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对我校教师课题研究中的几点问题及成因的思考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对我校教师课题研究中的几点问题及成因的思考

                     ——在教科研工作及2105年我市开题现场培训会中的一点思考

实验中学  王琳 

2015年的马鞍山市教科研开题现场培训会,以两个课题开题论证过程为实例,从系统的思路设计、报告的规范要求、研究的价值检测设计等不同维度,向来自三区三线教研室、校以及市直属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深入展示了课题开题和意义和论证的规范过程。由市教科院组织专家们都是有着多年研究经验和自己的教科研领头人,他们对两个课题的建议多角度多层次,互为补充,不断地清晰和完善着开题报告的内涵和思路,让参加现场会的我受益匪浅。专家们不是就这两个课题而只谈这两个课题,而是为提供更丰富的培训信息,还多次提到我们中学教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问题和误区,其中,有不少与笔者负责的学校教师课题工作时遇到的困境有关,看来有些问题并非只是因为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问题,这触发了笔者的进一步思考。

一、部分初中教师不善于系统地设计课题,需加强系统的教育科研方面的学习和实践训练。

开题报告中,研究背景空话套话过多,概念界定模糊不清,研究内容层次不清,研究过程不符合研究内容的需要,研究过程可行性和实用性较弱等问题,都反应了不少初中教师不善于系统地设计课题。追本溯源,这首先是因为“先天不足”,据笔者的学习体验和有限了解,我国师范教育中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学科专业课程”,大多数经历了专科和本科教育的教师,在职前基本上没有接受教育研究方面的系统训练,而能在研究生学业或在职教育硕士中得到这方面训练的教师在初中教师中是少之又少;其次是因为“后天营养不全”,在学校的教职工工作生活中,传统的操作性教学几乎一统天下,教师在工作中往往容易忽视教育科研的理论学习,很难做到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课题研究是工作中的额外负担,不仅没有意义还会影响其正常的教学工作,由此导致不少初中教师缺乏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针对这种情况,市、区教育局、学校大多采取组织教师培训等方式加以弥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如这次开题现场会的实际展示,并非以课程的方式进行理论辅导,而是就实例提供了大量的课题研究技能方面的指导信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梅立新副院长从开题报告的板块结构间逻辑关系,详尽解说了开题报告的设计思路和论证思路,帮助大家从根源上理解把握研究方案的设计。张先义院长和窦宜胜副局长对开题报告的文本规范提供了规范的指导。但这样的培训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一是培训受益面不会太广,二是参加培训的教师通常是被动培训,他们大多没有能于培训前主动深入辨析作为样本的开题报告的积极程度,从而没有较为深刻的思考,这就有可能导致参训人员在培训时觉得一切明了,换到自己的课题却依旧重复同样的问题。

笔者个人的浅见认为,要促进教师系统设计能提的提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变:

1.就师范高等院校而言,其课程设置上需重视培养师范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性很强的书本性教科研方法学习上,还需要让师范学生在实习时有机会参与到中学的课题研究中去,因为高校的科研侧重于理论研究,而中学的科研侧重实践应用研究,是有一定差异的。如高校中对研究成果的检测方法之一——实验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因其会引发教育资源不平等而不适于在中学科研中应用。师范学生在校储备系统而理论的教科研方面的知识,在实习中能亲身体验课题研究过程,那么,当他走入任职学校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研究的能力了。

2.就教育局及中学学校而言,不仅要面对全体教师设计正对性强的各种教科研培训活动,还要从青年教师抓起,激发青年教师开展研究的热情。省、市职称评比条例中,申报一级教师的教科研条件是参与课题即可,这一条例的设定本身是考虑到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正在成长中,是对科研质量的一种保障。然而在现实中,因为职称比例和名额有限的问题,不少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乃至中年教师他们仍是二级教师,而这一评比条例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一大批二级教师不申报课题的大环境。我校几乎没有年轻的二级职称教师申报课题的,他们多数只是都参与课题,而这参与度也是有限的。有的课题是的确是全组成员参与讨论和制定方案,分工合作。但是多数课题却是负责人全盘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及进程调整,课题组成员只是按要求交材料而已,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虽然职称评比条例不便轻易调整,但学校可以通过对二级教师申报及负责课题研究的鼓励和表彰等办法,激发年轻的二级教师和一级或高级教师一起申报课题,在他们接受性和可塑性较强的时期,通过研究实践提升他们的教科研水平。3.就学校的教科研部门而言,一是需要依靠学校的力量寻找吸引教师参与课题的办法。笔者作为学校教科研负责人,几乎年年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为充足申报课题的准备时间,笔者在市课题申报通知下达前一两个月就在校内动员老师们申报课题,可是只有教师咨询市里申报的时间,但却没老师立刻着手准备的。等市里的通知文件下到学校,明确了申报指南和截止时间后,却总是在申报截止时间前一、两个星期才有老师着手准备申报。而其中多数也只是有申报课题的想法而言,连研究的方向都没有思考。匆忙间的选题质量可想而知。尤其是近两年,受到职称评比现状的冲击,我校愿意申报课题的老师越来越少。我校历来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从建校初期就专门设置了课题结题奖,但对于这一现状却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这与长期以往“大锅饭情结”有一定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交来的过程性材料往往不如意、甚至与该课题毫无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开题到结题的多数工作都是由负责人辛苦完成的。而结题后的1000元奖励,负责人却不好意思自己分多,往往是大家平均分或者一顿聚餐就结束,为保证课题组负责人的利益,我校教科处特地出台了课题奖励分配办法,但却因为“金额不大”且“面子重要”,很少有课题组参照执行,这就造成很多课题负责人不愿再次申报课题的局面。教科处作为功能部门,只能做好组织和服务工作,吸引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还需要学校的等领导部门的力量。学校目前的职称评比打分办法是由教代会通过的,其中,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课题结题和课题获奖的得分并无区别,没有对提升课题研究质量的引领,这也源于教师群体的“大锅饭情结”,期待学校能从改革校内职称评分办法或评优等其他评比制度上吸引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二是教科研部门需要更加精细帮助和管理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工作。从课题组成员的组织到各种报告的撰写,教科研负责人最好能全程参与其中,这是因为泛泛的指导和帮助,往往力道不够,容易被课题负责人已有的偏颇认知及其繁忙的工作而冲淡。

二、课题组织中“空对空”、“教和研两张皮”等现象,往往是因为教师迷失了研究的真正目的,需明确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真正目的、意义。

我校不乏有老师做出的优秀课题,其研究成果对教学起到了真正的推动作用,但也有部分课题的部分内容出现“空对空”、“两张皮”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其主要动机是为评职称充实材料,这虽并不妨碍申报人认认真真去申报、研究研究课题,但却会让其在选题时比较迷茫,为了研究方便及结题时好收集资料,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网络上能查到大量研究成果的选题,为了能让结题时有更多资料好填充,罗列出的研究内容过多、过全而失去了真正的研究核心。课题申报时,本应是这样的:有研究需要的老师在有了一定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后,去找有同样研究热情和需要的老师来组建课题组,为了共同的研究目标,通力合作。可现状往往是,教师在自己只有研究意向而没有研究方向时,就去拉本教研组或本年级组的教师进组,被拉的老师这时往往只知道自己要加入某老师的课题组,却不知道研究的核心是什么,更别提研究热情了。没有了研究热情的课题组成员,有的连课题的开题论证等重要活动都不去参加,只是到结题时交两篇教学设计或研究心得,而负责人在写好报告后也不太愿意再反复修改,他们认为有更重要的教学工作在等着他们去忙,于是课题组单纯追求结题而丢失了课题研究的本来意义。这样的研究过程,其研究价值怎样可想而知。这也并非是制度的错,这样的制度其实是为促进中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但繁忙的一线教学工作和功利思想却让部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了“无用功”,真的成为了一种浪费。所以,学校、校教科研部门,不能仅仅依赖职称评比制度来吸引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怎样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怎样做好管理和服务?说起来无非是加大鼓励机制、大力动员、校领导带头做研究、教科室、精细化管理等等。但说起来很好解决,但其中有些却牵扯到学校经济分配、教科研部门强制性的精细化管理能被大部分教师的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课题,一个需要由校级领导带领全校骨干教师进行研究的全校性的重要课题。

虽然我校存在着中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但不可否认,我们中学教科研在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尤其是我校的“三学”课题,对课堂教学改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瑕不掩瑜,偶尔的无力和尴尬不能成为实现教科研工作价值的阻力。聆听专家们的思辨和建议,对现存问题做出些思考的原因,在于: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负责人,需要理解这些常见问题背后的原因,在寻找减少或弱化这些问题的途径的同时理性能看待这些问题,方能增强工作的韧性。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