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绿色创建,特色发展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绿色创建,特色发展

               ——九中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绿色创建的实践与探究

          九中  纪绍福 钱启龙  

九中自2007年在全市初中阶段起始年级率先实行小班化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始,今年已是第八个个年头了。以2012年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为“马鞍市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为标志,将这八年分为小班化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创建、巩固与深化两个阶段。无论是小班化特色道路的选择、创建路径的选取、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贯彻、课堂模式的建构,还是学生的发展等方面都渗透着“自然、人本、和谐、发展”绿色教育理念,力求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的全面、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

     特色选择,因势而谋

绿色发展观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中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始建于1968年,原为完全中学。2001年随着我市教育布局的调整,原十二中和九中合并,高中停办,20097月移区管理。两校合并之初,教职工总数160多人,教育教学设施良好。随着城市东扩南进和马钢新区的建设,学区内居民大量搬迁,在加上老区人口老化、学生择校等原因,学校面临着生源剧减、优质生源持续流失、社会认可度较低、教师队伍结构性超编等一系列困难,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挑战,如何立足校情学情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是每一位九中人当时都在思考的问题。学校展开了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寻求发展对策,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共识,最终九中选择了走小班化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为使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保持连续性,九中人作了细致的谋划,制订了三个“三年”的九年发展规划,第一个三年是实现小班化教育在九中的全覆盖;第二个三年是将九中建成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第三个三年是深化、巩固小班化教育改革,将九中建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借助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契机,达成促进教学形态的转型、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打造我市义务教育的新亮点,助推我市义务教育公平、均衡的发展。

    创建之路,科研引领

学校教育的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要实现学校教育的绿色发展,应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科研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学校的发展。

2007年,“小班化教育”只是作为一项课改项目在我国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名校中进行试点,而九中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薄弱学校推行小班化教育改革,前所未有,难度很大。甚至在九中校内,也有部分教师对于这条路是否走的通持有怀疑态度。

为做好小班化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统一广大教师思想,九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培训方法,多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聘请有关专家开讲座,组织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东庐中学取经。外地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激发了九中人探索创新的欲望,而专家们高瞻远瞩的引导,引发了九中人深层的思考。

九中小班化教育改革先是从模仿借鉴开始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了,这就需要九中人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2008年九中申报了省级课题《初中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2009年申报了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马鞍山市小班化教育的方略与实践范式研究》。课题立项后,九中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建立了以《初中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为学校的龙头课题,以先后立项的有关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初中小班化背景下物理学案编写的实践研究》、《初中小班化背景下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14个市级课题,《信息技术在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小班化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等6个校级课题为子课题的课题研究体系,将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我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统计,曾经参与和正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百分八十五。以科研促课改、促创新,从而为九中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深入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学校申报的一系列的省市课题的结题及成果的应用,九中小班化教育改革的也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2011年,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初中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在省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此奖项也实现了马鞍山市教育科研成果获得安徽省一等奖的突破;2012年,我校申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项目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我校申报的马鞍山市十一五重点招标课题《马鞍山市小班化教育的方略与实践范式研究》获我市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我校曾先后荣获马鞍山市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也是我市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先进单位、第七届教科研手拉手先进单位。我校于2009年、2011年、2012年先后成功地举办了马鞍山市优化课堂教学研究周、马鞍山市小班化教育改革成果发布会、马鞍山市首届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启动仪式与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012年,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为“马鞍市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称号,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授予我校为“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立足生本,建构模式

绿色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绿色课堂就是生本课堂,就是生命绽放的课堂,是受教育者被尊重、被赏识的课堂。九中在实施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将生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为此,学校从小班化班级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案的运用和引领等几方面进行了小班化课堂模式的建构。

(一)建设了具有人性化的小班化特色班级

为使小班化班级布置更能调动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助探究,学校在教室的空间结构、组织形式、文化建设等方面作了精心设计。

1、多媒体进教室。所有的班级均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白板、实物展台及其他辅助的现代教学设备。强化信息技术在小班化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增强了学生运用多媒体辅助学习的能力,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室不设讲台。课堂教学时,教师能更好地走入学生中间,更加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成为探究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

3、学生相向而坐。改变秧式排列为矩形排列,每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6人相向而坐,这样的排列,有利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活动,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

4、教室内外有黑板。学生每人一块专用黑板,为学生创设了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和巩固知识的阵地,让每位学生担当起“小教师”的角色,发挥“兵教兵”的作用,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发展。

5、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设立了“班务公开栏”、 “班级荣誉栏”、“班规班训”、“学习园地”、“书香漂流站”、悬挂“班级之星”的照片等等,形成了适应小班化教育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特色,满足了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需求,培养了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陶冶了学生关心集体的情感,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

绿色课堂是开放、民主的,是活泼、生动的,这也是九中小班化课堂所要追寻和实现的目标。

结过多年的摸索,我校形成了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由“四模块”(学案引领、互助合作、展示反馈和达标测评)与“七环节”(课前反馈、明确目标、预习交流、任务分配、展示反馈、达标测评、课堂小结)构成。

    九中小班化教育课堂模式转变所带来的突出变化是:将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转变为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预习课是起点、是基础、是关键;展示课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展示主动构建知识、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反馈课是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这三种课型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和发展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人数的减少让教师在充足的时空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其发展空间得到较好的释放。并明确要求:一是不管什么课型都必须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预习课的预习环节要做到有效充分;三是要努力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四是预习、展示、反馈课可以分开上,也可以在一堂课中体现。我校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民主的,学科值日组长每天组织教师随机深入课堂,关注并记录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在第二天的年级组教师反思会上由学科值日组长进行课堂教学点评,这种开放、民主、研讨式的听课、评课机制,极大的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使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得到较好地发挥。

目前,具有九中大特色的“手中有学案,人人有黑班,个个能展示,时时有评价”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基本上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的转变。

(三)形成了以“学案”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推进课堂模式改革,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有效载体是学案的运用和引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每一堂课上,学生除了一本教材之外,课桌上都摆放着一张纸,这张纸我们称为“学案”,学生不仅能用它预习功课,课堂上的笔记和课后作业也都浓缩在这份“学案”上,教师通过“学案”将每堂课的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和每个小组,学生和教师一起展开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再通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共享学习心得。“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经验、心理状态等因素,为指导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而编写的“教”与“学”合一的方案。我们坚持“提前编写、骨干主编、集体讨论、优化共用”的原则,强化学案必须具有“导学、导思、导练、导评”的功能,教师编写的学案体现了“预习导学、应知应会,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能力升级、拓展延伸,当堂练习、达标测评”的四个模块。“学案”中除了知识要点外,最多的就是一些合作性的探讨和互动,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强化自主学习。

(四)探索了全员参与的小班化教育管理模式

探索创新小班化教育管理模式,实行以校长室领导下的各职能部门与年级组交叉的网状的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起以年级组为核心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效的、垂直的纵向管理制度。坚持校长室宏观规划,年级组负责实施,减少管理环节,实现他管向自管转变,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建立起由各职能部门领衔的、有全体教师参与的、以小班化教育课内外检查、评比和考核核心的横向管理制度。坚持量化评比制度。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和行为规范,分三个组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做到一天一公布,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表彰。

三是创新了我校小班化课堂上的“时时有评价”的做法,实施了“时时有进步,及时给表扬的小班化教育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促全面发展,以“及时表扬”树自信自豪之感。“时时有进步,及时给表扬的评价方式,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关注了学生的差异,也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坚持“两全”,促进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绿色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突出个性的基础上激起发展的欲望,实现全面发展、最佳发展、可持续发展。

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九中的生源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为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很差,学生小升初的入学平均成绩一直在全市倒数五位徘徊。面对如此学情,九中人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班化教育观。

九中小班化课堂每节课都安排学生展示活动时间为2030 分钟,学生展示的形式有说、写、演、练等,展示时要求学生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板书规范美观,这对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板书能力都有帮助。

学校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广泛参与班级乃至学校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强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班组建设,实行小组合作捆绑式评价,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在教室前,每个小组都配有一块小黑板,由本组组员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自我点评。这些举措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经过八年多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九中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了明显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文明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安全规范行为等明显好转,基本形成了学生课堂学习自主化、校内行走队列化、集体活动整齐化、检查考核常态化的良好局面。

由于始终坚持“两全”的小班化教育观,学校的中考成绩稳步提高。2013年中考总均分位列全市公办学校第一(初一入学排公办学校第14名),2014年中考总均分位列全市公办学校第八名(初一入学排公办学校第13名)。如果从基于学生入学成绩为起点的教学质量推进率来衡量九中教学质量,那九中是当之无愧的名列全市前茅。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