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梦想、机会和奋斗建设有文化的校园
四中党总支书记
沈生文
一、四中的梦想
中国有梦,教育有梦,四中有梦!
“梦想”,应该是心的力量,是我们民族积存已久的渴望。
“梦想”二字最近常常萦绕嘴边,这简短的两个字,又似乎凝聚了中华生命所有的力量。“中国梦”不同于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美国梦”,不同于马丁·路德·金为了争取自由的“我有一个梦想”,也不同于宋代郑思肖渴望祖国统一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我们边远地区教育的梦想,是寄寓对美好教育待遇的向往,常常把梦想蒙上一层诗意的光辉。使我们的教育生活有盼头,有奔头,有目标,有意义;梦想,使我们忘记生活的苦涩,劳作的艰辛,牺牲的痛苦;梦想,使我们奋力前行,勇于担当。
每个人都有具体的梦想和追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单位,我们四中的教育梦想是“建设有文化的校园”。
二、学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实现“中国梦”,新时期的教育有重大使命,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凝炼,构建为中华民族广泛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核心价值,这便是校园的本质功能----文明传承、文化践行,就是发展人。
1.文化,说到底就是“人化”和“化人”。这是教育生存与发展方式的文化关注问题。
学校文化要反思的,往往不是教育事件的本身,而是教育之“由”。如:高考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说起来非常复杂。“升学率”与“文化”追求,这看起来显然是对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学校文化的无法和谐的重压。现在的国情,各位领导,你的学校想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不考虑升学率肯定不行,但是我们片面追求升学率显然更不行了。
政府政绩GDP讲要绿色的,我们学校也是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现在提倡“绿色的教育”,把升学率作为一个结果,而不能作为唯一目标,出发点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
2.
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思和重建。
教育要审视中华民族重又踏上了振兴之路这一大起大落的经历,我们必然需要通过深刻的文化反思,使学生(也包括我们自己)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总结兴衰成败的经验,凝聚新的共识,才能正确地认识昨天,清醒地把握今天,坚定地赢取明天。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道德理想化。学校对道德的关注,当然是高于对经济和政治的关注。但是,要注意:现在学校的道德关注不等于孤立地就道德说道德,不等于忘记了道德体系本身的历史性和条件性,无批判地固守传统的东西。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危机,已不是我们教育光强调“要讲道德”,或不断出台“要怎样,不要怎样”的制度、规范、细则所能够解决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下大力气对我们基本道德理念和道德思维方式加以反思和改进才行。
3.学校特色文化需要形成和坚守自己的文化表达、文化风格
要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坚持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建设的路径。目前,盲目者多见。一种是“西化型”。这种文化思路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鉴别、提升和转化,把西方的往往不契合我们的东西说成是现代化的楷模。另一种是“复古型”。这种文化思路虽然保持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主体性,但往往一厢情愿地美化过去的东西,以历史的模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实际上是盲目接受而拒绝进行文化反思和自我超越。以上两种都不是学校文化自我生存发展的逻辑,从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当代教育构建自己当代学校文化的权利与责任。
还有一种更可怕,就是现在流行的一种“向私型”,“追赶”私立文化很严重的倾向。无奈、可怕!
赵彬渊在中国教师报撰文:现在,全国各地的“校风”、“校训”等大同小异。有的学校标语的内容互相矛盾。这种现象一言以蔽之:学校没文化。
许多学校都有成册、成本、成摞的制度,这是学校没有文化的证明。学校没文化的实质是学校没教育。
学校文化不是单独的一项工作。学校文化是以校长的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形式,绝不能单独建设。否则,就会增加师生负担,兴起又一种形式主义,破坏了教育,破坏了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不是“大拼盘”。不能总做“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后勤文化”……学校文化不是各种“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校长的教育思想在多方面的体现。多方面的“文化”,只能说明学校没有文化。从学校文化方面说,许多学校是个空壳,是改头换面的“集中营”。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后勤人员的服务方式的呈现,是全校师生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及其精神状态。
4.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校长“把镜子对准自己”。
校长必须要有教育思想。校长所应该做的,一是使教师发展起来,二是支持教师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地。有文化的学校,必然重视教师发展。只有教师努力发展,才有学生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只有教师发展,才会有五彩缤纷的教育,才能证明学校有真正的文化。
对于教师只能领导而不能管理。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这就是学校有文化的标志。
用文化去领导学校,不仅是对校长的解放,而且会改变教育的性质。为了解放教师和学生,校长要主动放弃权力,约束自己,顶住压力,往往让他们咬紧牙关。“只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才能创造动人的奇迹”,如何打破制度障碍成为他们前进路上最为艰苦的努力。
我们应该牢记:“对学校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这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
三、说说四中的文化梦
四中2011年被授予“马鞍山市儒雅教育特色学校”,深入建设特色文化是全校上下孜孜追求的梦想。
这是四中人的强校梦想。这个梦想是四中人追求变革和进步的巨大思想动力。在现实中,四中的文化梦想就是要解决今天四中很多人对学校的前途、对自己的前途的信心危机。
历史上,每一次“中国梦”的背后都是当时面临的信心危机,而四中信心危机的背后则是深刻的“学校意识危机”。很显然,要实现四中文化梦,首先就要克服“四中意识危机”。
有危机,才会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进步的动力。
从全市教育环境来看,第一次危机是学校的生存问题,第二次危机是学校的定位问题。对四中人来说,定位好自己不仅仅意味着自强,也意味着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尤其是教育界应有的尊重。
学校内部问题因素更为重要。其一,四中自身所面临的定位问题。其二是四中改革发展的理论问题。
如何解除“四中意识危机”呢?我们的选择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学校信心。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都是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的结合体。应当抛弃“先进的就是普世的”这种简单的想法。人们不能滥用外来的理念,要切实考量哪些理念和四中校情相冲突,哪些理念接近四中校情,哪些理念可以并且应当加以校本化,进而把其整合进学校本身的核心主流价值。
简单地说,“四中意识危机”能否克服,取决于以下两点:第一,能否确立这样一个为学校大多数所接受的主流意识;第二,这个主流意识能否帮助四中推进各方面的改革,确立有效的政策来消化和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前面一次危机的经验看,前者是关键。只有有了主流意识,大家才会有共识;有了共识,学校就会具有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才可以动员资源来克服危机。
四、四中“儒雅”文化特色的追求
1.培育学校精神,建设儒雅的观念文化。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学校的新的观念文化,用文化的手段,用文化的因素,进行培育、凝练,体现学校意志,塑造学校精神,升华学校价值观。在精神文明层面上营造归属、自豪、使命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环境,树立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以独立的自省精神和创新精神推进儒雅文化的“现代化”。
2.规范校园行为,建设儒雅的制度文化。研究制定适应学校发展、符合校情的各项制度,使校园制度文化真正成为维系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依据和准则,让广大师生感受到自己是制度的受益者,从而把制度在自我管理中,升华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3.提升教学质量,建设儒雅的课堂文化。在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只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而更在于创造一种课堂文化,让学生获得领悟精神文化的能力。为教师提供自身完善的机会和平台,让教师卓越起来,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平台,也成为传播精神文化的阵地。
4.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儒雅的物质文化。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以核心价值理念来进行科学统筹规划,以文化景观为支撑,合理布局,各功能区既要相对独立,将来校园、公园、植物园等各有特色,又要形成相互呼应的整体,体现学校独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令人赏心悦目而又深受启迪,使师生与一景一物产生心灵感应,时刻能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接受知识的教育,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人格的升华。
5.打造鲜明学校特色,建设高品位儒雅特色文化。遵循教育规律,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指导思想、管理哲学和办学宗旨,并且为全体人员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信念和崇高理想等。用心打造出学校特色,倾心培育高品位儒雅特色文化。
文化世界是人创造的!儒雅的教育也一样。但这个世界一开始并不是很丰富、很完善,而是一个相对简单、粗糙的世界。四中虽然在创建儒雅教育特色中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大量的进一步的创造。我们的创建之路没有回头路,我们为了自己和孩子们的价值实现,为了满足更高、更多的价值需要,就要以既有的文化为工具不断创造、发展、丰富、完善这个世界,并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中吸取价值和意义,从而在更高级的意义上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是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的。一句平实的话语拨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弦,我们也把她作为四中今后的指导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