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吉林李连贵
李连贵熏肉大饼的创始人。李连贵大饼,以其创始人得名。清光绪二十年间,我的继父李连贵作为谋生从河北省滦县跑关东在梨树县落户,开设“兴盛厚”生肉铺,兼营熟肉、兰饼。为兜生意,细心研究东北人民喜食烤、烙、熏、炸制品的习惯,不断改进熟肉、兰饼制作工艺,在中医帮助下,李连贵京城民间武林高手:练易筋经缩骨法如变魔术
将熏工艺中,添加十多味中药饮片,作为香料,初步形成熏肉大饼的操作规范。
一九二四年,我父李连贵病故,我继承父业,迁居四平,按出李连贵的招牌。
做成现在这样的、别具风味的熏肉大饼,是我父长期经营饭店,经过不断探索、研究,逐步总结经验的结果。李连贵熏肉大饼不仅驰名东北,而且在我们国家里也是独一无二的。在旧社会里,我们绝对保密,根本不外传,为的是独占利润。
熏肉大饼成立初,仅做一般的饼,一般的熏肉,店铺规模很小,顾客寥若晨星,当然赢利也是极微的。我的先人,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发家致富,就动了脑筋,想方设法地要在提高食品质量上下番工夫。经过多年的琢磨、实践,终于提高了熏肉大饼的质量。于是渐渐地使顾客们尝后,感到我们做的熏肉大饼别具一格,风味特殊,香味宜人,都啧啧地赞不绝口。他们一传俩,俩传三,所以顾客就一天多似一天。并且有的把它当作赠品。于是就远近驰名了。等到老中华民国和伪满时期,生意日益兴隆。虽然谈不上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但在我们店铺的小小房间里也是座无空席的。
我们的经营方法也不同于别的饭店。我们的店铺只是上午十点开张,下午三、四点钟关板,夜晚就寂然无声了。我们一天只卖一口猪的熏肉,决不多杀多煮,多咱卖完多咱上板,来晚的只好另寻他处就餐。但所得赢利决不低于他们。我们店铺生意兴隆的诀窍主要是提高了熏肉和大饼的质量。提高熏肉大饼的质量,在于重视生肉的质量。譬如,我们熏的肉,都是自己宰的猪,绝不外买肉,怕买病猪、劣肉。既使买的肉足好猪的,怕褪不净,皮上带着毛。那样,会毁掉我们店铺的声誉。声誉—毁,经济来源就受损失。所以,病猪、劣肉是我们最忌讳的。
1950年在沈阳又开设一处。仍然坚持我们老传统的经营方式,坚持信誉,保证饼肉的质量,所以生意也兴隆,也达到了赢利的目的。在党的领导下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我提高了觉悟,在1956年1月23日。自愿申请加入合营,从而使生产力比以前有了发展,生产关系根本改变了,技术也公开了。不但传授结本店的学员,而且也传给外地同业前来学习的人。如双辽、公主岭、辽源、长春等地。凡愿来学习者,我都不拒之门外,耐心地传授其技术。并在企业实践中,互相交流经验,以期共同提高。再如德惠食品厂和长春第一食品厂,要做熏肉罐头,也来向我请教。我就耐心地效他们操作和配料方法。后来他们做出的熏肉罐头,不断出口,颇受外国人士的好评。
1958年党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来平视察,品尝后赞美说:“经济实惠,简单好吃。”翌年国家领导人陈云来省视察时食后赞扬说:“别具风味”。
1959年。我到北京参观,应交际处的邀请。在东方饭店,由交际处召集各大型饭店的技术人员向我学习,时经半月,我耐心地一一边传授他们操作方法和配料方法。北京市领导及各饭店经理、书记、各公司书记等都莅临现场品尝,得到其好评。回平后,我市领导鼓励我继续钻研,要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做出贡献。
返回中华老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