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中国文房四宝之宣笔(安徽宣城)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中国文房四宝之宣笔(安徽宣城)

    宣笔产于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盛行于唐、宋,均有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文房四宝

    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宣笔可以说是毛笔的起源。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
  
    关于宣笔的由来,自古就有蒙恬造笔说法。唐代韩愈所著《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率军南征伐楚,行至中山地区(即宣城境内),具体方位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山在今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一带;另一说中山在今江苏省溧水县境内。据《元和郡县志》二十八卷记载,中山在宣州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处,因唐宋时期宣州府地域广泛,溧水县属宣州管辖。

    蒙恬发现中山兔肥毛长,质地最佳,于是以竹管为笔杆,兔毛(又称紫毫)为笔头制作毛笔,世人称“蒙恬笔”,为宣笔的鼻祖。

                             

   

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宣笔制作技艺”名录其中,这是继中国“宣纸制作技艺”之后,又一文房珍品被选为国家“非遗”名录。
宣笔历史悠久,始于秦代,产于泾县。因泾县昔时属宣州总管府所管辖,属制毛笔又主要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宣笔技艺独特,取料精致,品种齐全,适用广泛,被历代书画家称之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刘海粟大师曾题词赞到“宣笔纵横,蝉蜕龙变”。书法大师林散之题词赞到“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县笔亦佳。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制几支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谓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并题词说:“制笔有妙理,唯宣笔厂为得之。”如今,泾县宣笔生产企业共有30余家,其中“上洋”牌宣笔因传承古法严格制作具有尖、圆、齐、健“四德”之美,劲、润、长、短“四长”之特色,深受国内文房四宝协会,著名书法家的推崇,被誉为“千年宣笔、掌上明珠”而弛名中外 [6]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