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安源》,是一幅著名的油画,曾经张贴在无数中国老百姓客厅或堂屋的显著位置。画中的毛主席夹着一把红色的油纸伞,朝向希望的远方,风尘仆仆地行走在云端下,山水间。主席的油纸伞,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高中时代,我第一次读到了戴望舒的《雨巷》,才知油纸伞不只有遮风挡雨的功能,还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意象,能给人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撑一把油纸伞,漫步江南烟雨小巷,那种诗意的生活情致,那种娴静的神情与自然和谐统一,让江南女子就此婉约了千年。戴望舒是杭州人,久受江南烟雨的濡染,石板路、油纸伞、丁香姑娘,是他心中浪漫的渊薮。幸运的是,我也在戴望舒的江南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大学时光,虽然我并不曾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其实,早在70年代,我也曾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油纸伞。打开油纸伞,散发出桐油和竹子的清香,那是故乡青翠的竹林和春天开满山坡的桐子花留下的味道。撑着油纸伞,闯进烟雨迷蒙中,踏着湿滑的泥泞小路,顶着风艰难地前行。油纸伞下那个小小的身影,就是童年的我,行走在上学的路上,行走在远去的旧时光里。
千百年来,油纸伞一路上为我们的祖先遮挡风雨,陪伴着炎黄子孙从远古走到了时新,从农耕文明走到了工业文明。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使用纯天然材料手工制作,木伞柄,竹伞架,皮棉纸伞面,外涂桐油防水。伞面可绘画题诗,以彰显其文化内涵。油纸伞融实用与艺术为一体,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
可是,今天谁还有一把油纸伞呢?没有了,油纸伞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被现代工厂制作的洋伞取代了。油纸伞仅仅作为工艺品和影视作品中的道具而存在着。生活的形态在快速变迁,生活中的物件也加快了更新换代,油纸伞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还是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永存。(作者 夕露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