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席彼得.英格伦的评价,通过讥讽手法的运用,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淫荡的,“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充分暴露了一个文学工作者自私偏激、内心扭曲的阴暗心理。

  最后看看二人演讲中所讲的结束语

  屠呦呦最后总结道:“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 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莫言最后则是用许多年前他爷爷讲的一个故事作结束语:“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简评:从两篇演讲的结束语不难发现,屠呦呦用毛主席的教导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自己的专业服务人类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鼓励大家对工作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让中华中医药中宝藏为人类再立新功,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正气。而莫言所讲的最后一个故事,则暗喻了人类大多数不是好人,该遭恶报,给人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误导,充满了血腥恐怖的邪气。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无论文学艺术还是自然科学,写小说与搞科研都需要个人天赋和勤奋,演讲测重于个人无可厚非。但是,用一个时期或一种现象否定另一个时期或另一种现象缺乏应有的党性和求实精神。屠呦呦在演讲中既介绍了自己在研制青蒿素中的作用和贡献,也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功绩,并把青蒿素的成功研发总结成了四条经验: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整篇演讲既体现了中国科学工作者不避艰辛、百折不挠、精益求精、不辱使命的敬业精神和风貌,又体了现社会主义科技队伍团结合作、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攻关的举国科研体制的无比优越性,书写了一段中华科技创新的传奇。而莫言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无论是其作品还是演讲却充满了对社会的怨恨,看不到社会或人性的光明面,尤其是他的文学创作始于部队,是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将他这个买菜算不清帐的小学生培养成了文学青年,并入党提干上大学,提供了创作空间,但是莫言没有一句感恩,反而称之为“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甚至认为写英雄模范的文学价值很低,所以在他笔下的家人、乡亲都是异化的,不是荒诞无稽就是淫乱杀戮或是鬼魅横行,反映出的是对社会的报复心态。因此,莫言的整篇演讲只见禾苗不见土壤,只有乌云不见阳光,除了个人奋斗就是对社会人生的反叛,把个人好恶强加给整个社会,完全颠覆了真善美和假恶丑,表现出另类人生观。

  只有生活并溶入于伟大的时代,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正直的人品。莫言与屠呦呦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知识分子,但在党性原则和人生观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是什么造成了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没一个中国人深思吗?都是诺奖得主,演讲的差距咋那么大呢?差距还真是挺大的!

   返回大中华论坛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