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祁县历史悠久,因古时有“昭余祁泽薮”(长杂草的积水地带)而得名。春秋时,祁地属晋,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即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他的城邑在今祁县的古县镇下古县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孙子祁盈因故被杀,食邑随之没收。晋分祁奚之田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盂县)等七部分。现在祁县的境地,基本上是从那时候确定的。
战国时期,祁地属赵国。秦代,祁地属太原郡。西汉初置祁县。王莽篡汉,改祁为示,后复祁县。晋代恢复分封制,祁县属太原国,县城迁到祁城村。北魏时,祁县属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迁县城于今址。北齐天保七年废祁县。隋开皇十年重置县治,属并州。唐武德三年,属太州。后复属并州。金代,在县东南之团柏镇设帻州,县属之,不久帻州废,县属晋州,改祁为祈。元大德年间,复称祁县,属冀宁路。明、清两代属太原府。民国初年属冀宁道。1937年底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解放后属榆次专区,后改称晋中地区。
祁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百余人。如东汉王允,东晋温峤,南朝梁之王僧辩,唐朝温大雅三兄弟,宋朝王溥,近代渠本翘,还有著名诗人王维、王绩、词人温庭筠等,社会贤达戴廷式寓居的丹枫阁,就在城内,是顾炎武、傅山等爱国志士聚会的场所。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以其严谨、周密的布局设计,精巧细致的建筑工艺,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广泛关注。近年来,许多影视剧组纷纷来祁县拍摄外景。上海同济大学、上河城建学院等高等学府,更把祁县显示明、清建筑风格的街道、民居当作实物教材,多次派师生前来实地考察、研究。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其间有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马家等十二处。
1994年一月,祁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将以其辉煌的历史,永垂史册,以其灿烂的今天,光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