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q.blog.sina.com.cn/chbklm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  中华博客自己的网站    
               
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                   仅有凯恩斯是不够的

  •  

  • 1998年初,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4年下降。人们忧心忡忡,经济学家急忙从各种教科书中寻找药方。他们想到了挽救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英雄。于是,中国经济界开始大谈罗斯福新政,凯恩斯这个名字在中国在报刊上出现的频率顿时高了起来。

  • 然而,两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状况同他“来到”的时候差不多,它在中国的神通也没有在美国那样大。凯恩斯在中国“水土不服”。

  •  

  • 凯恩斯与罗斯福新政

  •  

  •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大危机。那时多数经济学家迷信市场经济有自我调节功能,“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地把经济从低谷中拉起来。而现实并非如此,30年代整个10年平均有18%的劳动力失业,高峰时失业率达到25%。人们在经济危机的黑暗隧道中煎熬着,看不到尽头。大危机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经济理论的大冲击,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一时无能为力。1934年,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来到华盛顿,和罗斯福一拍即合。凯恩斯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政府必须想办法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刺激消费;企业界没有办法扩大投资,政府必须担当起投资的责任。政府从哪里弄钱来投资呢?实行赤字财政。他认为,在出现萧条时政府应当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出现赤字,当通货膨胀加剧时,政府增加税收,紧缩财政开支,取得财政盈余,偿还萧条时发出的债券。

  • 罗斯福新政运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医治市场经济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大于求的痼疾。政策重点是用需求带动生产。办法之一是实行赤字财政和发行债券,调动限制资本用于生产和消费;办法之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 1929年,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为150亿美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民间投资也有起色。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所得总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投资扩大到1030亿美元时,就业问题才得到缓解。显然,美国经济在二战以后进入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全是、甚至主要不是凯恩斯学说的功劳,但凯恩斯学说的影响是深远的。

  •  

  • 凯恩斯在中国的遭遇 

  •  

  • 1997年夏天,市场疲软,连续几次降息对刺激消费毫无成效。中国的经济学家大概想起了凯恩斯当年说过的话: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政策作用不大,得靠财政政策,因为你能“用绳子拉动,去不能用绳子推动”。于是,中国经济学家表示:在目前状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只能靠财政政策”。他们拿来了凯恩斯的办法:“运用财政或准财政手段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建设的投资,”公共性投资主要靠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 199710月开始,物价水平开始负增长,经济不景气度进一步增加。1998年春天,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张被政府采纳,财政部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谈及“罗斯福新政”。

  • 凯恩斯终于被请到中国。1998年下半年开始,扩张性财政政策付诸实施,当年国家财政直接投资1000亿元。1999年进一步扩大了财政直接投资。为此,政府大量举债:1998年年初计划发行国债2808.5亿元,下半年又追加了1002.5亿元。1999年初计划发行国债3415亿元,后又增发600亿元。政府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1999年国家财政为增加居民收入共支出540亿元,是全国8400万人受益。

  • 应当说,凯恩斯理论对治理中国的通货紧缩起了一定作用,它阻止了经济继续下滑。国

  • 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说,1999年新增国债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

  • 但是,国民经济还是没有走出不景气的阴影。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继续连续26个月负增长,企业经营困难。

  • 凯恩斯的根本目标是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恰恰这两点在中国产生的效果不佳。

  • 政府投资没有带动民间投资,投资还是很不景气。投资是拉动需求最重要的力量,它的不景气说明经济还没有启动起来。1999年,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幅度为2.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7.3%10月开始回升,但回升乏力。到11月,固定资产投资仅增5.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仅增长0.1%

  • 为什么民间投资没有带动起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投资者无钱可赚。所能看到的商品都过剩,往哪里投资?需求不足抑制了投资。据权威部门测算:2000年内需不足缺口为1800-2000亿元。这就进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逻辑怪圈:投资不景气-需求不足。二者互为因果。

  • 凯恩斯认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中国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提高居民收入,消费需求还是扩大不多。其中也有中国具体情况,收入差别太大,少数高收入的人该买的都买了,没有什么需求;多数低收入的人有需要但没有支付能力。这是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难题。但从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相比,其差额由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1997年的3070.2元。占全国人口70.9%的农村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只有全国居民消费额的三分之一。在城市居民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层和占人口20%的高收入层差别是很大的。就家庭年收入而言,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倍。

  • 凯恩斯来中国已经两年了,时间不算短,政策力度也不算小,为什么效果不明显?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  

  • 橘生淮北则为枳 

  •  

  • 凯恩斯在中国遭遇不佳,是因为它在中国“水土不服”。中国的“水土”和当年美国的“水土”相差甚远,要让凯恩斯在这里大显神通,那就强人所难了。

  • 美国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典型,市场制度发达而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在建设之中,无法和美国相比。同样的政策思想在不同的制度基础上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美国企业对利率非常敏感,一次调整0.25%就收效明显,中国利率调整几个百分点也看不出明显的效果。

  • 美国以私有经济为基础,民间有大量的资金。中国是以公有经济为主体,民间资金没有美国那么多,而且大多存在国家银行中,已为政府所用。这是政府投资没有带动中国民间投资的一个原因。

  • 中国企业不同于美国企业。美国以私有企业为主,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大部分企业还在吃国家银行的“大锅饭”。美国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解雇工人,中国企业不能。

  • 中国的政府不同于罗斯福的政府。在美国,政企不分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地方政府对经济的扩张冲动也是没有的。在中国,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政企不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官员们还是以追求征集为目标,官员和企业对投资的效果不负责任的问题还没有根除。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难以避免。

  • 在中国这方“水土”上,凯恩斯的扩张政策效果不显著还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把扩大内需搞成简单的总量扩张,不加控制地实行货币和财政双扩张的政策,通过大量投入来求得GDP的增长。这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地方政府

  •  

  • 逼迫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最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可能重复前些年的“紧缩-通胀-紧缩-通胀”的循环之中。

  • 好在政府比较清醒。中央曾经一再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不可能长期实行。最近朱总理在形势报告中一再强调,要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有这一点老百姓就放心了,但关键还在落实。

  •  

  • 资料来源《经济学家茶座》第一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6

  •  

  • 1.       凯恩斯理论与政策主张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这一背景有无区别?

  • 2.       凯恩斯政策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 3.       你认为影响我国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 4.       中国投资与利率之间关系如何?中国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