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罗杰斯和他的投资预言
本站按语:读了这本书,觉得非得把它介绍给更多的读着;学习MBA也非得读到这本书,所以尽管没有得到作者的许可,还是把它做了介绍,好在我并没有什么商业利益,只是为了学习,就算是一种网摘资料吧。这里还是得感谢作者。
【本书简介】
作为量子基金创始人罗杰斯本人亲自授权的官方传记,本书首次披露了罗杰斯与索罗斯分手的内幕。除了介绍罗杰斯的成长,更侧重于罗杰斯的投资经历,包括罗杰斯如何步入华尔街,之后与索罗斯惊心动魄的投资合作经历,分手后环游世界的传奇以及对于今后投资机会的预测。书中大量的珍贵图片和详细资料大部分都是全球首次对外发布。
前言
我从未想过会让一个非本土语言的作者写我的传记。最初,当杨青提出要为我写传记时,我以为她只是心血来潮说着玩的,不久就会将这个"奇异"的想法抛诸脑后。即便是本土语言的人要给我写传记,这也是一份棘手的活儿。
说实话,我对一位中国年轻女记者能否很好的理解我的习惯和思想并不看好。她对我了解多少呢?她对我的了解足够可以写我的传记吗?她是否真的考虑过这样做的难度有多大呢?一开始,我真拿不准。
现在我对她写我的传记寄予厚望,过去的12个多月里,我看到了这位中国年轻女性为了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身影,她对我唯一的要求是:我必须如实回答她的问题,因为她要写一个真实的罗杰斯。
我很赞成她的观点。我是个在阿拉巴马州德莫普利斯乡下长大的穷小子,随后去了耶鲁和牛津大学,当过兵,最后来到华尔街。华尔街的所有经历告诉我,"专家"的话通常是错的。我拚命工作,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没有休过一天假。后来环球116个国家的旅行经历告诉我:"如果你想要看看心目中真实的世界,最好自己去体验。"
青是个很刻苦的女孩,一直执着于将梦想变成现实。是的,她很认真地在做这件事。如果她对我的回答并不很明了时,她会反复多次问我直到彻底明晰。有趣的是,我还得搜集150年前的数据,这可真是不容易!但在内心我非常欣赏她的认真态度,这也是我对她写一个真实的我充满期待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这本书同时也是她强烈的好奇心和尝试有更多经验等种种努力的结晶。今天,已获得辉煌成就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新生代的力量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这也是为何我要让自己的女儿学习中文的原因!我爱中国!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将由中国当家作主,中国将决定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进程!
作为中国年轻的一代,我很高兴青过去数年间对我投资事业的关注。我感到欣慰的是她不仅对真正赚钱感兴趣,同时关注如何投资。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赚钱并非易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一直想说的事情: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很多"功课"。没有人能帮你,你必须要自己做出判断。在市场风云变化时你得随时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这也是为何我深爱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希望通过读这本书你能发现投资的方法,我很高兴看完这本书后你能因此爱上投资。
吉姆-罗杰斯
作者序: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这本书的最初动力来自于我的父亲,这个世界上我最难忘的人。写这本书是多年前我与父亲之间的一个约定,那时的他因为两次中风已经明显出现左半身行动不便了。至今我依然记得,当时他坐在家里的那张老式藤椅上,笑眯眯地问我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他家姑娘写的书。
我抓住他已经有些萎缩的左手向他许诺,有一天,我一定要让他看我写的书,在北京买大房子给他住。他的那份为女儿自豪的笑容一直印在我脑海里,我永生难忘!
父亲还没有等到看我的书时就因脑溢血意外去世了,我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等到我知道消息时,他已经与我阴阳两相隔!我在获知噩耗的刹那间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依然毫无反应地与亲人谈论我最近的一次英语考试。
等到我再见到父亲,再去抓他冰冷的手时,我才猛然顿悟--那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真的去了天堂!那个冬天,当我回到北京,在夜里站在潘家园桥上迎着北京冬天的第一场雪哭泣时,我告诉自己,这辈子一定要完成与父亲之间的约定!
事至如今,父亲去世的第八个年头,我终于完成了他的夙愿,也算完成了多年来一直压在我心头的沉疴。我要感谢本书的主人翁--吉姆o罗杰斯先生一直以来对我不懈的支持!作为一位在全球金融界备受尊敬的投资大师,作为他的传记作者,我要感谢他将一个真实的自己毫无保留的呈现在我面前--而这正是人物传记中最重要也最精髓的部分!
在所有的采访对象中,我很少能碰见一个如此坦诚的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不厌其烦地如实回答我每一个问题!在写这本书前我和他之间曾经有个约定:他必须毫无保留地如实回答我的问题,他做到了!并一直信守诺言,尽一切可能回答我的任何问题。有时因为不同的信息来源导致的不同说法,我会就一个问题反复追问他好多次,他在被我问得几近崩溃之后依然努力回忆数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力求完整与准确。
这样的耐心和认真让我感动,我想也正是他的这种凡事认真,努力求解的态度成就了他非凡的事业,令他与索罗斯合伙创建的"量子基金"成为华尔街上"永远的传奇"。毫无疑问,他是启迪我心智的导师,让我对人生和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感悟!尽管已有66岁,他在纽约街头追赶出租车的身手敏捷以及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的充沛精力,恐怕连年轻小伙子也要努力一搏才能跟上他飞快的节奏。
每一天他都在跟时间赛跑,他可以同时做三件事情--一边健身、一边接受电话采访、一边回复邮件。而在临出门的最后一刻,他一定是一边穿袜子、一边回复最后一封邮件,或者同时接受最后一个电话采访。
我要感谢罗杰斯先生毫无保留地将他过去岁月中的私人卷宗、家信等所有的文件全部给我看,这份难得的信任是对我完成这本书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对于历史,罗杰斯先生很同意我的观点,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审视的眼光看待各自的历史,至于成败功过就留待后人评说吧!他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本书中他首次在事隔28年头后对外披露了当初他与索罗斯的分手内幕,他曾有过的失败、彷徨和成功的喜悦,让我们一起分享他的成长和喜乐!可以说,没有他的支持,写这本书一定举步维艰,并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谢谢吉姆,让我圆了八年的梦,也让我有机会去近距离了解一代投资大师的成长轨迹!
作为一位在全球投资界备受尊敬的投资大师,多年来罗杰斯先生对于市场大势的准确判断无人能及。他以历史的眼光前瞻性地关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坦诚直率,他的特立独行一直都是个谜。很多人很想知道他到底拥有怎样的葵花宝典,可以把这世界看得如此透澈,更有西方媒体直接称呼他是个拿着水晶球的魔法师。可他从不以此自居,只淡淡地表示,我只是个很简单的人!一个从阿拉巴马乡下来的"土包子"。但所有人都认为,他手里一定是握有一只能够预测未来的水晶球的,不然他何以对大势的判断每每都能言中呢?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同样的困惑,也盼望着能够打开潘多拉的盒子,看看他到底有怎样的神奇?这本书将向你展示一个真实的罗杰斯,他有过失败的惨痛,但他很快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他也有过即便拥有百万身家,吃一份早点也要记账的节俭生活,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着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他更有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的另一面,等到发过火之后又会很快忘了这一切,继续对着电脑处理邮件和接受采访。而最吸引你我的是他为何能从很平常的一件事中看出不平凡的投资通路。我想这也是每一位读者都急于了解的原因。
感谢罗杰斯先生的妻子佩姬o帕克女士,尽管她对吉姆从不对媒体说"不"的态度颇有微词,但她依然很坦率地向我讲述当初认识罗杰斯的过程,并对我的每一个问题都坦诚相告。2007年我在纽约采访罗杰斯先生时,已经有六个月身孕的她担心我喝不惯咖啡,很细心地帮我准备了中国绿茶。
谢谢布朗o克莱尔女士,她认识吉姆多年并协助他卖掉了纽约的百年老宅。她的优雅和细心让我对这座百年老宅有了更多了解,也让我在整理25箱罗杰斯的资料时,变得轻松了一些。
在写这本书时得到了吉姆家人的鼎力帮助。作为这个优秀家庭的一份子,他们尽自己所能为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罗杰斯先生的大弟弟迪克是位学术斐然的有机化学家,至今已经拥有65项个人专利。对于我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会很认真地帮我寻找答案。罗杰斯先生的二弟马布瑞是位律师,很早就在伯明翰拥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他以律师的职业素养对我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了精确翔实地答复,即便有的问题一时半会找不到答案,他也会告诉我原因,等到他找到答案后再一一详述于我。我要谢谢他们这种认真求索、坦诚严谨的态度和学风,这让我对罗杰斯家族中的较真个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缘由来自我对一个中国人完成非本土语言财经人物传记的追索。这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去过19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我都会尽量抽时间去当地书店看看,在财经传记一栏的众多书目作者中,我找不到中国人的名字。
2006年5月,当我在悉尼最大的书店里,爬上书架梯费了半天工夫还是没有找到一本中国人写的财经人物传记时,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不能还是没有人关注到这个领域呢?"
我想一定有人在关注,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即便最小的经济体也难以保证他人波涛我不涟漪的独善其身,更何况在一个日益物质和数据化的社会里,人人对财经的需求与关注首当其冲,我们已无法将自己的经济生活进行条块分割,而对财经事件和财经人物的关注也成了我们经济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另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所说的那样,写这本书开启了我人生新的起点。我要感谢我尊敬的导师罗杰斯对我的指点与督导,在整个炼狱煎熬的写书过程中,他的教诲如醍醐灌顶,不断让我的思想得到升华。谢谢吉姆!
写这本书更是多年来在内心不断纠结的一个梦想,如今梦想实现了,父亲可以在九泉下瞑目了。感谢我的母亲,她陪我一路走过写书的每一个夜晚!为了能在最艰难的午夜时分陪我,她总是晚上6点就提前就寝,临近午夜爬起来给我炒青菜。尤其是写作中期,大脑常因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和短时无意识,我在"腾云驾雾"中完成了对美国20世纪末金融风云的初步探索。母亲在午夜端出的青菜成了我每天坚持写作到凌晨的最后动力。谢谢母亲--这个世界上我最亲近的人!
谨以此书献给我深爱的父亲和母亲!献给这个世界上我所热爱的和所有爱我的人!献给所有为了梦想而坚持不懈的朋友!
杨 青
危机预警
纽约的夜晚奢华而喧闹,华灯初上,整个纽约城像盛放着各色珠宝的开箱锦椟在夜色中熠熠生辉。65岁的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坐在出租车里,一边不时翻看黑莓手机上的邮件,一边同他身边的中国年轻女性谈论着什么。他满是皱纹的粗大拇指灵巧地滑动黑莓手机上方的滚轴,不时和食指并用飞快地戳着键盘。他的妻子佩姬仰靠在后座的椅背上,神情疲惫,偶尔闭上眼睛,一边听丈夫和中国年轻女性的交谈,一边将手轻轻地搭在宽大的巴宝莉(Burberry)羽绒服下微微鼓起的腹部—她已经有六个月的身孕了。
谈及即将出生的小生命,佩姬忍不住兴奋地告诉身边的中国女性,已经五岁的大女儿“乐乐”早已给妹妹取好了名字。“她给小妹妹取名‘彩虹’,希望妹妹像彩虹一样漂亮,真是个可爱的宝贝。”说到这里,佩姬苍白的脸上露出幸福沉醉的笑容,她又一次向年轻的中国女性重复了一遍“彩虹”的中文发音。
夜幕下的纽约城流光溢彩,喧闹繁杂。出租车飞快驶过,车窗外的霓虹灯顿时幻化成五彩云雾,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黑夜里。这是2007年12月8日的夜晚,吉姆带着他怀孕六个月的妻子佩姬刚刚从北卡罗来纳州飞抵纽约纽瓦克机场。在那里,来自中国的记者正等待着与他们夫妇会合。
这个12月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月份,罗杰斯的新书《中国牛市》(A Bull in
China)刚刚在美国发售,华尔街正沉浸在银行股暴跌的忐忑与忧虑中,各大主流媒体正等待着采访这位以准确预测大势并大量做空著称的“投资骑士”,了解美国是否真的已经陷入经济衰退,以及备受关注的中国到底有怎样的投资机会。
这个12月注定是个忙乱悲伤的月份,三年前罗杰斯决定卖掉自己在纽约曼哈顿上西区107街河滨大道的六层别墅,如今已有一户人家确定要买下这栋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宅子。他要赶在12月18日签卖房合同前,将屋里的东西全部打包运到新加坡,在12月17日搬离自己在纽约的唯一居所。
中国记者此行专为罗杰斯售卖豪宅而来,作为罗杰斯传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章节。罗杰斯此次回纽约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在美国备受尊敬、屡屡准确预测市场大势的投资界传奇人物,为何这样决然地卖掉自己在纽约的百年老宅,举家迁往亚洲呢?在大多数美国人眼里,这个抛弃美国家园搬到亚洲的壮举未免有些离经叛道,匪夷所思。而在危机乍现的华尔街,这个类似提前“清仓”的信号似乎昭示着一场更为严重的危机即将来临。
出租车无声地停在了一片建筑物前的斜坡旁,此时已是晚上9:30,位于纽约曼哈顿上西区107街河滨大道的别墅区宁静而少有灯光。吉姆精干地将车厢内沉重的大行李箱一一拖出放在路边,随后张罗着拖进352号的黑漆铁门里。
这是一栋建于1899~1902年的六层老式褐砂石建筑,黑色的雕花大铁门右侧的石柱上镶嵌了一块小小的纪念牌,上面清晰地显示这是美国政府颁发的已登记在册的著名历史建筑,属于不可更改和毁坏的历史文物。穿过雕花大铁门,推开左手大门进入到一层门厅,正对着大门的衣帽卡座上挂着几顶风格各异的帽子。紧挨着墙壁的壁橱上方,两个全铁摩托车模型一左一右地站在白色的壁龛上。两张维多利亚时代早期风格的全皮褐色高背沙发分列壁橱两旁,从扶手的破损程度可以看出年代的久远。紧挨着沙发的是沿阶而上的木制楼梯,楼梯中央一条红色印花地毯沿阶而上伸向二楼,楼梯旁的一条幽深过道直通里层的大厨房。门厅四周墙壁上或大或小的壁画和世界地图等各地“纪念品”昭示着主人丰富的旅游经历。
(我是一边读着以上的文字,一边编辑着网页,一边在键盘上敲打着,同时我还在思考着,什么才是真正的清仓?罗杰斯预料到美国的经济危机即将来临,事实证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了美国,而就在这之前的2007年12月,他卖掉了位于纽约曼哈顿上西区107街河滨大道的六层别墅,举家迁往新加坡。他是彻底的清仓重来,这就是大师!)
整个室内装饰散发出一股浓郁的维多利亚式风格,墙壁上镶嵌着考究的橡木和桃花心木,门厅以陀红色为主色调,在桔黄色灯光的照耀下,屋内的家具摆设泛出年代久远的光泽,置身其中,一股温馨而厚重的英式俱乐部气息迎面而来。
在楼梯过道右侧全木包裹的门廊内,蓝绿相间的苏格兰地毯透出一股浓郁的英伦韵味。台阶下一只敞开的长纸箱中,几件冬衣整齐地挂在纸箱中的横杆上。门廊右边倚墙安放的是一张18世纪拉板多抽屉书桌,两旁高大纤细的木雕长颈鹿回头凝望着左前方落地窗台上那只巨大的木雕神象。大象身下一张维多利亚早期的全皮沙发散发出温暖厚重的光泽,一个黑色硕大的龟背浮雕盾牌紧靠在全皮沙发与一旁的赭红色木制皮靠背沙发之间。
门厅中央的大理石面圆桌上摆放着两只木制长柄烛台,它们中间一只昂首迈步的犀牛铁质雕塑和一只憨态可掬的黑色小狗雕塑秩序井然地静立着,三把路易十五风格的弯脚木椅围桌而立,仿佛共事良久的合伙人。一旁宽大的18世纪乔治中期薛来登式的赭红色木制皮靠背沙发显示着大宅主人的非凡。两辆自行车挤靠在一边的木制墙壁边,它们前方的挂衣架上粉色的儿童拉杆书包传达出房主家有位小“千金”的信息。一幅折叠的亚洲屏风和一辆童车挤在挂架对面的角落里,小孩子的玩具和多幅壁画被杂乱地码放在一起,周围封口的大纸箱和未封口的纸盒透露出主人搬家的忙乱。
吉姆抓住门边的遥控板,一一调开屋内的灯光和暖气。穿过门厅走进铺着苏格兰地毯的活动室,整个墙壁乃至天花板上的苏格兰绿,与地毯相呼应,让人以为走进了某家英式俱乐部。
黑色的雕花屏风将活动室分割为两个部分,前方的长条桌上整齐地码放了一摞罗杰斯的新书《中国牛市》,一堆叠好的衣服和一个衣架斜放在一旁的塑料储物箱上。走出活动室是宽大的开放式厨房,六七个封好的大纸箱与一张婴儿摇床整齐地摆放在厨房右侧的地板上。一张宽大的工作台横在厨房中央,两份《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以及几封信整齐地躺在工作台的左端。
经过马不停蹄的舟车劳顿,疲累不堪的佩姬在大厨房看完信件后先行上楼睡觉了。这时,吉姆的黑莓手机发出悦耳的铃声,听到是女儿乐乐,他脸上的皱纹立刻舒展开来。“喂,是乐乐吗?”对方没有反应,他将手机贴在头部仔细听了一会儿,电话突然断了。
吉姆快步出门回拨过去,电话终于通了。“是乐乐吗?我是爸爸,爸爸和妈妈刚刚到纽约,妈妈今天很累了,先去休息了。今天外婆带你玩儿了些什么?喔,是吗?太棒了!纽约的天气?好,爸爸告诉你,纽约很冷,乐乐要待在家里听外婆的话,千万不能看电视!好,爸爸向你保证一定把你的东西保管好,说定了!明天给爸爸打电话好不好?”吉姆一边说着,一边站在了屋外街道边的绿化树旁。
夜色中的纽约阴冷刺骨,只穿了一件深蓝色布鲁克斯兄弟休闲外套的吉姆吸了一下鼻子,冲着夜色中远处黑暗的哈德逊河方向看了看,转身匆匆跨进家门。在他的身后,门前过道的树枝上已悄然零星落下白色的雪粒儿—纽约已提前进入了寒冬!
这个冬天冰冷而黯淡,迎面而来的风雨寒气逼人,整个华尔街都陷入对美国未来前景的忧虑中。公众的焦点是日益上涨的物价和对有可能陷入通货膨胀的恐惧,几乎每个尚有些经验的投资者提起通货膨胀就会想起1929年之后的大萧条。(危机来临,就像地震之前的各种征兆,但是很少有人觉察到,罗杰斯觉察到了,因为他是大师。)
敏感的华尔街更是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对金融系统的重创惊恐到极点,分析师们纷纷猜测美联储很可能会继续降息。此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已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暗示美联储可能需要进一步降息以支撑经济增长。伯南克同时表示,为了避免银行业在2007年年底出现资金短缺,美联储拟在年底或者2008年初,采取回购方式对银行系统无“上限”注资,防止出现隔夜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断顿”。
但华尔街对此消息反应冷淡,忧虑中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仅略微上扬,聊表心意。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59.99点,报收13
371.72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1.42点,收于1481.14点,涨幅为0.78%;而纳斯达克指数却跌落了7.17点。
这一切在罗杰斯看来才刚刚开始,华尔街的金融恐慌还未真正开始。多年来美联储对金融系统的过度纵容以及美国政府肆无忌惮地四处举债、狂花海借,美国正等待着饱尝自己一手造成的恶果—美国人将经历一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或者说美国现在已经陷入经济衰退了!
美国媒体对他的这番“耸人听闻”的预言并不陌生,早在2006年5月,在《传统商务日报》(Classic
Business Day)“探秘吉姆·罗杰斯的水晶球”(A Look Into Jim
Rogers?Crystal
Ball)栏目中,罗杰斯预测,美国在2006年底或在次年将陷入经济衰退,股市将不堪一击,他不打算买美国股票。此时,他的“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已在过去的七年半里上涨了250%。
6月,他再度预警,美国可能在2007年陷入经济衰退。他认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表示会大印钞票,这意味着,“一旦我们大印钞票,我们就会陷入大萧条(Depression)之中。他忘了美国现在是全球历史上最大的债务国,当我们开始印钞票时,美元将走向崩溃”。
2007年2月,罗杰斯又发出警示,年内美国将陷入经济衰退。他对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此前在中国香港表示的“美国应该会陷入经济衰退”的说法给予了严厉抨击。“格林斯潘啥也没说,他说‘应该会’。喔,那太阳明天也应该不会升起了?格林斯潘从不会说出任何特别的想法。”(本站按语:一次一次的预警提示,华尔街的高管们没有引起重视,白宫的官员们也没有理睬。2007年底,如果美国政府予以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美国是否会逃过这一劫呢?这里我又想到了中国的马寅初先生,他研究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极力提倡政府要实行计划生育,可是没有人听他的,相反却受到批判。别人毫无察觉,他察觉到了,他是专家;他察觉到了,别人还不以为然甚至对他大加鞑伐,他就是大师。)
谈及在经济衰退期内是否会令商品牛市转熊的疑问,他表示,经济衰退不会终结商品牛市。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也深陷泥沼,但那时美国却迎来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商品牛市(见第8章“量子基金”)。20世纪70年代,世界五大经济体之一的英国垮掉了,不得不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其施以援手,但商品牛市依旧。“经济困境会带来商品市场的整固,比如70年代金价跌了50%。”
7月,面对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行业不断爆出的利空,他表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可能比任何国家都要严重。但全世界的过度扩张就在华尔街上—那些投资银行家们。这些人赚了太多钱,这可不是世界运转的方式。”“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中国将是世界上下一个最伟大的国家,很多西方人并不喜欢接受这个事实。”
10月,已经先期将家中老小迁到新加坡的他表示,美国已铁定陷入了经济衰退,他已将美元换成了日元、人民币和瑞士法郎。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暴跌对银行业的影响,他已开始卖掉华尔街银行股,并建议投资者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关注商品期货中的糖。他表示强烈看空美国的金融服务业,即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券商和投行全在他的空头黑名单内。他的大部分空头都在美国市场,他更看空“房利美”(Fannie
Mae,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他提醒投资者,美国的金融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做空机会。由于拒付分期贷款和收回抵押品(defaults
and
repossession,这里指贷款人逾期不还款的违约现象和银行收回抵押品的事情)的案例上升带来的次级抵押贷款可能的风险性,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日俱增,投资者担忧日甚。尽管有人担心中国股市的泡沫,他依然对波动的中国股市看好。(这一切不幸都被他言中。)
他当然看好中国,中国将在21世纪当家作主,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现在已成为全世界各国争相巴结的超级采购大户;中国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人超过35%的储蓄率,中国人的勤奋都让他有足够的理由看好中国很多年。正像他的新书《中国牛市》里所说的那样,“投资中国已时不我待”。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他的投资观点,“让你的孩子学习中文,搬到亚洲去,投资中国。”如今,当他穿梭于华尔街上各家财经媒体做新书访谈时,他的主题就是投资者最好离开经济糟糕透顶的美国市场,到中国去投资。从主持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他有些疯狂。可他并不在意,他告诉主持人,亚洲有30亿人,这里将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地区。
他告诉主持人,美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牛市盛宴已经到了头,现在该是把投资转向亚洲和其他领域的时候了。他毫不讳言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美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巨额债务还在以每12~15个月1万亿美元的速度加速增长。“美联储除了大量印钞票,别的什么也不会干!”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彻底完蛋了,这意味着华尔街的金融业直接被房市拖下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华尔街上的大批银行都将倒闭”,美国目前已经陷入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中。末了,他不忘对此总结,“这个烂摊子都是格林斯潘造成的,他长期坚持低利率,对房地产市场过度纵容,敞开了印钞票,直到把全世界的树都砍光,现在美国民众却要饱尝金融过度放纵之后的一切恶果!”
果然,2007年12月14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出现最近两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受能源价格上涨的推动,消费者物价指数11月上升了0.8%,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大涨幅。11月能源价格上涨5.7%,是10月1.4%的4倍。即便是剔除能源及食品之外的核心消费物价,11月也上升了0.3%,这是自2007年1月以来涨幅最厉害的一次。
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美国CPI按照年率计算其上升幅度已达4.3%,大大高于去年全年的2.5%;核心消费物价指数涨幅也超过了美联储认可的1%~2%的通胀控制范围。分析师们表示,这些不容乐观的数据足以表明美国通胀风险正在逐步扩大,美联储可能会在是否降息问题上趋向保守和谨慎。对数据格外敏感的华尔街立刻对此强烈回应:纽约三大指数均大幅下挫。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狂跌178.11点,最终以13
339.85点报收;纳斯达克指数报收2635.74点,跌幅超过了1%。标准普尔500指数跌了1.37%。
尽管各项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运转良好”,但越来越多的经济专家发出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的预警。华尔街上的银行已开始有些难受了,次贷的阴影似乎并未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轻易溜走。
就在几天前,深陷次贷危机漩涡的花旗集团发出预警,其结构性投资工具资产预计将出现490亿美元的缩水。早在2007年第三季度,花旗集团财报已因次贷危机进行了65亿美元的资产冲减,花旗表示,还将在第四季度被迫冲减100多亿美元资产。这一消息立刻令花旗股票下挫1%。市场普遍认为,次贷危机的危害在美国金融公司第四季度财报中可能会有“淋漓尽致”的表现,美国经济目前正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这对于美联储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中国牛市
纽约的冬天寒冷干燥,一连数天的雨雪倍添寒意,空气中流淌的节日气息令人伤感。圣诞节前的一周是罗杰斯最忙碌的时刻。他的新书《中国牛市》同时在各大商业媒体进行推广,采访、通告、各公司董事会会议,他要赶在房子卖掉以前处理完所有的事情。每天他就像打仗一样和时间赛跑。
每天早晨6:30,他就在彭博资讯社广播网不断播报新闻的声音中醒来,匆匆吃一点燕麦酸奶面包片后就直接奔向四层的玻璃健身房,一边健身一边工作。
健身房内各种健身器械一应俱全,一旁还专门设计了健身后的桑拿房,桑拿房右侧的水池暂时充当了罗杰斯的工作台,他的主要工作阵地就在水池近旁的自行车运动器上。他在自行车运动器车座前安放了一块斜角木板,用来安置他的笔记本电脑。他用坚固的夹子将笔记本固定,这样就可以保证他一边锻炼一边查看邮件,一边接受电话采访一边工作四不误了。
罗杰斯是个讨厌浪费时间的人,属马人对于复杂事物的掌控能力令一般人望尘莫及。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天锻炼90分钟,一边锻炼一边查看邮件,或者还捎带一边打电话一边交代事情。如今他的时间更紧了,每天的锻炼争分夺秒,全美各地的电话在不同的时间里打过来,他一边不停地接受采访,一边飞快地用两只食指戳着电脑键盘回复邮件。他不会打字,但他用两只食指飞快戳键盘的“二指禅”打字功夫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用十个手指打字的电脑迷。
为了达到消耗脂肪的效果,他通常会套上厚厚的印有哥伦比亚商学院标志的旧运动服,脑门上套上一顶毛线帽,再用当年在中国探险时买的草编帽子盖好,这样严防死守折腾90分钟下来,人已经大汗淋漓了。他一直都在与体重斗智斗勇,每一次外出回来他都要提醒自己:“我该减肥了!我讨厌脂肪!”因此平时他吃得很少,甚至有时早上很少吃东西。等到中午要外出参加会议或者去电视台接受采访时,他常常会胡乱从大厨房里翻出一点吃的,塞进嘴里。
可是,一旦他要在公众场合演讲时,他一定会来上两块巧克力棒,并在演讲期间喝上两罐平时根本不碰的冰可乐。他称这是他的“秘密武器”,“它们可以让我的嗓音更性感,精力更充沛”!
甜食是罗杰斯的最爱,不仅因为他本身就很喜欢甜食,更重要的是他最爱的糖将是今后数年商品牛市的主角。很多人在吃糖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看似平凡的商品未来将会上涨8倍。这个在他的“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里占据2%权重的“蜜糖”,将是他今后投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财富源泉。有这样的情感因素在,难怪每次吃糖时他都格外开心与享受。
他一遍又一遍地向全美不同媒体解释自己对中国投资的观点,对美国经济的看法,商品牛市还有数年可走,等等。也许是一段时间以来问题问得比较集中,在回答相似的问题时,他会忍不住歪着头紧闭双眼,拧在一起打了结的眉毛和额头上堆在一起的抬头纹相映成趣,仿佛在费力求解一道深奥难懂的数学题。
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广播媒体打来电话问他为何这么看好中国,认为中国是下一个投资圣地。他反问:“所有的美国人都在中国大把花银子,为什么我们不赚点回来呢?中国已经是全球顶尖的资本家了。”他随后开始炮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伯南克,他是个十足的扯谎大王和傻帽儿!他的整个学术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学习印钞票。这就是他现在做的事情!格林斯潘给了我们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消费泡沫。现在伯南克开始犯和格林斯潘同样的错误。他是个白痴!”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大骂美联储主席了,格林斯潘在位时,罗杰斯一直都没有放过对他的严厉谴责,这样的“雅号”他也毫不犹豫地送给过格林斯潘,如今伯南克接任格林斯潘,同样被罗杰斯捉对儿挨个儿严加批判。
在“道琼斯在线”,主持人问他为何要离开美国,搬到新加坡。罗杰斯指出,北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已经持续多年,目前正处于十分危险的阶段,历史上首次出现大面积的买房人无力支付房贷的状况,对金融机构及经济体系冲击很大。他个人此前一直都有意卖掉在美国的房产,举家迁往亚洲,不仅是给自己四岁半的女儿学习中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蕴涵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在BBC,当主持人问他中国有何投资机会时,他向对方推荐旅游、航空、农业、能源等领域。结果主持人插话说:“旅游?中国人那么穷,怎么可能去旅游?”他很耐心地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助推了亚洲股市的上涨态势。亚洲地区的旅游、农业、能源和水资源公司也将会因中国增长受益,他看多亚洲的旅行社和航空等类股票。
他坦承,过去300年里,中国人没条件也没机会走出国门。现在,中国人手里有钱了,这种急于看外面世界的欲望就是旅游业最好的投资机会。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人的出游成本在降低。中国游客携带现金已放宽至每人
2万美元,其旅游消费也日益增长。
他告诉主持人,“只要美国的签证障碍降低,美国旅游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一旦逾13亿中国人开始外出旅游,投资人将会看到这股消费巨浪带来的影响力。”
BBC的主持人也许从未关注过中国的旅游市场,但精明的罗杰斯捕捉到了。一家公司最新的调查显示,六成中国游客是女性,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占到了65%,她们平均每次的旅行花销是546美元。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游客出国旅游的人数将位居全球第四。剔除其他一些无法预见的边境可能关闭的因素,到2035年,中国的出国旅游人数将雄踞全球第一。
2007年12月10日晚7:00,位于纽约公园大道200的鲍德斯(Borders)书店里正举行罗杰斯的新书签售演讲。演讲前,他已经奔波了三个地方,去了FOX电视台的商业电视网络秀节目(Business
Network
Show),去了BBC,还参加了一个会议,接受了四个电话采访。就在演讲开始前半小时,他一边签书一边从秘书安通尼特(Antoinette)手中接过汉堡包猛啃起来。就像他所说的,他现在正骑在一头牛上,牛市不走完他就不撒手(指商品牛市)。他同样也对有光辉前景的中国有着相当大的胃口,中国的这个大牛市将是他奉献余生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分享盛宴喜悦的宝地,他早已做好了准备。
正是圣诞节前夕,喜欢看书的美国人纷纷寻找合适的礼物送给家人与朋友。罗杰斯的《中国牛市》无疑是那些已经意识到中国投资机会的读者手中不二的选择。前来参加他签售演讲的人多在30~45岁之间,有认识他多年的铁杆“粉丝”,也有在华尔街金融机构供职的职场人士。
席间曾出现了这样戏剧化的一幕,一位看上去不到40岁的男人在罗杰斯回答读者问题期间,走上讲台自报家门,说他在华尔街工作,他不是托儿(说到这里现场观众都笑了)。他坦承自己是罗杰斯投资系列丛书的受益者,建议大家都买《中国牛市》这本书,“我在这里要感谢他,他的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投资。我希望大家能看看他的书,不是照本宣科去买卖股票,而是学到投资的精髓!”现场观众报予热烈的掌声。
那晚,美国的投资者问了很多有关中国投资的问题,罗杰斯对此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美国读者:为何你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
罗杰斯:你可以看看历史,2007年的北京如同1907年的伦敦,我想说的是19世纪英国强盛,20世纪美国为王,21世纪无疑非中国莫属。我们不妨看看这些数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储蓄率是35%,美国这个数字只有2%;中国没有外债,出口占40%;中国有包括外贸盈余在内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年达600亿美元;包括港口、桥梁、公路在内的中国固定资产以每两年半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美国读者:你认为中国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吗?现在中国的环境问题很严峻,你怎么看?
罗杰斯:中国政府非常明智,他们知道如何去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步骤也是循序渐进的。未来中国政府会投入上百亿美元用于环保方面的建设。别忘了,中国有13亿人口,仅是他们的需求就是庞大的、商机无限的市场,为什么你们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能让你们获利丰厚的市场视而不见呢?
美国读者:如果让你在中国和印度之间选择,你会在哪里投资?如果你选择中国,为何不看好印度?
罗杰斯:当然是中国。原因我已经说了,中国是21世纪的主旋律。印度确实给美国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美国人将很多工作外包给印度。印度的基础设施很差,缺乏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印度确实有不少人出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那是有钱人,印度有很多儿童根本没有念完小学。另外,印度妇女地位很低。这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美国读者:你认为中国现在哪些领域有投资机会?媒体说,中国股市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泡沫,股市在下跌,你真的认为不会错吗?
罗杰斯:我的建议是,把你的钱从美国市场撤出,到中国去投资,有多少投资多少。未来20年中国在农业、能源、航空、交通、旅游、健康、环保等方面有很多投资机会。我的书里也详细介绍了这些行业的一些上市公司。就像以前的日本市场那样,30年内增长100倍;中国我投资了10年已经让我赚了很多钱。我给女儿买了很多中国公司的股票,如果股市出现泡沫我就卖掉它们,但是到现在我还没有卖掉!
有关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在罗杰斯看来,中国股市当时还是处于初期泡沫。中国政府一直试图让市场回归理性,并采取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市场没有回归理性,市场还会持续疯长,到2008年3月股市可能会上涨40%。这意味着市场出现暴跌的机会随时会发生。市场暴涨暴跌,无疑对未来稳步向上的趋势是有害的。“如果市场回归理性出现下跌,无疑对市场的未来是有好处的。如果市场是以波浪形态循序渐进地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市场逐步趋上的未来。”他说。
有读者担忧,美国目前的次贷危机是否会影响到对商品市场的投资。现在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不容乐观,很多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这种状况到底还能持续多久?他表示,商品市场还将持续走牛,这轮牛市将一直持续到2014~2023年间,油价可能涨至每桶100美元以上,金价可能会到每盎司1000美元。此前他已卖掉除中国之外的所有新兴市场的股票,只因这些新兴市场股票“过度扩张”。
提到美国经济的表现,确实让他很失望。他看空美国经济,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美国经济过度扩张,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国四处结怨,在国际社会中不断树敌。现在美国经济已经开始饱尝恶果,进入了经济衰退。
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签售会让读者意犹未尽,有些晚到的读者只好站在过道上听他介绍中国的投资机会。一位系着宝宝背带的年轻华裔女性,拿着他的书,一边听他的演讲,一边轻轻拍打怀里的孩子。很多人买他的书都是一买就买六七本。晚上10:00,鲍德斯书店的工作人员统计的结果是,现场到了85名读者,书店现有的300本《中国牛市》全部一抢而空,《中国牛市》同样也带动了《投资骑士》、《热门商品期货投资》、《资本冒险家》等罗杰斯其他投资畅销书的俏销,热情的人们常常同时购买上述四本书请罗杰斯签名留念。鲍德斯所有罗杰斯书籍的库存一夜之间全部告罄。
之后的几天,他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举行的华人社团签售会、“宋朝”中餐馆举行的华人投资团体演讲、“亚洲社区”签售演讲上,主办方准备的书全都卖了个精光。人们排着长队等他签名,和他聊起自己的中国女友或男友,或者娶了中国老婆等。他就像一个好莱坞巨星一样备受人们的追捧,不断有人上前和他攀谈,谈投资,谈自己的中国情结。
在纽约商品交易所演讲时曾发生过一段小插曲,因为电脑突然毫无反应,他的演讲内容完全不能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他一下就急了。他是个对演讲设备要求极高也极其敏感的人,但凡进行演讲前,他总要亲自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以确保万无一失,比如无线耳麦、遥控器等,这是他演讲的必备硬件。
邀请的华人团体用的是一个老版本的笔记本电脑,反应速度很慢。看见电脑半天没反应,他当时就火了,气得准备立刻甩手走人。不过在主办方的安抚下,最终看见电脑恢复正常,能够显示自己的演讲内容了,他才消了气。谢天谢地,主办方也松了一口气。之前的小插曲并没有影响他的情绪,这场演讲非常精彩,他告诉现场的华人投资者,当股市转熊之季正好是商品走牛之时。美国股市已经彻底完蛋了,未来的投资机会在商品市场,中国现在是全球各种原材料产品数一数二的消费大国,这样的投资机会一定要抓住。
“我的女儿没有美国股票账户,她只有商品账户。我女儿的账户里没有美元,她有人民币。如果在座的各位手里有人民币,我愿意拿美元和你们换。亚洲现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多女少,将来养女儿可赚大了。”他告诉现场的观众。
另一位被邀请前来演讲的嘉宾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经理,他很沮丧地向现场观众坦白:“听了罗杰斯先生的演讲后,我感觉很沮丧。他说商品牛市,可我手里是一堆的股票,尽管我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上班,这真是有点搞笑!他说女儿是个宝,可我只有俩儿子。他说全部抛空美元买人民币,可我手里除了美元就是美元。我怎么跟他全是反的呢?”现场观众被他的幽默逗得捧腹大笑。
随后罗杰斯被邀请去纽约商品交易所参观,现场的交易员看见他来了,立刻上前和他打招呼,有位交易员还问了他大豆和小麦的问题。马不停蹄地奔波了一天,他饿坏了,正好碰上了主办方安排的茶点时间,他猛塞了几个炸春卷、虾饺之类的点心算是填补了一下胃囊的空缺,他已经忙得没有时间让自己好好吃顿饭了。
痛别河滨大道
时间越来越紧,距离他售房的日子越来越近。但他似乎还有做不完的事情,经纪人克莱尔·布朗(Clare
Brown)和秘书安通尼特安排搬家公司的人搬走一箱箱的东西,家里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箱子和一些没有打包完的服装、器皿。
这是一栋位于纽约上西区107街与108街之间的六层联排别墅,由当年以殿堂和教堂建筑著称的著名建筑师罗伯特·科恩(Robert
D.
Kohn)亲自打造,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房子三面开阔,正面可远眺哈得逊河,后面有个小花园,还有一个侧院。其中一层为门厅、活动厅和主辅厨房;二层是会客大厅和宴会大厅;三层为主卧室和书房;四层为客人主辅卧室和健身房;五层为儿童天地和卧室;六层露台甲板上则有温泉小浴池和休闲乐园。
递送食物的升降机直达三层的酒窖,能容纳四人的古老电梯则通行房子上下六层。无论是天花板上的绘画,还是沿阶悬挂的照片无不流露出房子的古老和主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就连主厨房过道的墙壁上也悬挂着罗杰斯早年参加一个南非俱乐部活动时的典型人物画像。
地下一层的办公室里,一箱箱的文件资料整齐排列在屋子的一边角落。罗杰斯的家政工安娜·利皮斯基(Anna
Lipinski)因姐姐去世回家奔丧一直没有来上班。只有安娜的丈夫埃余简纽斯兹·利皮斯基(Eugeniusz
Lipinski,他们叫他凯亚特)每天来办公室上班。
安娜的丈夫是波兰人,至今他的英语里依然带有浓重的波兰口音。据他自己介绍,他是在自己妻子为罗杰斯做家政工大约两年后,才经妻子介绍为罗杰斯做兼职会计的。他每周只需要来办公室两次,其余时间在家里办公就行。他的工作是随时帮罗杰斯察看他不同账户里有多少钱,罗杰斯随时给他打电话,他随时按照罗杰斯的要求将不同账户里的钱折算成美元后告诉罗杰斯。罗杰斯有时也会指示他将什么钱放在哪个账户等类似的事情,他同时也负责监控罗杰斯的账户状况,每逢账户有巨大资金进出随时向罗杰斯汇报。安娜自1983年开始为罗杰斯做家政至今,两夫妇一直帮罗杰斯处理一些家务事,罗杰斯对他们非常信任。
罗杰斯是个讲求工作效率的人,他不喜欢铺张浪费。因此,他的公司里人员非常少,一个秘书、一个会计,现在克莱尔虽然是他的经纪人,但两人认识十年了,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都非常熟悉,算是“老街坊”了。克莱尔一直尽心尽力地帮着罗杰斯打理纽约豪宅的挂牌销售等事宜,她本人就是一位房屋经纪人,对房地产市场非常了解。除此之外,公司里再没有其他多余的人。
但就是这几个人正有条不紊地将偌大的六层宅子里的所有东西打包,安排存放仓库和托运新加坡,安排他这十天内的所有行程,联系搬家公司搬东西,处理电话、网络、水电费的结算,更改邮寄地址等繁杂的事宜。
2005年4月,罗杰斯在一次演讲中表示,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令人担忧。“由于利率太低,(美联储)印了太多钞票,我们正处于一个房地产泡沫中。”那时他开始考虑出售这所陪伴了他近30年的房子,举家迁往亚洲。自他那次预警后,美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价格下跌超过了30%,部分城市超过了50%。一些房地产商的股价更是疯狂大做自由落体运动。从2005年4月到2008年10月,股价已经跌去了90%。同期,美国的利率也创出了37年来新低。各主要大城市地区房价跌幅惨痛:旧金山下挫了51%,迈阿密跌落了58%,纽约下滑了24%,华盛顿地区缩水四成,拉斯维加斯暴跌了55%,凤凰城更惨,房价狂减了七成。
对于亚洲居住地的选择,中国香港、上海、新加坡等都曾备选,他们要找一个有中文语言环境,有利于乐乐学中文的华人社区,同时使用英语交流也没有问题,毕竟他们两口子不会中文。此外居住环境质量也是重要考核因素,以及所住地方的人文环境、商业环境都是考核标准之一,最终他们选择了新加坡。这个花园国度很让他称心,他们也为乐乐找到了一家教中文的幼儿园—南洋幼儿园,从老师到学生都说中文。
他开始在市场上放售自己的房子。尽管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在狂跌,但因他的房子上风上水且是在册不可乱拆的古宅,因此价格一直不错。纽约上西区的别墅也因“物以稀为贵”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
一开始就有三户人家对他的房子非常感兴趣,到最后有两户人家来看房。现在的买主一直很喜欢他的房子,为了保持这栋房子的原汁原味,当初他费了很多心血派他的室内装饰设计师专门到英国淘来的19世纪的古董家具,他自己在世界各地探险时搜集的各种“战利品”,以及一些精装百科全书,他一样也不拿走,全部留给下一位房主人。买主很为他的豪气感动,多付给了他100万美金。
按照双方的约定,买主将在签字前一天下午再来看一次房进行确认。双方约定2月17日下午3:00来看房。2月15日下午,雅虎网站的人来给房子拍片子,并对他进行了专访。主持人请他带着给观众讲解一下这栋房子的历史,家居以及那些纪念品来自何处。
正是这一次回顾式的节目将他长久以来压抑在内心的伤感全部勾了出来。想到他要离开美国,雅虎的工作人员也忍不住伤感起来,这种伤感更加重了他的忧伤程度。他给已经回到北卡罗来纳州的佩姬打电话:“佩姬,我感觉很不好,想到房子要卖了,我就很伤心!我怎么会想到把房子给卖了呢?”佩姬在电话那头安慰了他好一阵,才暂时让他糟糕的情绪有所缓解。
这一天,大家在忙乱中都没顾上吃饭,他提议大家一起出去吃顿饭。他们去了附近的一家中餐馆,去餐馆的路上他问克莱尔是否可以不卖房子,克莱尔的答案是“几乎不可能,如果重新买回房子要比原来多付三分之一的钱”。克莱尔表示,如果他毁约,即便他不卖房子,也要交纳房价三分之一的违约金。用克莱尔的话讲,即使罗杰斯要以多出三分之一的价钱买回自己的房子也不大可能了,“除非新房东死了!”
他向克莱尔抱怨,“你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栋房子,它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也一起割舍了!这真是伤透了我的心!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你怎么能就这么把我的房子给卖了呢?”他又开始埋怨克莱尔。
“这房子挂牌三年了,你有三年的时间来思考是否要卖房子,你当初是想通了要卖这栋房子的。怎么能说我就这样把你的房子给卖了呢?”克莱尔对罗杰斯的埋怨感到不解。
这顿饭在酒精的作用下,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你瞧瞧我都做了些什么?居然将纽约最好的房子卖了!这房子以后三五年内在纽约都很难找到!这真是个错误的决定,我伤心死了,都恨不得哭!我真后悔做了这个错误的决定。”他不止一次地在人前叹息。
12月16日下午2:45,新房主就要来了。按照规定,房子里除了克莱尔,其余人都要离开,等到新房主看完房确认离开后,其他人才能再次进入这栋老宅子,即便是他也不能和新房主见面。
就要离开这栋房子,所有人都很难过。看着房子里焕然一新的家具摆设,看着这栋曾经陪伴了自己两年半的房子,伤感的安通尼特甚至出主意:“不如在房子里放几只老鼠吧,这样新房东来确认房子时准保吓得要死,主动放弃买房子的协议,我们就可以一直待在这里了!”
新房东看房子时,罗杰斯去旁边一条街上的邻居家里参加圣诞节前的聚会。屋里挤满了左邻右舍,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点心,人们正在圣诞树前唱圣诞歌。这所房子有三层,房间里布置得井井有条。看到房间里的一切,听着周围人唱圣诞歌,再次勾起了他对自己老房子的追忆。明天,他的房子就要易手了,犹如要和一段持续了三十一年的婚姻说再见。
这三十一年里,他的欢笑,他的踌躇满志,他那些在六层露台举办私人聚会的场景,他为这所房子花费的心血,他的青春和那些在每个房间里留下的美好时光,要全部从记忆里割舍出去了!在纽约再也无法找到比这更好的房子了,而他毅然把它卖了!那份伤感、那份失落、那份眷恋以及一瞬间的茫然,让他突然感觉很疲累,他在悠扬的圣诞歌声中坐在木制楼梯上睡着了!
这一天终于来了。尽管之前做了很多准备,都是为了这一刻的签字,但真到了这一刻却又有些不情愿和不相信。但他终归是要走这一步的,他的下一个投资圣地在亚洲,和美国真的要说再见了!
2月17日上午10:45,约好了去律师事务所签署卖房文件。今晚,新房主就可以入住这栋百年老宅,而他则要搬到宾馆去住。想到要卖掉在纽约唯一的房子,他眼里满是忧伤!这栋位于纽约曼哈顿上西区河滨大道107街352号的六层百年老宅,陪伴他走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十一年岁月,如今以1600万美元易手他人。生命中最珍贵的一段岁月也随之割舍,他的生活也将从此淡出纽约!他的心开始隐隐作痛!
安通尼特预订的车已在门外等候,经纪人克莱尔开始轻声催促他时间快来不及了。就像将去演讲一样,他认真地系上了领结,爬上了四楼,最后看了一眼他的健身房加工作间,他又一次慢下脚步开始仔细打量这所他住了三十一年的老房子,寻找当初那些珍贵的记忆。
四层的主卧室已经焕然一新,床边摆放着他让佩姬看的书。他拿起那本书看了看,又放在了原来的位置。
这一刻,三层书房里那台老打字机静静地伫立在书桌一隅,他摸了摸上面“请勿触摸”的字条,想起这打字机从搬进家门开始就从未打过字。他抬起头环顾四周,最后看一眼他曾经反复流连的书房,在他左侧,这所房子的截面图板正静静地斜靠在书柜边。他拿起图板仔细端详了片刻,用手指一一触摸了上面的每一个房间。是的,这是他的心血,上面的每一个房间他都知道有多大,什么装饰风格,电源开关在哪里。他闭着眼睛都可以找到这些房间。
他轻轻将图板放回原处,快步出门。一边走一边到处看,他是想在这最后一刻将所有美好都记在心里,永不忘记。
他依次下楼,在心里跟每个房间说“再见”。二楼楼梯入口处的木雕象是他从泰国找到的,如今它依然安静地在此镇守。沿着楼梯走道,他抬头看了一眼挂在墙壁上的泰晤士河船赛画像,那是他当年勇闯第一个吉尼斯纪录的“写照”。还有一旁牛津大学校舍的照片,一切的一切仿佛让他回到了从前。
走下楼梯,他径直来到了主厨房,想最后看一眼这个留下三十一年美好记忆的地方。他当然记得当年举行化装舞会时,请大厨来此为客人烹饪。他当然记得每次在他外出回来时,总是要先来这里看看他的信件和报纸。橘黄色的灯光洒在宽大的工作台上,每天早晨,他总是在这张工作台上做自己的营养早
餐——用酸奶配玉米片和水果。
那个专门放杯子的橱柜旁是他心爱的收音机和电话,每天早上他就在这里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看《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一边吃他自制的早餐。
正对大工作台的六孔炉灶右上方那只黑底方形小闹钟是他烹饪时最好的“伙伴”,他最后一次抚摸了小闹钟,把它放回原处,眼里满是不舍与悲哀。他的眼睛一点点环顾厨房四周,不时停下来流连壁框里的杯子—那是他环游世界时从各地搜罗来的“宝贝”。
他一点点从主厨房踱出来,速度罕见地缓慢而难舍。他仰望门口右首墙壁上的那幅蔬菜图,这是他给女儿乐乐准备的,他飞快地在记事贴上写下上面的地址。慢慢转向门厅,小通道一侧墙壁上的一张照片又一次“拽住”了他的脚步,他小心地取下那张照片看了又看,又轻轻挂回原处。他摸了摸挂在一旁的老式电话,拿起话筒又轻轻放下,这部电话是他好不容易在一家古董市场找到的。现在也将和它说再见了!
终于,他站在了门厅里,他的眼睛一点点环顾四周,似乎要将房间里所有的一切都定格成永恒,收藏在内心深处。他边走边回头凝望着房间里的一切,眼里满是不舍与忧伤!拉开大门的那一瞬间,他又一次回头看了一眼这所给他带来无尽快乐的老房子,眼里流淌着无限的哀愁与难舍,他再也不能拥有这所纽约最好的房子了!他将从此与这所房子永别!
去往律师事务所的路上,他没有再查看自己的“黑莓”。他一边听着经纪人克莱尔低声介绍签署文件的程序,一边若有所思地盯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建筑物。想到今晚就不能在这所房子里入睡,他内心的不舍越发浓郁,这样的房子也许以后很多年都难以找到。可是怎么办呢?做卖房子的决定他就想了两年,现在终于卖掉了,即便是万分不舍也于事无补。
纽约当地时间12月17日11:35,雨雪后的纽约终于放晴。在纽约曼哈顿区第五大道西35
街的霍姆和奥哈瑞律师事务所里,首次与新房主人夫妇见面的罗杰斯,在双方律师的见证下开始签署卖房法律文件。
整个法律文件的签署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新房主人当场将1600万美元通过银行卡直接转账到罗杰斯名下。新房主人海伦·拉凯莉·亨特(Helen
LaKelly
Hunt)是石油大亨海伦·亨特的女儿,她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她现在是一家姐妹基金的创始人,专注于倡导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精神上的权利,并和自己做临床病理学顾问的丈夫为夫妇们举办指导研讨会。海伦夫妇有两个孩子,他们原本住在新泽西州,现在终于可以回到纽约了,难怪刚一签字,海伦就兴奋地大叫:“这是不是就成交了?不能反悔了对吧?真是太好了!”罗杰斯则在律师的引导下,一张一张缓慢而不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签完最后一个字时,他长叹一声,用右手撑住额头,蓝色的眼睛若有所思地盯住前方,陷入对老房子的追忆中。如今,房子里所有的记忆都随着法律文件的最后签署而告终结。
即使是在签署法律文件的最后一刻,罗杰斯依然对海伦夫妇说,“卖掉这所房子真是伤透了我的心!”对这所百年老宅喜爱有加的海伦则一再向罗杰斯保证,“非常感谢你把这么好的房子留给了我们。你放心,房子里的所有东西我们都会保持原样!如果你回到纽约,这所房子对你和你的家人永远敞开大门,你们可以随时来看它!”
从律师事务所里出来,他身手敏捷地一边飞奔一边立刻打电话给凯亚特,让他把600万美元放入佩姬的账户中,另外1000万美元放在自己的户头上。在前往医院检查身体的车上,满脸忧伤的他长叹一声,给妻子佩姬打电话,“佩姬,房子卖掉了。好在新主人很好,他们很喜欢我们的房子,也会善待房子里的一切!以后我们回来就住宾馆了。”
佩姬在电话里安慰他,“既然已经卖掉了,就不要去想了,至少卖给珍惜的人不是一件坏事。”一旁的女儿乐乐拿过电话问她爸爸,“爸爸,我们为什么要卖掉房子?以后再也不能在五层儿童乐园里玩耍了吗?”他向年幼的女儿保证,“乐乐,爸爸一定会给你在新加坡或者别的地方买所大房子,到时候乐乐、爸爸、妈妈还有小妹妹一起在大房子里生活,好不好?”
是的,他一定会给女儿买栋大房子的。他的女儿已开始慢慢融入21世纪最伟大国家的语言环境之中,他在这个国家的投资将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他也一直盼望着能和宝贝女儿一起分享这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喜悦!纽约的住所已经卖掉了,就像当初他来到纽约闯天下一样,那时他还只是一个来自南方乡村亚拉巴马的一个穷小子,兜里只揣了600美元。他的家庭能给予他的就是: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自己努力!
在雨果,格拉迪斯是个异类,她对事业的追求远比遵守相夫教子的“规矩”要强烈许多。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的缘故,格拉迪斯的最大乐趣是在雨果市担任通讯社专栏记者,这一兴趣一直持续了大概三四十年。
叛逆外婆
从懂事的那一刻起,年幼的罗杰斯就开始有了赚钱的决心,而母亲恩奈斯汀·巴巴拉·布瑞威尔(Erne-stine
Barbara Brewer
Rogers)先后诞下的四个弟弟过早地终结了他被人呵护的无忧岁月。还在罗杰斯两岁时,弟弟迪克(Richard
Brewer Rogers,昵称迪克)的出生就注定了罗杰斯从此要担当起大兄长的责任。
一直盼望着能有个闺女的恩奈斯汀一共为夫家诞下了五小虎将,罗杰斯排行老大。大弟弟迪克在他两岁时出生;五岁时,他在外婆家听说了二弟马布瑞(Ernest
Mabry Rogers)的来临;次年11月,三弟布罗敦(Broughton Wilkinson
Rogers)落地;到了罗杰斯就读亚拉巴马州德莫普利斯高中(Demopolis High
School)时,幼弟史蒂文(Basil Dougles Steven Rogers)来到了人间。
在孩子们的眼里,母亲恩奈斯汀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烈,新点子层出不穷;但面对着五个生龙活虎、永不言累的调皮鬼,这位在独生子女环境中长大的“掌上明珠”显然需要帮手,她采取了“放养”原则,或者直接将照看弟弟的繁重任务交给长子—小詹姆斯·彼兰德·罗杰斯(James
B. Rogers Jr.),但周围人似乎更乐于叫他吉姆·罗杰斯。
恩奈斯汀出生于美国南部的“石油之城”—得克萨斯州的博蒙特市。她的祖父母是早期德国移民,祖母与祖父在俄克拉何马州相识并成婚。作为美国最大的印第安原住民聚集地,版图像一口长柄锅的俄克拉何马取自印第安语,意为“红种人”(Red
people)。19世纪30年代末,美国政府开始将土著居民逐步迁移至此地,俄克拉何马由此被称为“印第安领地”。1897年,当人们在俄克拉何马州南部小城巴特尔斯威尔首次发现石油后,俄克拉何马立刻成为炙手可热的“黑金之州”。
恩奈斯汀的父亲年幼时,祖父就丢下他年轻的祖母和他们三兄妹去世了。祖母含辛茹苦将三兄妹拉扯大,并供他们上了大学。恩奈斯汀的祖母后来嫁给了一位医生恩奈斯汀·马布瑞(Ernestine
Mabry),在得克萨斯州的博蒙特市定居。
恩奈斯汀的父亲奥图·阿德法·布瑞威尔(Otto Adolph
Brewer),也就是吉姆的外公,这位被大家称做达奇(Dutch)的日耳曼人后裔毕业于俄克拉何马大学法律系,他聪明勤奋,一度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达奇是个体育迷,曾是校学生会主席和校橄榄球队队长。年轻的达奇最大的愿望是毕业后找一家好的律师行,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律师,回报母亲多年来抚养自己三兄妹的艰辛与不易,但这一梦想随着美国向德国宣战成为泡影。
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事全面展开!达奇很快奔赴欧洲战场,在美德两军交战中,达奇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战后回到美国的达奇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律师,他与罗杰斯的外婆格拉迪斯·马布瑞(Gladys
Mabry
Brewer)偶遇并结婚,随后在俄克拉何马州一个偏僻的小镇雨果定居。达奇预测战后雨果的经济会快速发展,打官司的人也会相应增多,他努力说服格拉迪斯不妨在雨果开一家律师事务所。遗憾的是,当时交通并不发达的偏僻小镇雨果并未出现“经济腾飞”,战后的萧条令他的小律师事务所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以关门收场。达奇此后依然为镇上的人打官司,只是不再拥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他也乐得清静,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晚上去“泡吧”。
对达奇搬到这个偏远小镇的建议,吉姆的外婆格拉迪斯并不乐意,但她依然“夫唱妇随”跟着丈夫定居雨果。达奇在妻子的陪伴下离开了人世,终年70岁。达奇去世后,为了避免母亲触景生情,在女儿恩奈斯汀的建议下,格拉迪斯搬到德莫普利斯与吉姆一家住在一起。
在罗杰斯的家族史上,外婆格拉迪斯是个传奇人物。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仍是一个男权社会,闭塞的雨果小镇上,很多妇女都没有工作,她们的出路与中国早期妇女的命运并无两样—找个好婆家嫁了,相夫教子终了一生,绝少抛头露面。
吉姆的外婆格拉迪斯身高不足1.5米,性格倔强,身手敏捷,精力充沛。丈夫事业的失意和不思进取令满腹抱负的她心烦意乱,她原本就期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大城市,这样可以有更多机会。但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妇女有再大的才华,也没有合适的舞台供她施展。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深深地刺痛了格拉迪斯的心,原本个性率直的她变得有些暴躁易怒。大部分时候,她将这种痛苦深埋于心,只是通过忙碌暂时忘却这种郁郁不得志的懊恼。偶尔,这种在内心长久纠缠的郁闷会像突然爆发的火山一样不期而至,暴怒的指责像冰雹一样从天而降,砸在达奇身上。达奇对此并不介意,他把她当孩子一样宠着,认为她只不过是一时意气用事,过了风头就好了。暴风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发脾气的格拉迪斯简直像天使,她侠骨柔肠,热情开朗,常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
罗杰斯的母亲恩奈斯汀于1919年出生于博蒙特市,她那做医生的继祖父亲自为她的外婆格拉迪斯接生。20世纪初期的美国,高昂的医疗费用依然让不少人选择在家里生孩子,人们通常是找位助产士或者跟产妇亲密的女性家属在家里为产妇接生,但助产士不能在产妇家中使用镇痛药物的规定也增加了分娩过程中的变数。
在达奇母亲的建议下,达奇夫妇来到博蒙特市待产,达奇的继父恩奈斯特·马布瑞(Ernest
Mabry)是位全科大夫,有了他的帮助,格拉迪斯生产得非常顺利。当接生房里传出恩奈斯汀响亮的啼哭声时,等候室里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达奇的继父告诉他:“是个很健康的小公主!”为了纪念公公为自己接生,格拉迪斯以公公的名字给女儿命名恩奈斯汀。
在雨果,格拉迪斯是个异类,她对事业的追求远比遵守相夫教子的“规矩”要强烈许多。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的缘故,格拉迪斯的最大乐趣是在雨果担任通讯社专栏记者,这一兴趣一直持续了三四十年。
她常常跑到警署和法庭去采访犯人,有时连被采访的杀人犯都吓了一跳:什么时候连女人也这样天不怕地不怕地跑到法庭里和杀人犯面对面?这个世界变化真是太快了!有时听说了有抢劫犯被抓,格拉迪斯会立刻跑到警署里追问劫匪到底都抢了些什么。有时她又在医院出现,看望那里的伤者,追问事发缘由。
她娇小的身影在当时巴掌大的雨果四处出没,很自然成为小镇人们议论的重心。在那个“男主外,女主内”封闭的男权社会里,像格拉迪斯这样喜欢抛头露面的妇女显得分外离经叛道!每一次她外出采访,总会有人在背地里议论她:“看,格拉迪斯又去法庭了!”对周围人的指指点点,格拉迪斯从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地为自己的喜好奔忙。
年幼的吉姆常常被送到外婆家,受外婆不拘一格个性的影响颇深。他在之后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坦承他们家庭成员的火爆脾气多半有外婆的遗传。据吉姆的二弟马布瑞回忆,在吉姆的成长过程中,他受母亲家的影响较深。儿时兄弟几个常常在暑假被送到外公外婆家,自然就与外婆要亲一些。
外婆从小就教育吉姆一定要努力工作挣钱,才能过好日子。他记得外婆总是反复叮嘱他和弟弟们:“千万不要跟人说你有多少钱!如果哪天我听说了你们在外面说自己有多少钱,我和你外公会立刻进坟墓的!”对于这样“恐吓”式的嘱咐,吉姆和弟弟们信以为真,一直谨遵外婆的家训。
至今,罗杰斯的大弟弟迪克依然记得,兄弟俩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外婆带着他们外出采访的时候。格拉迪斯总会带他们先去当地的杂货店给每人买一本连环画,当外婆的身影在监狱、法庭或者医院等场所分别闪现时,一旁一定坐着小兄弟俩,一边翻着小人书,一边做着“超人”梦等外婆。此时罗杰斯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一边看漫画书,一边看着弟弟,以防他乱跑走丢了。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是美国漫画史上的黄金岁月,各路英雄豪杰粉墨登场,不同的连环漫画期刊主角成就了孩子们的偶像团队。兄弟俩喜欢的“超级英雄”有《超人》、《蝙蝠侠和罗宾》、《橡胶侠》、《绿灯侠》、《神奇上尉》、《神奇飞鼠》等,罗杰斯常常幻想自己成为蝙蝠侠,总是在关键时刻救人于危难之中;而迪克更想当身体可以伸缩成各种形状的橡胶侠,兄弟俩有时还会为哪个大侠功力深厚而争论一番。后来小兄弟俩的注意力又转移到《特种部队》上,能够成为特种部队的敢死队队员,与眼镜蛇部队决一死战是那个时期男孩子们的热门话题。直到今天,罗杰斯依然对《超人》和《蝙蝠侠》印象深刻。
在孩子们眼里,整天忙碌的外婆格拉迪斯更像个骁勇善战的“神奇女侠”,当她快速果决地收集了所有的采访素材后,就会带着孩子们回家赶写报道。吉姆和迪克兄弟俩常常在家比照漫画书,反复切磋各路侠客的看家本领,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拥有和大侠一样刀枪不入的神功。有时候他们干脆跑到邻居家,向他们炫耀外婆新买的漫画书。在孩子们的喧闹声中,格拉迪斯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生动翔实的新闻报道,这似乎是最早的职业女性工作状态的原生态记录。在一个闭塞的男权社会里,一位女性能够顶住舆论压力抛头露面,边看孩子边撰写出大量的新闻报道,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肃然起敬。
亚拉巴马的罗氏家族
罗杰斯家族中最早在亚拉巴马州扎根的是他的高祖—查尔斯·普拉特·罗杰斯(Charles Platt
Rogers),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是亚拉巴马州最早的一批白人拓荒者之一。美国历史上,亚拉巴马州曾是南北战争期间“南方邦联”的诞生地,首府蒙哥马利市是当时南方邦联的中心,最大城市伯明翰曾是美国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地方。1955年蒙哥马利的女裁缝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因拒绝在公交车上给白人让座被当局逮捕,引爆了黑人反种族隔离运动。远在伯明翰的年轻牧师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组织领导的反对歧视黑人的非暴力抵制运动,成就了他作为民权运动领袖的历史地位。
亚拉巴马之名取自印第安语“拓荒者”之意。历史上的亚拉巴马原本为法属路易斯安那省的一部分,1763年割让给英国。1817年正式成为美国领土,1819年12月14日,亚拉巴马被列入美国第22个州。棉花曾是亚拉巴马州重要的经济支柱,随后钢铁业在中北部的伯明翰市兴起。美国东部最古老的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蕴藏着丰富广阔的无烟煤矿床和石油,它的南端就伸入亚拉巴马州境内。伯明翰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亚拉巴马州中北部,这个有着30万人口的城市,因靠近烟煤矿井,大量使用烟煤,成为美国知名的“烟煤城”。
1852年,带着对铁路建设的热望与开辟未来事业的豪情,22岁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查尔斯·普拉特·罗杰斯来到了亚拉巴马州,成为这里最早的一批白人拓荒者。这位铁路工程师从此开始了罗杰斯家族早期的拓荒轨迹。
那时正值美国运输史上的“铁路时代”,为了鼓励各州政府大力修建铁路,联邦政府采取了赠送大片土地、降低用于建设铁路的进口钢材关税、统一铁路轨距等措施。各地方政府也通过认购投资用的股票、购买铁路债券、给铁路公司赠予和负担铁路勘测费用等优惠举措投资和援助铁路公司,无偿获得大量土地的铁路公司因此受益匪浅。
在这股铁路建设热潮中,工程学专业出身的查尔斯担任亚拉巴马州一条地方铁路的首席工程师。我们姑且称之为O&O铁路(Opelika
& Oxford
Railroad),那条铁路正好穿过亚拉巴马州中部一个名叫莱托哈奇(Letohatchee)的寂静小镇。1871年,路易斯维尔和纳什维尔铁路公司将O&O纳入麾下,作为首席工程师的他也因此获得路易斯维尔和纳什维尔铁路公司赠予的大片沃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年轻的查尔斯在莱托哈奇小镇附近的汉纳威尔小镇与南茜·桑德逊(Nancy
Sanderson)相识,两人随后在莱托哈奇结婚定居。除了赠予的大片沃土外,精明的查尔斯另行购买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加上妻子家族中的部分良田,他全部种上棉花,并很快在莱托哈奇一带成为远近闻名的棉商。南茜为查尔斯生了七个孩子,小查尔斯·普拉特·罗杰斯(Charles
Platt Rogers
Jr.)—罗杰斯的曾祖父,是家中的第一个男孩,排行老二。1881年,南茜病逝。次年,查尔斯续弦,娶了来自布鲁克林的教师伊利莎·卡门(Eliza
Carmen),后者并未给罗氏家族添丁。
小查尔斯在小镇长大,他的爱情轨迹沿袭了与父亲同样的套路,他也在汉纳威尔小镇结识了自己的另一半—弗朗希斯·爱德华·普瑞切特(Frances
Edward
Pritchett),这位跟随父亲从弗吉尼亚州搬到此地的姑娘后来成为罗杰斯的曾祖母。最初,小查尔斯一直帮着父亲经营棉花生意,此时,罗氏家族已在亚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西部的郎兹县拥有大片棉田。每年秋天,棉花收获后会源源不断送到毗邻的蒙哥马利,在那里,类似雷曼兄弟那样的商品交易经纪商们是棉花的主要买家。
1910年,一场罕见的象鼻虫灾害顷刻间席卷了亚拉巴马州的大片棉田,灰压压的象鼻虫呼啸而过,棉田顿时被啃得精光,致使世代倚仗棉花过活的棉商瞬间失去了生活支柱。此时,工业革命的脚步将交通、制造业和燃料行业等新兴工业推向前沿。铁路的繁荣为煤进出矿产区提供了便利,当大卫·托马斯从无烟煤中炼出铁后,美国的钢铁工业由此跨入了全速发展的快车道。
当时的伯明翰,因距离铁矿、煤矿和石灰石等原料产地较近,成为美国南部最大的钢铁中心。虫灾封堵了亚拉巴马棉农的后路,小查尔斯带着大部分儿女搬到了伯明翰,涉足采矿业,准备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小查尔斯共有十个孩子,罗杰斯的祖父魏德·艾伦·罗杰斯(Wade Allen
Rogers)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魏德在莱托哈奇出生,很早就跟随父亲在江湖上打拼。阿拉巴契亚山脉丰厚的煤矿藏令不少淘金者快速变身为富有的矿主,凭借着一纸与路易斯维尔和纳什维尔铁路的长期供煤合同,小查尔斯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煤矿业王国”。他在伯明翰以北杰斐逊县拥有多个矿井,并在朗兹县拥有广泛的人脉。魏德20岁那年,小查尔斯买下了杰斐逊县附近一座规模不大的矿井交给他打理,罗杰斯家族第三代从此自立门户,开始了与黑色燃料打交道的年轻矿主生涯。
罗杰斯的祖母艾蒂·彼兰德(Ettie Beeland
Rogers)出身大户人家,在以纺织业闻名的亚拉巴马州格林维尔市,她是出了名的美人。身材高挑的她穿着20世纪初流行的拖地长裙,眼神清澈,举止高贵优雅。
一天,魏德在莱托哈奇小镇火车站偶遇艾蒂,立即被艾蒂的美貌“击中”。当时的艾蒂正搭乘从格林维尔前往蒙哥马利的火车,准备去那里的超级百货商店“血拼”。火车中途在莱托哈奇车站稍作停留,艾蒂正好与镇上的朋友约好了在车站相见。这一见竟演绎出了一段情缘,看到艾蒂第一眼,魏德就在这位优雅的美人面前迷失了方向,他随即跳上了车,自愿充当“护花使者”护送艾蒂来到了蒙哥马利。“火车情缘”一定终身,不久,魏德向艾蒂求婚,两人随后在艾蒂的家乡格林维尔举行了婚礼。
婚后,艾蒂随魏德搬到了伯明翰,他们共生了四个孩子。1918年,罗杰斯的父亲老詹姆斯·彼兰德·罗杰斯(James
Beeland Rogers Sr.)在伯明翰出生,四个孩子当中詹姆斯排行老幺,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降生巴尔的摩
詹姆斯出生那年,美国遭遇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燃料短缺。整个美国的煤实行定量供应,供应量被控制在平时的2/3。户外照明和三楼以下的居民用电梯都被严格禁止。
艾蒂不仅人漂亮,家务也料理得相当不错。有了艾蒂的帮助,魏德得以一心一意忙于煤矿的运营和管理。20世纪初的美国,罢工和矿井事故成为煤矿主原始积累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插曲,每年都会有数百名工人死于各种矿井事故。煤矿工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待遇,反抗矿主的罢工事件时有发生,矿主被矿工绑架甚至杀害的案件成为当地警察局最为头痛的卷宗。很长时期内,矿主与矿工之间的劳资关系颇为紧张。
在一次矿上工人罢工时,魏德和手下经理赶去现场解决问题,激动的矿井工人与管理层发生了肢体冲突,他的手在纷争中受了点轻伤。当时他并没在意,只是随便在伤口上抹了点儿药水,就继续工作了。不料,伤口很快感染化脓,并迅速恶化成败血症,魏德高烧不止,命悬一线。
那时距离英国人弗莱明(Fleming)发现青霉素还有一段时日,临床治疗中并没有抗生素的影子。这意味着一旦感染了败血症,病人几乎只能等死。还没等人们将魏德从医疗条件简陋的矿上送回伯明翰,他就因败血症引发的多种脏器衰竭不治身亡。年仅40岁的魏德绝尘而去,那一年,詹姆斯刚满10岁。
父亲的突然辞世将这个美满的家庭瞬间打入灾难深渊,年幼的詹姆斯和哥哥姐姐们一夜之间成了无人照料的孩子。悲痛欲绝的艾蒂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在伯明翰待了一段时间。但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却再也没能从矿上拿回一分钱,她带着孩子们告别了伯明翰,从此不再回来。
1929年,艾蒂带着詹姆斯和他的三位兄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格林维尔。那一年10月末,由“黑色星期四”引发的抛售狂潮顷刻间敲碎了美国人的梦想,成千上万的股民不计成本地抛出股票,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一举打入灾难深渊。道指从股灾开始前的最高点381.17点持续暴跌,累计跳水达89%,美国从此陷入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危机又引发西方经济体系的大萧条,数千万人失业,银行、证券公司纷纷倒闭。
20世纪早期的美国,失去了丈夫的女人独自抚养孩子凄苦而孤独,经济大萧条更让失去了经济支柱的五口之家雪上加霜。倔强的艾蒂没有再嫁,仅靠着父亲去世时留下的一点遗产和弟弟吉姆·彼兰德的帮助,独自一人将四个孩子抚养成人。
詹姆斯高中毕业时,他的叔叔承诺,如果他能考上俄克拉何马大学石油工程系,就为他支付大学学费,以便他毕业后到自己的公司帮忙。谁知,没等詹姆斯毕业,他叔叔就去世了,公司也卖给了别人。
詹姆斯果然如愿就读俄克拉何马大学,主修石油工程的他学习非常刻苦,很快拿到了奖学金。詹姆斯与罗杰斯的母亲恩奈斯汀相识于1937年,他当时是学校一个兄弟会的会长。巧合的是,达奇也曾是这个兄弟会的会长。
有一天达奇夫妇去俄克拉何马大学看望他们的宝贝女儿恩奈斯汀,重游母校的达奇顺道去看了一下留下美好回忆的兄弟会。在去往兄弟会会所的路上他们碰见了詹姆斯,老少兄弟会掌门在母校意外相逢令双方倍感惊喜与亲切。一路上,老少会长相谈甚欢,等到了兄弟会会所,达奇夫妇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宝贝女儿竟然就在隔壁!
原来兄弟会会所与恩奈斯汀担任会长的姐妹会会所是邻居,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达奇两口子亲自做媒,顺势将英俊稳重的詹姆斯介绍给了自己的千金,新一代兄弟会会长和姐妹会会长进行的“历史性会面”,从此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
两个年轻人就这样一起坠入了情网,身高1.75米、有着一头灰褐色头发和一双深邃的蓝眼睛的腼腆小伙子很快赢得了恩奈斯汀的芳心。恩奈斯汀是个身材娇小、活泼开朗的姑娘,一双蓝色的大眼睛和天使般的微笑总能让她成为小伙子们关注的重心。恩奈斯汀在高中时就有不少男生追求,也谈过一些男朋友。詹姆斯性情温和,对周围人非常体贴,即便有人与他争执,他也只是微笑着很少辩解。这是吸引恩奈斯汀的地方,比起其他满嘴抹蜜的年轻小伙子而言,詹姆斯的内向与谦逊显得与众不同。
吉姆的二弟马布瑞曾这样评价父母亲的结合,他认为两者之间可谓“绝配”,“两个如此优秀的人,彼此都令对方印象深刻。”临近毕业时,詹姆斯向恩奈斯汀求婚,达奇给这位兄弟会接班人投了最热情的一票。毕业后詹姆斯成为“太阳石油公司”的一名石油工程师,这家公司在得克萨斯州东部设有工厂,与恩奈斯汀的出生地博蒙特市近在咫尺。1940年9月14日,两个年轻人在恩奈斯汀的家乡俄克拉何马州雨果市举行了简单热闹的婚礼。
婚后,詹姆斯夫妇经常去博蒙特市,照看恩奈斯汀的继祖父与祖母。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詹姆斯应征前往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陆战基地服役,恩奈斯汀也随军开始了长达6年的军旅生活。
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在欧洲大陆点燃,希特勒在轻取波兰、北欧和法国后,签署“海狮作战计划”,开始了入侵英国的“空中闪电战”。
1942年10月19日中午12:28,年轻的詹姆斯夫妇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小詹姆斯·彼兰德·罗杰斯,他的家人都亲昵地叫他吉姆。尽管疲惫,但23岁的妈妈恩奈斯汀依然难抑兴奋,当圣·安格内斯医院的护士抱来这个粉红色皱着眉头的小生命时,恩奈斯汀禁不住激动地哭了起来。回忆起当年罗杰斯出生时的情景,至今依然精神矍铄的恩奈斯汀表示,罗杰斯出生时,体格瘦小,属于轻量级婴儿,但他嗓门很大。按照中国人的生肖属相说法,罗杰斯属马,肖马之人永远要抢先一步,具有不肯服输的性格,同时,属马者是难以管教的孩童,痛苦中长大,人到中年即功成名就。
罗杰斯出生在美国东海岸马里兰州的海港城市巴尔的摩。珍珠港事件引发美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4岁的詹姆斯正在马里兰州的陆军军事基地服役,此时盟军溃败与德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交错传来。就在三个多月前,艾森豪威尔刚刚就任欧洲战区美军司令,这一设在伦敦的战区司令部的成立,意味着盟军在遭受利比亚和埃及的挫败后,美国准备开辟第二战场。
不久,詹姆斯前往美国中西部威斯康星州的陆战基地服役。很快,詹姆斯被派往恩奈斯汀的故乡俄克拉何马州西南部科曼奇县劳顿镇服役。这是詹姆斯在美国境内服役的最后一站,这个名为希尔堡的军事基地位于劳顿镇北部。这里是美国陆军野战炮兵训练中心,詹姆斯在这里担任炮兵军官,官至陆军中尉。
1944年春天,詹姆斯告别了两岁的罗杰斯和有孕在身的娇妻,前往欧洲战场。临行前,詹姆斯将妻子送回雨果,在那里恩奈斯汀的父母将和她一起守候第二个孩子的来临。
在0~9十个阿拉伯数字中,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自己最心仪的人生数字呢?有人选1,有人选8,也有人会选9。吉姆一下抓住了“5”,不仅因为德莫普利斯小镇的电话号码是“5”,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市场的职业生涯从5岁就开始了。那时,他还是一个小不点儿,每天最大的乐趣是捡足够多的空瓶子换钱积累自己的私房钱。
5岁赚钱
打从娘胎出来,罗杰斯就是父母眼中稳重优秀的长子典范。他的头发稀疏,大大的头与瘦弱的身躯看上去有些不太和谐。一双深邃的蓝眼睛总是盯着你若有所思,仿佛在探索某个不解之谜。对于新鲜事物他从来都是小心翼翼慢慢尝试,没有体验的东西总会引起幼小的他深深的担忧。一岁时,父母把他放进浴缸里洗澡,他紧紧地抓住浴缸旁的帆布,生怕自己彻底滑进浴缸被水淹没。他张着嘴紧紧地盯着身边的大人,大大的蓝眼睛里透着紧张与不安,额头上的抬头纹清晰可见。
两年后,弟弟迪克的出世让他开始逐步适应没有母亲时刻在身旁呵护的孤独。此时,父亲詹姆斯正在德国境内参与盟军围剿希特勒党羽的行动。在那场著名的坦克大战中,盟军遭遇德军伏击,詹姆斯不幸中弹受伤。
大弟弟迪克在吉姆刚过完两岁生日的第二天出生了,妈妈忙着照顾弟弟,就把他送进了幼儿园。与其他的孩子相比,年幼的罗杰斯总是喜欢睁大了一双蓝色的眼睛,默不作声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让人永远摸不透这个小家伙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幼儿园里只有一位个子娇小的阿姨,十几个孩子同时在院子里疯跑、嬉戏打闹,势单力薄的阿姨根本无暇顾及,只能大致盯着孩子们不让大家打闹得太厉害。儿时的罗杰斯不哭不闹,很早就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四岁时在幼儿园里拍的一张照片上,穿着兔子服装、表情严肃的他和周围的小朋友安静地坐在地上,周围的“小兔子”都光着脚丫,唯有他不仅穿了袜子还穿上了凉鞋。
吉姆四岁那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希特勒的惨败告终,伤愈的詹姆斯带着三枚勇敢奖章从欧洲战场归来。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成为詹姆斯的当务之急。这时,詹姆斯的哥哥艾伦在伯明翰西南部一个偏远的小镇德莫普利斯开了一家工厂,生产电冰箱、体育座椅、农业化肥设备等产品。他写信告诉弟弟,他需要和一个有管理能力的人一起开创一份事业,如果詹姆斯放弃了这次机会,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损失。
1946年春天,詹姆斯一家回到了罗杰斯家族世代生息的故土—亚拉巴马州,他们在亚拉巴马州西南部的德莫普利斯小镇定居。这个人口只有5000人的小镇远离大城市的喧嚣。距离德莫普利斯最近的城市是50英里外的赛尔玛,那里有1.9万人。德莫普利斯坐落在两河交汇之处,源自密西西比州普林蒂斯县境内的汤比格比河由北向南,顺着亚拉巴马州,与布莱克沃里尔河汇合形成的三角地带,两条河流为这里的棉花生长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水源。每年10月棉花丰收时节,德莫普利斯中小学都要放假一周,让孩子们帮着家里摘棉花。听上去有点类似早期中国学校的义务劳动。
吉姆后来去了耶鲁大学读书,拨电话回家时的一段经历足以揭示这个小镇的偏远与奇特。小镇的电话号码只有一个“5”,在反复确认他没有开玩笑后,将信将疑的纽黑文接线员压抑着内心的怒火,先通过康涅狄格州接线员转接到亚特兰大市接线员,然后延伸到伯明翰市接线员,经历多次的长距离辗转传递后,信号终于抵达德莫普利斯小镇接线员。当电话这头焚心似火的纽黑文接线员刚说完吉姆的要求时,那头德莫普利斯的接线员立马回应:“噢,他们家现在没人,都上教堂去了。”纽黑文接线员刹那间被雷倒了,他不敢相信这神奇小镇接线员的记忆力竟会如此强大!
幼年的罗杰斯对德莫普利斯的乡村风光印象深刻,街道井然有序,没有一条水泥路或者沥青路。所有的路都是在厚厚的黄土地上铺一层沙砾,久而久之,路面的沙砾被飞驰的车轮卷起飞溅出去,原来的黄土地又慢慢裸露出来。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要提防疾驶而过的车辆卷起的漫天尘土;到了下雨天,黄土变成了泥巴,人走在上面不仅面临随时滑倒的危险,鞋底还会沾上一层厚厚的“黄土跟”,原本半斤重的鞋变成了一斤半。路面的泥泞只能求助镇上负责道路维修的人员来解围。他们通常的办法是开来一辆平土机,将路面的坑坑洼洼填平,然后再填点路面的沙砾。
男孩子们最喜欢跑到两河交汇的河口处,在那里堆放的一座座锯末堆里翻找结实点的厚木板当木筏,在河里玩“漂流”。最有趣的是,沿岸早期黑奴开凿运河遗留下的浅水渠是孩子们抓小鱼和小乌龟的好去处。水渠里并没有多少水,只有一些深深浅浅的小水沟,总有淘气包忙着抓鱼的当口不小心在又湿又滑的水沟里滑倒,引来周围一片笑声。
詹姆斯一家搬进了一套租来的白色混凝土砖墙结构的小平房,开始了在这个小镇上的全新生活。与早期美国家庭一样,詹姆斯夫妇沿袭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詹姆斯是家中的顶梁柱,负责家里的所有开销,他同时做两份工作以便孩子们的生活能宽松些。恩奈斯汀则以料理家务为主,零散地做点兼职为辅。类似送孩子们去上学、参加学校的家长会等工作责无旁贷由她出面。在孩子们心中,詹姆斯既是严师又是慈父。老二迪克这样评价自己的父母,父亲赚钱负责“宏观调控”,母亲简化并操作“具体办法”,孩子们是整个“政策贯彻实施”的受益者。
在父母的眼里,罗杰斯是个结实、懂事,从不会令人担心的孩子。还在他两岁时,詹姆斯和恩奈斯汀带着他坐火车回雨果,途中一件行李从行李架上翻落,正好砸在小吉姆的肩膀上,他为此哭闹不已,甚至到了雨果后依旧哭声不减。詹姆斯夫妇当时查看小吉姆并无外伤,以为他可能受了惊吓,哭一哭便没事了。谁知多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才发现罗杰斯的锁骨真的被行李砸骨折了,这对粗心的父母这才意识到当初罗杰斯为何长时间哭闹不已的真正原因。
詹姆斯从战场归来后,许久没有见父亲的吉姆总是黏在父亲身边,走到哪里都要父亲带着他。詹姆斯常常把这个小家伙举到肩膀上,让他神气地晃着大脑袋四处张望。毛发稀疏、大脑袋、大眼睛、瘦小身材的吉姆看上去有些像中国著名漫画作品中的三毛。和父亲在一起时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他喜欢爬到父亲的肩膀上,像一个小巨人一样看着周围的一切。
弟弟们的陆续出生让吉姆过早地结束了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岁月。老三马布瑞快出生时,5岁的吉姆被送到千里之外的外公外婆家。人口不到5000人的雨果小镇并没有太多变化,从这里到最近的大城市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最快也要3小时车程,而从德莫普利斯坐车到雨果要16个小时。在偏远小镇德莫普利斯和雨果,人们最大的娱乐莫过于每年夏天的棒球联赛。镇上不少孩子很早就开始练习投球和击球,在美国孩子心中,人人都想做贝尔·鲁斯。每当小学生们唱着“爸爸,带我去棒球场,妈妈给我买一个棒球”时,多数孩子不是在场下练习投球就是在棒球场上击球奔跑。
年幼的罗杰斯对于商业环境有种超乎寻常的敏感。一次外公达奇带着吉姆去看了一场棒球赛后,棒球场上的热闹从此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去棒球场成为他最大的爱好。与镇上其他孩子盼望到棒球场上练习比赛的热切相比,他似乎更关注在棒球场上寻找赚钱机会。
奈斯比特夫人(Mrs.
Nesbitt)是雨果镇上的一位老太太,她在小镇棒球场上有自己的一隅小店,同时拥有棒球场的特许经营权,不仅包括售卖零食和冷饮,还可回收空瓶子。她的手下有两三个孩子为她工作,他们当中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是初中生。
这天的棒球赛结束后,小不点吉姆来到她面前,问道:“奈斯比特夫人,您能给我一份工作吗?我想像他们那样为您工作。”说着,吉姆用手指着场内忙着捡空瓶子的大孩子们。
看着个头矮小的吉姆,惊讶的奈斯比特夫人哄着吉姆:“我可爱的小吉姆,你太小了,这份工作不适合你,你应该像那些孩子一样在赛场上玩儿。去吧去吧,我这儿正忙着,去找你的小伙伴们玩棒球吧!”
“不,奈斯比特夫人,我要的是工作,不是玩棒球。我能行的,相信我!”吉姆态度很坚决。
“可是,吉姆,你看看到我这里工作的孩子都比你大,你太小了,这份工作不太适合你。” 奈斯比特夫人试图说服吉姆。
“求你了,奈斯比特夫人。我一定能行的,相信我,我会做得很好的,您就给我这份工作吧!”看着吉姆一脸的真诚和急切,奈斯比特夫人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这也是她所有的小员工中最年幼的一位。
这年夏季棒球赛季来临时,5岁的吉姆找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奈斯比特夫人答应以每24个空可乐瓶售价5美分的价格照单全收他所有的“战利品”。那个夏天,当其他孩子还沉浸在棒球场上打球的快乐中时,吉姆已开始为自己将来的银行户头储备资金。
吉姆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他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看比赛的人们多喝几罐可乐,这样他就可以在奈斯比特夫人的赞许声中展示更多的“战利品”。捡可乐瓶的经历有喜有忧,有一天下午他竟然捡了552个可乐瓶!当他从奈斯比特夫人手中接过1.15美元后,攥着这笔巨大的财富,兴奋的吉姆急不可待地跑回了外婆家。他把其中的一半给了3岁的弟弟迪克,另一半自己留着。
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有一次吉姆只从奈斯比特夫人那里领到了10美分。看着这个孩子一脸的失望和沮丧,奈斯比特夫人又多给了他5美分。尽管如此,他依然为没有捡到足够的可乐瓶而懊恼不已。
这年9月,妈妈又为他添了一个弟弟—马布瑞,他们搬进了位于普罗德大街210号的一栋复式砖房里。詹姆斯告诉他,可以在除主卧室之外的三个卧室里任选一个,他可以和弟弟们在一层宽敞的活动室里玩游戏,可以在客厅里招待自己的小朋友了。
男孩子们在一起总是会有无数的新鲜主意。夏天天气太热,看见小镇上的那些大人到澡堂里洗澡,5岁的吉姆也开始学着大人们在家里炮制泡澡冲凉的方法。他和3岁的迪克将大铁桶一点点推到水管旁,放满水后,两个小家伙立刻脱光了衣服跳了进去。为了保持水温清凉,由吉姆守着水管不停放水,这样铁桶中总有清凉之流,消暑效果相当不错。
吉姆6岁时,回到德莫普利斯的他发现,这里的棒球场还没有人卖花生和可乐。他立刻告诉父亲这个“商业空白”。“如果你想在那儿卖花生和软饮,没准儿你能赚点钱。”詹姆斯鼓励他试试。于是,年幼的小吉姆争取到了在少年棒球联赛(Little
League)赛场上卖花生米和饮料的特许专营权。詹姆斯从小鼓励孩子们自食其力,他借给吉姆一笔巨款—100美元,作为他经营自己零食摊的启动资金。吉姆用这笔钱买了一部卖饮料和零食的小推车以及一个二手花生烘烤机,在1948年炎热的夏季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每天晚上,詹姆斯夫妇会帮着小吉姆将生花生烤至半熟,然后打包。第二天,小吉姆早早在棒球场上支好了零食摊,将半成品花生和软饮一一码放在零食摊上,然后将一小部分花生烤熟,等着顾客光临。
德莫普利斯棒球场上,人人都知道小吉姆的零食摊,不少人专门跑到这个颇有生意头脑的小家伙摊前照顾生意。常常有人问:“嘿,吉姆,今天生意怎样?”“一般,你想来点花生吗?我这里有最好的烤花生,你要尝一点吗?或者软饮什么的?”吉姆每次回答人们的询问时总不忘笑眯眯地推销自己的商品。持续了一个夏季的少年棒球联赛让吉姆尝到了不少甜头,忙不过来的时候,四岁的迪克也被雇来帮着练摊。联赛刚一结束,吉姆就在镇上的国家商业银行(Commercial
National Bank)开了自己的第一个银行账户。
这年秋天,因为出生日期不够德莫普利斯小学的入学条件,小个子吉姆又回到外公外婆家,挤上了雨果镇小学一年级的班车。在这里,吉姆成了雨果小学个子最小的“借读”生。
外公达奇的业余爱好是去酒吧喝点什么或者去牌室会会牌友。达奇在雨果享有盛誉,他不仅拥有镇上的一家广播电台,还持有银行股份。曾与俄克拉何马州议员是法学院室友的经历使他成为当地政界和商界的宠儿—他曾是他们班里最受追捧的年轻律师之一。但他最大的爱好却是“晚上和朋友们聚聚,喝两口!”
冬天的俄克拉何马干燥阴冷,每天晚上,雨果镇上的男人们总会在酒吧里碰面,聊聊天,喝上两口,暖暖身子;有的则到附近的棋牌室来两局。那时候,酒是禁品,如果客人需要,酒吧的人总能想办法从酒贩手中搞到一些酒。
达奇爱去酒吧在当地“享有盛誉”,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去酒吧报到。有时候喝上一口小酒之后,他会和牌友们来两局,试试手气。随着年岁的增长,外婆格拉迪斯的脾气变得易怒,她曾反复告诫达奇不要老去酒吧厮混,自己非常反感这种行为,有时间不如带着吉姆四处走走。对外孙的宠爱有时候还是抵挡不住酒友、牌友的召唤,人的某种爱好常常会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而要改变习惯需要非凡的定力,达奇显然并不足够坚强。
为了阻止丈夫每晚去酒吧消磨时光,格拉迪斯长期坚持与达奇斗智斗勇。每天傍晚,格拉迪斯都要出去“阻击”达奇,这位身手敏捷的女子挨个儿冲进每间棋牌室,在人群中寻找丈夫的身影。每当她“排查”了好几个棋牌室,终于在其中的某个屋里找到“目标”后,怒不可遏的她总忍不住叫道:“该死的,我跟你说过不要去打牌的!”但不管格拉迪斯如何恼羞成怒,每天达奇依然会在酒吧和棋牌室亮相,谁让他那么受欢迎呢!
当外婆出去搜寻外公的时候,吉姆总能从他喜欢的书中找到灵感。他对人物传记和类似历险记之类的书非常感兴趣,一看起来就舍不得放下。外婆格拉迪斯每次“押送”外公达奇回家时,总是看到吉姆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捧着一本书专注地看着。有时候她真希望坐在那里的是达奇而不是吉姆。
冬天的时候,母亲写信来告诉吉姆,他又有了一个弟弟布罗敦,他不在的时候迪克一直嚷嚷着要见吉姆,等他回家的时候,他就可以见到小布罗敦和长高了不少的迪克了。次年5月,在棒球联赛来临之际,准备就读小学二年级的吉姆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德莫普利斯,为重新开张的零食摊做准备。5岁的迪克已经轻车熟路,成为他的得力干将。他跟着吉姆推着零食摊,向人推销花生米和各种饮料。
罗杰斯家的孩子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父母要求他们在任何场合下必须品行端正,做任何事情都要倾力而为,碰见问题自己尽可能想办法解决,过好日子的唯一方式就是努力赚钱,孩子们在一起时要互相帮助,做事一定要有职业操守。
詹姆斯教导孩子们要随时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细微的变化。曾在当地担任教育董事会总裁的他教导孩子们生活礼仪,告诫他们要诚实、忠诚、有责任感,要尽可能地保护身边的女性;而他在不经意间为妻子恩奈斯汀开门、拉椅子、拿大衣等种种体贴行为的自然流露,成为吉姆和弟弟们最好的范例。老三马布瑞回忆说,“这是罗杰斯家族的优良传统,这种影响力一直根植在我们的骨子里,成为了习惯!”多年后,当吉姆扬名华尔街成为众多女粉丝拥趸的偶像后,他给所有女性最深刻的印象是:首次见面,他一定会记得为你拉椅子、拿大衣,凡事女性先行。这些瞬间细节的流露立刻俘获了不少女性脆弱的温情。
与詹姆斯的冷静、稳重相比,外向热情的恩奈斯汀继承了母亲格拉迪斯的衣钵。精力充沛的她对任何新鲜事情都充满了好奇,邻里间举办的家庭聚会,她从来都是令人称道的好客周到的女主妇,还曾一度担任过德莫普利斯幼童子军(Cub
Scout)的女训导员。
恩奈斯汀一直希望能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怎料事与愿违,落地的都是上足了发条的小子。对于孩子的教育,詹姆斯夫妇基本遵循“说服教育为主”的“蜂蜜加大棒”策略。恩奈斯汀是独生子女,从未有过与兄弟姊妹相处的经验。她反对体罚,主张“放养”,鼓励孩子们尽量尝试新鲜事物,但必须要保证学习成绩优秀,并能在课外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
每个周六下午是吉姆和迪克最快乐的时光。这一天,劳累了一周的父亲从大伯的工厂回来,妈妈恩奈斯汀忙里忙外激动而兴奋,有时候甚至会有些小脾气。兄弟俩最盼望的是父亲会送他们到电影院看连场电影。吉姆负责照顾弟弟,给他买吃的,电影散场后哥儿俩一路走一路玩儿地回家。南方乡村的淳朴与封闭为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创造了条件,镇上的人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知根知底,孩子们每天出去疯跑也不用担心走失。吉姆和迪克常常在离家15个街区的地方玩耍,即便走失,也总有相熟的人将迷路的孩子给送回家来。在这里,诚信成为大家被社会容纳的重要标准,每个人都在诚信尺度的监督下维护自己的社会尊严与声誉。
男孩子们的顽劣常常让恩奈斯汀不胜其烦。提起父亲的“鞭刑”,每个孩子都记忆犹新。通常母亲恩奈斯汀会向父亲报告过去几天谁的表现最差,谁不守规矩,于是最“恐怖”的处罚开始了:当詹姆斯攥着宽宽的军用皮带轻轻地敲击桌面时,每个孩子都禁不住汗毛倒竖,只后悔当初为何不听老妈的话。随后恩奈斯汀会为孩子们向詹姆斯求情,建议詹姆斯减少处罚或者暂时不处罚,“以观后效”,这意味着本来屁股上要开三道花的某个淘气鬼很可能只开一道花或者干脆不开花。夫妇俩的“红白脸战术”十分奏效,接下来的几天基本会相安无事,即便哪个孩子偶尔淘气“犯规”,在恩奈斯汀“要向你们老爸汇报”的暗示警告后也会变得规规矩矩。这初步达到了詹姆斯夫妇“震慑教子法”的目的。
长子吉姆一直是父母眼中用来教育其他孩子的榜样,当周围孩子还在街上四处乱跑、嬉戏玩耍的时候,小个子吉姆已开始在棒球场上指挥两个弟弟迪克和马布瑞推着小推车,四处推销花生米和可乐了,后来布罗敦也加入了“兄弟团”。提起“兄弟团”,迪克回忆道,最初是吉姆带着他的二人组,儿时夏天的早晨,吉姆会带着他一起骑自行车去市中心的游泳馆上游泳课,下午哥儿俩就会出现在棒球场上练摊儿。
后来,每逢詹姆斯参加业余垒球赛时,吉姆就带着两个弟弟在周三和周四的下午,将零食摊支在赛场旁边的储煤场,这里与大姑父秦克叔叔(Uncle
Chink)的小杂货店仅一街之隔。每次兄弟团的零食摊开售前,詹姆斯夫妇会提前在家将生花生烤至半熟,然后打包让孩子们带到赛场旁,支好烤花生机,一边烤花生卖软饮,一边看父亲的比赛。
有时候,詹姆斯会在周六下午带着孩子们远足。吉姆很快发现铁路沿线有很多遗弃的废旧金属,却很少有人关注。他指挥迪克、马布瑞每次将沿途捡到的废旧金属拿到废品收购站卖掉,积攒各自的零用钱。有时吉姆带着兄弟团成员摘下沿途的野黑莓和李子,上门向周围邻居以1公斤0.26美元的价格兜售,但大部分的野黑莓和李子都被母亲做成了爽口的果冻。
为了不辜负自己的父亲,孩子们都很努力。罗杰斯家的三个孩子在学校的功课都是A,老师们提起这三个孩子时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做完作业他们哪儿也不去。不像其他的孩子,功课总是要拖到最后才完成。这种专注的品质为日后罗杰斯驰骋华尔街奠定了基础,他回忆说:“在华尔街时,我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工作没有完成前,我对其他任何事情都视而不见。”童年的他总是飞快地完成作业,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寻找赚钱机会和帮助妈妈带三个年幼的弟弟。迪克和马布瑞曾评价吉姆是个并不严厉的兄长,兄弟团外出从来都是他看着大的,带着小的。
吉姆12岁那年夏天,10岁的迪克、7岁的马布瑞和6岁的布罗敦“兄弟团四人组”,首次集体出门去外公外婆家欢度暑假。詹姆斯将四兄弟送到车站,在每个孩子的衬衣纽扣上都别上“行李牌”,上面详细地记录了四兄弟的姓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一旦走失后的联系人方式。在之后长达16小时的路程中,吉姆总是一刻不离地看着弟弟们,照顾他们吃喝,而自己却很少休息。
四个孩子的到来让喜欢上酒吧的达奇有了新的业余生活,达奇带着他们游泳、爬山、划木筏,徒步远足。每次外出活动时,吉姆和迪克自动分工,采取“人盯人”战术,迪克看着老三马布瑞,吉姆则拖着老四布罗敦紧跟队伍。
爷孙五人常常在烈日下游过50米宽的小河,爬到对面的悬崖上俯瞰河面。晚上回家后,外婆格拉迪斯就开始忙着给爷孙们找药。“聪明绝顶”的达奇一览无遗的头顶是烈日暴晒下的“晒伤重灾区”;吉姆和迪克的皮肤总免不了要闹些毒葛皮疹,小兄弟俩身上常有大片的红疙瘩甚至小水痘,看着令人心疼。
牛肉滑铁卢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助联合国在苏联和中国缺席的情况下,强行通过了向南朝鲜军队提供海军支援和空军掩护的“重大决定”。这场让美国人以为应该在感恩节前结束的战争,却让美国官兵的伤亡人数超过了十万人,战争长度也持续了三年。
劳工缺乏以及运输成本激增引发市场牛肉价格直线上升,这一现象的传导源头—乡村活牛交易市场突然变得炙手可热。1949年妊娠母牛每100磅的纯利会有2.35美元,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11.71美元,而一头夏季饲养的妊娠母牛出栏时每100磅的纯利可以达到7.38美元。1951年妊娠母牛每100磅可净赚15.44美元,翻了1倍多。若以每头出栏妊娠母牛800~1100磅的体重计算,一头适龄妊娠母牛的纯利约在89.2~122.65美元。
人们从乡下农民手中买下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交给专门饲养牲畜的农场主或者农民养至出栏时,然后拿到牲畜交易市场上拍卖。如果对未来牛价判断正确,大约会有10%的利润。有利可图立刻催生了专门的牛犊代养公司,每家生意都好得出奇。
德莫普利斯小镇也加入了倒卖小牛犊的行列。牛价拔地而起,参与到活牛交易中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牲畜交易市场上,卡车司机、运输协会公务员等“圈外人士”也客串起了“卖牛郎”;牲畜围栏旁常常围了一圈中间商等着赚取活牛转手佣金。美国农业委员会的《农业企业报告》显示,1951~1952年,芝加哥的阉牛售价每100磅在30美元以上,肉牛的售价更高。
镇上人卖牛犊赚大钱的消息不时刺激着詹姆斯,他忍不住动了心,开始筹划买牛犊的事情。已经上五年级的吉姆主动提议,他愿意拿出自己在国家商业银行账户上的全部“家底”来投资这笔买卖。此时,11岁的吉姆除了还清父亲的100美元“贷款”外,他的银行账户上已经有了100美元存款。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对南方乡村“穷小子”吉姆而言,100美元是笔不菲的资产。父子俩摩拳擦掌,开始了罗氏父子投资团队的首个投资项目。
爷儿俩一起到乡下去挑小牛犊,出钱让农场主养大,等待着出栏时高价卖出大赚一笔。小牛犊的投资回报期不算太长,通常前一年秋天买入的牛犊可在次年春天出栏交易,而在春天开始饲养的牛犊多半在当年秋冬季就可出栏交易。詹姆斯和吉姆在牛价滚烫的1953年春天买下了好几头小牛犊,父子俩满怀期望地等待着秋天第一桶金的收获。当日子一点点向夏天滑去时,这份希望逐渐变得渺茫起来。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交战各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历时37个月的朝鲜战争结束。这意味着朝鲜战争期间长达三年的旺盛商品需求开始滑入低谷,牛肉价格的暴跌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罗氏父子投资团队”的第一笔投资遭遇滑铁卢。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1953年牛肉市场的暴跌呢?《时代周刊》撰文指出,中间环节层层加码、战争因素、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消费者口味的升级换代等因素,最终放倒了一度高得惊人的牛肉多米诺骨牌。而活牛交易价格近乎崩盘的惨景又引起了美国国会的关注,农业部也开始调查到底从小牛犊到躺在消费者篮子中的牛肉之间有多少环节层层盘剥。
调查显示,战争因素导致牛肉运输成本在1953年上升了75%,人工成本更是翻了1倍。一头800磅重的草养阉牛大概要花掉农场主160美元将它养得又肥又壮,但却只能卖到128美元,基本属于倒贴。如果想让它赚个25美元安慰一下自己,农场主怎么也得拿玉米喂上3~9个月。屠宰加工厂基本无利可图,1952年他们每交易1美元只能赚到可怜的0.6美分。但是一头1100磅的阉牛到了肉铺老板手里,大概可以剔下660磅牛肉卖掉,其余的牛皮、牛脂、牛血、牛杂碎等,都有利可图。即便是市场清淡时,他同样可以将剔得精光的牛骨架卖出钱来,一头牛赚上275美元不成问题。到1953年夏天,肥阉牛的价格居然跳水到每100磅仅售8美元,还不够1952年秋天饲养一头牛的本钱!
20年后,当吉姆看了第一本附有商品走势图表的书后,他才明白当年父子俩的铤而走险。吉姆每每回忆起当年和父亲经营小牛犊生意的情景,总是禁不住地感叹,“如果我那时看了有关商品的书,肯定不会在那么高的价位进入市场!”根据20世纪三个商品大牛市的大图表看(1906~1923年,1933~1953年,1968~1982年),他们当年确实是在高位接盘。而从牲畜交易周期看,20世纪牛犊交易价格暴跌至少在20%的年份分别为1952年、1953年、1974年和1995年,罗氏父子恰恰是在周期末端花钱“体验”了崩盘的心碎,他们只能忍痛低价转手已经长成的小牛。
铩羽牛市的惨痛经历让吉姆深刻地体会到,赚钱并不容易,如果事先不做充分调查,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吉姆后来花了两年多时间才让自己的银行账户上又有了一些存款。八年级的那个暑期,詹姆斯开始为博登化学公司管理一家埃尔默胶和甲醛的工厂,他比以前更忙了。他给14岁的吉姆配了副眼镜—罗杰斯家的孩子都喜欢看书,以致“兄弟团”全是一水儿的“眼镜侠”。吉姆最喜欢捧着人物游记类小说看个究竟,他记得上中学时看的第一本书就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他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像匹克威克那样在英国四处游历;看过了曼奈特医生的故事后,他对法国巴黎充满了好奇,这个城市著名的巴士底监狱勾起了他想去看看《双城记》起源地的欲望。书中悉尼·卡顿的那句名言,“我现在做的远比我曾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得到的安歇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他一直铭记在心。
自从棒球场上的零食摊为吉姆的银行账户增添了无穷活力后,他开始琢磨如何让自己进账更多的美元。如果说棒球场的零食摊是他事业的起点,现在他需要扩大业务范围。棒球场上成熟的零食摊模式现在已交给迪克、马布瑞和布罗敦继续打理,吉姆正四处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一天,在储煤场附近经营一家小杂货店的大姑父秦克叔叔问吉姆,是否愿意每个周六来店里帮忙?吉姆立刻答应了。商店是他喜欢的地方,那些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热乎乎的面包,那些整齐地码放在货架上的奶酪、小甜饼和罐头,看着就令人兴奋!
秦克叔叔的“罗氏杂货店”(Lott誷
Grocery)位于一片贫民区之中,距离吉姆家约一公里远,周围有不少工厂,旁边的铁路线上不时开来运煤专列,将煤送到附近的储煤场去。工人们常在收工之后光顾秦克叔叔的小店,生意还算兴隆。
吉姆的工作是将商品摆上货架并负责打扫店内卫生,同时要盯着店里的顾客,一旦他们想要点什么,要在最快时间内提供帮助。14岁的吉姆脑子像扫描仪,他能准确地告诉你要找的牛肉罐头在货架的第几层,多少钱,目前货架上还有多少瓶可乐和芬达,它们售价多少。这些都是他在上货时积累的经验。
他发现如果能提前知道货架上的商品存货,上货的速度就会加快,这样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招呼顾客和打扫卫生。如果他能记住货架上商品的价格和摆放位置,他可以同时帮助好几位顾客。秦克叔叔曾不止一次地说,店里的生意全仰仗这些顾客的光临,最好能让每一位进来的顾客买点什么。
有个周六的早晨,生意相当清淡。摆放好货架上的商品后,吉姆拿着抹布将所有的货架擦了一遍。这天店里打烊后,秦克叔叔告诉吉姆,他的工资已从每小时50美分涨到了55美分。后来秦克叔叔逢人便讲,“这孩子从来就没闲着,即使没有生意也想着把货架打扫干净,加薪是对他最好的奖励。”这正应验了父亲詹姆斯反复告诫吉姆的话,“你永远可以找到你能做的事情,如果真的没事可做,就拿抹布把货架擦干净。”
(这种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秉性最可宝贵)
这年夏天,詹姆斯买了一辆蓝色的普利茅斯汽车作为代步工具。造纸业的兴盛带动德莫普利斯从淳朴的南方村镇慢慢向工业化城市演变,收入上升和就业人数激增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了节约时间,吉姆和迪克用经营零食摊积攒的钱合伙买了一辆小型摩托车。此前,孩子们的交通基本靠走,每天中午从学校走回家吃中饭,然后再走回5个街区之外的德莫普利斯中学上下午课。有了小摩托后,吉姆和迪克的活动半径得到延长,两人轮流用车奔波于不同的打工场所。
不久,吉姆在当地最大的超市“五分丛林”(Jitney Jungle
Stores)又找到了一份小时工,这里的工作与在秦克叔叔店里一样,店主威尔伯·阿瑟森(Wilbur
Atheison)给他的工资是每小时70美分。他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以及周日全天去另一个街区的“五分丛林”店里工作,周六则去秦克叔叔的店里帮忙。
在“五分丛林”店里,吉姆认识了艾迪·哈斯金(Eddie
Haskins)并和他成为了好朋友。这个出生于黑人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比吉姆大4岁,1.80米的个子有些单薄。他在“五分丛林”店里是全职员工,负责管理新鲜水果和蔬菜。看见吉姆每天跑来跑去忙忙叨叨的样子,他总是笑眯眯地拦住吉姆喊道:“嘿!兄弟,悠着点!你不跑,那些货不会追着你跑的!”“五分丛林”店的员工都很喜欢艾迪,他不仅生性乐观、为人和蔼,他妙趣横生的笑话也总是令人忍俊不禁。
吉姆每次去“五分丛林”打工都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似乎艾迪还有很多笑话要讲,他却要下班了。在“五分丛林”店里干了一年后,第二年夏天,吉姆在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了一份新兼职,他从此告别了哈斯金的笑话。
对于一个正在生长发育的青春期男孩儿而言,每个周六的下午是吉姆难得的休闲时刻,他可以开着小摩托车带着漂亮的女朋友简尼特·柯丽(Janet
Corley)一起去看电影。简尼特是吉姆的高中同学,这个身材娇小,眼神清澈,有一头缎子般黑发的犹太女孩总是能让人很快将她与其他女孩儿区分开来。16岁的吉姆头发带点自来卷,身材挺拔,头发用摩丝整齐地梳向右边,笑起来嘴角微微朝左咧开,尤其是有些上翘的圆润下巴颏是吸引女孩子的“迷你杀手”(后来吉姆扬名华尔街后,他的招牌下巴被财经媒体拿来与“招财猫”的经典下巴颏相提并论)。这对金童玉女在周围人眼里是如此登对,以至于高三时的一场舞会上,纤瘦英俊的吉姆被推举扮演国王,甜美的简尼特则成了王后。
吉姆每次和简尼特约会的地点都选在电影院,他会给她买爆米花和可乐,边吃边看西部牛仔片。那时正是美国西部乡村音乐大行其道的黄金时代,一批炙手可热的乡村歌手跻身银幕,为美国电影业塑造了诸如罗伊·罗杰斯、吉恩·奥特里、汤姆·米克斯、卡西迪等一批性格各异、深受美国民众喜爱的西部牛仔形象。
吉姆和简尼特有时候看罗伊·罗杰斯(Roy Rogers)主演的西部牛仔片,他唱的“Happy
Trails”是每个美国男孩心中的牛仔梦。他也喜欢吉恩·奥特里(Gene
Autry)这位在银幕上温文尔雅,从不抽烟喝酒,开枪总是后发制人(奇怪每次他居然都能活着)的西部牛仔,他的影片被认为最适合美国青少年观看,受到美国普通家庭父母们的力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吉姆和简尼特一起看过他主演的《在古老的圣菲》、《翻滚的风滚草》、《在彩虹上驰骋》等。吉姆尤其喜欢《翻滚的风滚草》中那匹颇通人性有表演天赋的马,这匹神马似乎和《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有得一拼。
打工约会之外,活跃分子吉姆常忙于参加学校荣誉俱乐部的活动。美国的教育体系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和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学校会有各种俱乐部、运动队、社工团体、表演队等任学生选择。学校也鼓励孩子们去社会上做义工,为社区、学校等社团提供服务。
吉姆在德莫普利斯高中选择了“国际钥匙俱乐部”(Key Club
International),这是一个专门针对高中生的服务项目,它的目标是通过开展以不同服务对象为目标的项目培养会员的创造力、领导力,使会员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包容力、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俱乐部中的会员—被各个学校推选出来的“领导人”是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锻造出来的。作为“国际同济会”(Kiwanis
International and Key Club
International)的一部分,为了塑造会员良好的个性,培养未来卓越的“领导人”,“国际钥匙俱乐部”会为会员提供很多机会,诸如出国读书、就业指导、大学奖学金、增值会员津贴,甚至还上责任险。
美国历史上不少名人少年时代都曾是“国际钥匙俱乐部”的会员,如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艾伦·杰克逊、好莱坞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艾维斯·普莱斯利(猫王)、美国知名脱口秀主持人瑞奇·雷克、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模特、演员和体育新闻主持人乔·纳马什等。
德莫普利斯高中共有15个学生是“国际钥匙俱乐部”的会员,俱乐部每周都有活动,有时是为学校提供义工服务,有时是为社区提供帮助。吉姆是“国际钥匙俱乐部”德莫普利斯分部的主席,每次他都要担任不同项目的负责人,领导会员一起制定计划为社区或者学校提供义工服务,并统筹协调其他会员之间的合作。这份工作对于6岁就开始指挥弟弟们打工的吉姆并不难,相反,俱乐部不同的项目和团队之间的合作给了他更多的发挥空间。
16岁那年的暑假,吉姆在“布鲁克父子”(Brooker &
Sons)建筑公司找到了一份短期工,成为一名建筑工新手。在亚拉巴马夏日骄阳的暴晒下,吉姆和其他有经验的建筑工人一起在工地上扛木材,锯木头,钉桩造房子。他从未干过这么苦的活儿,亚拉巴马的夏天无论白天黑夜气温都在30度以上,烈日下工地更是可以达到40度,人在这样的“烤箱”中挥汗如雨需要超常的意志力和体力。
“布鲁克父子”建筑公司的老板布鲁克个头不高,是个超级体育迷,两个儿子都是体育明星。不知是受儿子影响还是天性使然,布鲁克对各种体育比赛如数家珍。同样是体育迷的吉姆正好是一家男孩俱乐部的会员,这家俱乐部聚集了一群体育迷,只要俱乐部的指导教练布鲁克一加入,小伙子们的激情立刻就能在赛场上被点燃。从工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布鲁克阅历丰富,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出一个孩子是否具有从事某种体育运动的能力和天赋。吉姆不仅是个超级棒球粉丝,还是个橄榄球迷,聊过之后两人顿觉“相见恨晚”。
布鲁克文化程度不高,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在工地打工。他人非常聪明,很快就对建筑行当的各门功夫了然于胸,在积攒了一定的人气和资金后自己开了这家建筑公司。他给吉姆开的工钱是每小时90美分,这意味着每周一到周五,从早上7点干到下午4点,他每个月能挣162美元。这份薪水比大城市或者北方城市的年轻人挣得还要多!
第一天下来,吉姆就体会到布鲁克的不易,他累得够呛,整条手臂和身上所有裸露的地方晒得发红,火辣辣的疼。这之后发红的地方开始起皮,揭去这层皮露出里面淡红的新肉被混着汗水的胳膊一碰更是揪心地痛!对于一个只有16岁正在发育的男孩,这份工作异常艰苦。他要扛比他人还长还大的木板,测量后把它们锯成长度、宽度各不一样的木条,然后在造房子时把木条钉牢;还要学会砌墙调水泥,垂直吊线测量墙的倾斜度。
有经验的建筑工人只需目测就能大概知道木条的长度和宽度,大概在什么位置钉钉子。对于生手吉姆而言,这些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活儿让他变得笨手笨脚。刚开始他不知道该往哪里钉钉子,造房子用锤子跟家里使锤子完全是两个概念。在家里随便敲两下大不了把锤子扔了,但在工地上,你要同时拿着好几种工具手脚并用不停地用力敲打。
第一天回家时,吉姆的胳膊已累得抬不起来,即便握着杯子,肌肉也会不由自主地抽搐。第二天,他咬牙挺着继续背木板,看身边的工友如何测量木板锯木条。每天回家时,吉姆几乎拖着两条沉重的腿挪进屋里倒在床上就睡着了。尽管如此,他也没打算放弃,就像父亲所说的那样,“你以后的人生还会碰见比这更难的事情,没人能帮你,你只能自己靠自己!”
吉姆终于挺了过来,一个月后,布鲁克将他的工资涨到了每小时95美分。有两个工人不服气一直在布鲁克面前抱怨,认为吉姆连用锤子钉钉子都不会,凭什么还给他加薪。“我当然知道,不管你们怎么说,这孩子的手从来就没闲着,他有敬业的态度,我为什么不能让他给我工作呢?”布鲁克反问道。不过布鲁克还是找机会教会了吉姆如何用锤子将木条钉牢,那以后的两个月,吉姆干活儿轻松了不少。假期结束后,当吉姆结束“布鲁克父子”公司的暑期工时,他从布鲁克那里拿到了504美元。第二年夏天,布鲁克给了他同样的工作机会。
1958年冬天,恩奈斯汀又为吉姆生下了第四个弟弟史蒂文。她一直希望能有个女儿,却陆陆续续生了五个儿子。生活有时就是这样,你一心期盼的红桃K翻出来却变成了黑桃A。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吉姆和迪克成了恩奈斯汀的好帮手。每天早晨6:00,吉姆就摸黑溜下床和迪克分头叫醒还在梦中的马布瑞和布罗敦。趁着母亲在厨房里忙着做早点的空当,督促他们穿好衣服,清理好书包,做好上学前的准备工作。冬天的时候,两兄弟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帮着母亲调低卧室、浴室和厨房暖气的温度,然后去叫醒弟弟们。
说到上学,吉姆总是很兴奋,学校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而在老三马布瑞的眼里,吉姆这种对学校的偏好总是反映在每天早上去学校前,他对所有的细节不断追求完美,他要确信所有的准备工作都万无一失。吉姆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自信的一种表现方式。在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内心,能够在众多同龄人中被老师家长赞许,成为大家艳羡的对象,本身就会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动力。
按照中国属相的说法,属马之人无法忍受默默无闻,他们必须表达自己,必须在能表达自己特点的气氛中自由自在地行动。马布瑞后来曾这样解释,吉姆的这种自信有时候带点炫耀的成分,“他喜欢被关注。”这种观点最终在吉姆事业巅峰时期的搭档乔治·索罗斯的传记中也有类似提法。以他看来,吉姆有些自命不凡,这个从南部乡村亚拉巴马出来的农家子弟,聪明绝顶,进入著名的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他的招摇表现实际上是希望别人不要忘记他。而索罗斯则这样评价自己,他虽然清高但表现得比吉姆更为得体,更为内敛。但在两人分手29年后,吉姆首次打破沉默,披露了他眼中真实的索罗斯,让人窥见这对曾经驰骋华尔街十年风云的“黄金搭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参见第8章。)
老幺小史蒂文的到来让几个大孩子开始轮流分担妈妈的哺育重任。迪克后来回忆,已上高中的吉姆当时正忙于学校功课和打工赚钱,大部分照顾史蒂文的琐事都由他和老三马布瑞分担。恩奈斯汀请了一位保姆每天来照看史蒂文,保姆下班后迪克和马布瑞就开始轮流帮着妈妈照看弟弟。有时詹姆斯夫妇晚上外出参加邻里之间的聚会,迪克和马布瑞就成了临时保育员。
16岁那年秋天,詹姆斯教会了吉姆和迪克、马布瑞开车。吉姆练习了几遍后很快就上路了,那辆蓝色的普利茅斯(Plymouth)汽车从此成了他的“专车”,他再也不用因为和迪克同时有约会而不得不在摩托车的分配上费脑筋了。外出打工或者办事时,吉姆都会开上那辆蓝色普利茅斯。那时每升汽油卖6美分,吉姆后来告诉笔者,他青少年时期打工赚的钱有相当一部分都花在了汽油上。车在男人生命中是永不厌倦的玩具,吉姆高中毕业后,蓝色普利茅斯车自然就传给迪克,成为他的“专门座驾”。
高中三年级时,吉姆在体育场上又找到了一份美差。每个周五晚上,他以体育解说员的身份现场解说美式足球球赛。这比在赛场上打球更为过瘾,你可以不露声色地将你钟爱的球队猛吹一顿,然后利用对方球队的败绩将你最看不上眼的球队臭贬一顿,在众多球迷的愤怒声讨中,让这支运气不那么好的球队早点卷铺盖回家。
罗杰斯家的孩子个个都是超级体育迷。吉姆是狂热的棒球迷和橄榄球迷,迪克擅长田径,马布瑞是橄榄球和篮球场上的好手,布罗敦则是个很优秀的棒球选手,后来史蒂文长大后也成了棒球场上的一员悍将。没有球赛的时候,吉姆当了几个星期的家庭教师,为一个12岁的孩子补习数学。
1959年的“国际钥匙俱乐部”年会中,吉姆作为德莫普利斯地区的代表前往加拿大多伦多,与各地的“国际钥匙俱乐部”会员进行了短暂交流。那是他第一次出国,尽管很多美国人并不认为去毗邻的加拿大是出国,但对于最远只到过伯明翰和雨果的吉姆而言,多伦多之旅让他见识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德莫普利斯的精彩世界,一股急切地想感知世界的欲望从此成了吉姆周游世界的动力。
从九年级开始,不少孩子开始为备考SAT而忙碌。SAT是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前必须参加的考试,有些类似中国的高考。全球其他国家的高中生若想申请就读美国本科课程也需要参加这一考试,考试的结果将成为申请者能否拿到奖学金的关键依据。
美国的高中生们可以有多次考试机会,只要将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申请入读的依据就可以。除此之外,高中课程的总平均分数也是大学衡量是否给奖学金的条件之一。这些对吉姆而言犹如囊中取物,他有一打足以让喜欢阅读表格的教授感兴趣的个人履历,除了好成绩外,恐怕还没有哪个学生能有他如此丰富的打工经历。
他申请了两所大学,一所是耶鲁大学,美国常青藤联盟大学之一的名校。另一所是创建于19世纪50年代末的田纳西州塞沃尼的南方大学。这两所大学都有丰厚的奖学金。
作为“国际钥匙俱乐部”最大的赞助者之一,这一年耶鲁为每个地区的“国际钥匙俱乐部”会员提供了一份每年2000美元奖学金的机会,吉姆是德莫普利斯“国际钥匙俱乐部”的主席,他被推荐可向耶鲁大学申请奖学金。多伦多之行给吉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像一个突然发现了宝藏的孩子一样拼命抓住了这次申请的机会。耶鲁的名气自不必说,塞沃尼南方大学的文理学院在全美也有很不错的口碑,在反复看了自己填写的申请表格后,吉姆去镇上的邮局寄出了自己的梦想。
返回mba自学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