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浙江丁莲芳
常用人名,越剧演员和“丁莲芳千张包子”创始人丁莲芳。千张包子创始人丁莲芳称“千张包子大王”。出身贫寒,年轻时以挑葱卖菜维持生计。清光绪四年(1878),开始试做千张包子粉丝汤。
人物简介
丁莲芳(1850—1931),吴兴(今湖州)人。“丁莲芳千张包子店”创始人,人称“千张包子大王”。出身贫寒,年轻时以挑葱卖菜维持生计。清光绪四年(1878),开始试做千张包子粉丝汤。粉丝汤色白汤清,不油不腻,味道鲜美,加上辣油、米醋、葱蒜等调味品,可当点心,可作为菜肴供上餐桌。初时,挑担在湖州鱼行口叫卖,七年改在骆驼桥设摊,日销达200多客。待客热情,根据顾客提出意见,不断改进配料和操作技术。将千张包子改长形为三角柱形;包子馅以鲜肉为主,掺进嫩笋衣、芝麻,再添加开洋;改细粉丝为粗粉丝,显得别具一格。八年,选定黄沙路(今红旗路)开设丁莲芳千张包子店。新店开张,特制大紫铜暖锅,边煮边卖,香味四溢,店内4张桌子,座无虚席,日销猛增到300多客。其子丁焦生克勤克俭,恪守传统,生意经久不衰,成为湖州至今仍负盛名的特色食品。
创业初期
刚刚开始经营,由于白天点心品种多,况且千张包子必须白天买进千张鲜肉包起来煮熟,方可出售,由于人力限制,所以必须到晚上才能把担子挑出去,当时他把担子挑在骆驼桥堍鱼行口(系湖州热闹中心)叫卖,因是新品种,当天现做现卖,肉馅新鲜,味美可口,品种新颖,独具一格,所以生意尚可,天天出担、天天卖完。从晚上八点到子夜一点,每天可卖一百多客(包括双单件),在当时的社会能卖到这一点数量,已算很不错了,因为当时的主要销售对象是些看夜戏散后的一般市民及嫖、赌、吸鸦片的磨夜游民。就这样卖了一个年头,老顾客也多了,人也熟悉了,特别是那些吸鸦片的,这些人“懒做贪吃咀独刁,一门心思吃得好”,他们以老主顾的资格,纷纷向丁莲芳提出意见,1.包子式样再不能家常式(当时包子式样同民间家常包的一个样,是长的)。2.馅心虽鲜还不够,还要加点鲜的东西岂不更好。(当时包子里面只有鲜肉笋衣)3.丝粉也不要象油豆腐丝粉那样的细丝粉,最好定做粗的。为了不失掉老顾客,为了生意,为了使这个品种立足于社会,所以逐渐改进包子式样,把原来长的改制成方的,后改进为三角形五公分见方的式样,独具一格。肉馅中再放进了开洋,细长丝粉定制成粗的绿豆丝粉,这样一来,从里到外完全摆脱了家常色彩,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逐步成为湖州城里别具特色的一种点心,深受群众欢迎。生意从原来一百多客增加到二百多客,除了晚上出担供应外,轮到乡下做草台戏也挑担下乡赶庙会。创始第三年——一八八一年,从挑担改为设摊,设摊地点在骆驼桥上,(当时各种小吃摊的集中地)搭一块桌板,还制了一个防蝇防尘可以拆卸的玻璃罩,在调味方面,增加了辣油、辣酱、白胡椒、大蒜叶,(原来辣酱无辣油)使千张包子更为芳香扑鼻,味首鲜美。路过群众闻到诱人的香味,都想一尝。由此名气日振,生意兴隆,原来摊头也不能适应了,资金也有所积蓄,就由行商改为店铺,扩大了经营。
百年老店
一九三五年,店址迁至黄沙路口(即五芳斋圆子店原址的后面)坐位从原来的十六个扩大到三十四个,并雇用了职工和学徒工各一人,从此业务扩大,已非昔比。一九四零年日伪时期,有个叫周济相的见到此业隆发达,也在马路上开了一爿千张包子店,和丁莲芳竞争。当时丁焦生已有一定实力,为了取得竞争胜利,他不吝工本,在质量上精益求精,除了专用鲜腿肉外,还将其腿肉中的筋、膜、肥膘全部割尽成为纯精腿肉,配上朝鲜开洋,日本干贝,孝丰蝴蝶片笋衣,达到肉嫩不腻,芳香振食。在企业管理上,采取了进货认真、讲究质量、薄利多销,因而扩大了竞争能力,产品博得了广大顾客的欢迎和赞誉。数月后,周济相竞争失利,改为周生记馄饨店,专营笋衣鲜肉大馄饨,后来也成为湖州名点之一。随后湖州府庙口也曾出现过千张包子丝粉头店,但不是专营,(兼营炒馄饨甜酒酿)因质量不如丁莲芳,相形见绌,解放前夕失利而关闭。
返回中华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