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坚守
——教无定法
无模至模
郭宏兵 马鞍山市第九中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果把它喻为一片绿洲的话,在其上,纵有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但绿色无疑是其生命之色,失之,绿洲便会日渐荒芜,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是追逐花的美艳,还是坚守绿色的常青。
——题记
马鞍山市第九中学地处城郊,随城市布局的变化,生源减少,学校率先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各科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统一的模式化的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科目和课堂,尤其是物理学科,老师们严格按模式来教学,也是认真敬业,但比起其他学科尤其是文科类的,进步的脚步似乎慢不少,通过观察研究,分析认为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其课堂教学与别的学科的内在要求是不一样的,按现有统一模式硬性要求,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思考模式教学与学科的要求是有匹配性的,应该辩证对待。
自2007年开始,马鞍山市九中学习借鉴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和洋思中学的导学案,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不懈努力探索,结合实际提出
“四模块,七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即“学案引领、互助合作、展示反馈、达标测评”。它包括七个教学环节:课前反馈、明确目标、预习交流、任务分配、展示反馈、达标测评、课堂小结。为此打破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学生座位变“秧田式”为“田字型”排列,教室四面装上黑板,以便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实现“兵带兵”“兵教兵”“兵强兵”以充分展现“学案引领,小组合作,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特点。通过不懈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取得一定的成绩,在省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2012年11月,马鞍山市教育局在九中召开“全市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启动仪式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现场会”,决定要学习和推广九中小班化教育经验,以全面提升边缘、薄弱公办初中教学质量。
虽然自实施小班化改革以来,我们物理学科的教学也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与07年以前中考成绩进行纵向比较确有较大的进步,但是与我校近年来快速提升的一些学科进行横向比较,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分析了六年来的中考成绩发现:那些偏向文的学科普遍比偏向理的学科要好,且差距不小。这是为什么?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对中考成绩分析(右图),我们发现:实施小班化前后九中中考成绩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之上,文、理科成绩提高的幅度分化逐年加大,就物理学科而言,普遍感觉与师生的努力和期望有较大的差距。事实上,九中物理组,在我校小班化改革试验中,同样做出自己的贡献,表现出色。期间全员参与两项市级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其中《小班化教学模式下物理学案的编写研究》获第七届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物理组连续获区“先进教研组“称号,组内各位老师都有较好学科素养,也是很努力,我们也是按照学校的课堂模式来组织教学,但是,为何我们的教学成绩比不上别的学科!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这就倒逼我们反思我们的物理课堂。物理组多次开展讨论研究这个问题,请教来校听课的同仁和专家,请他们问诊把脉。大家分析认为,根源是物理的学科特点使然。
纵观专家们给出的意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案预习,物理是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的概念、规律的形成或获得,是结合实验的观察并通过归纳、总结、抽象而得到的,在这过程中渗透了物理思想和方法,难以用文字全面准确地去呈现,更不能直接把过程性的知识以结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填空,这样势必是在让学生接受“书面实验”教学而缺少了过程体验。之后若再进行实验,学生缺少新鲜感和探究欲,使得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事先预习知道了结论,容易导致忽视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学生易于发生死记硬背现象。少思少悟,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教育功能明显缺失。
其二,在分组实验时,小组公用一组器材,虽说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但难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动手,未能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条件,是一种变相的浪费,重要的是削弱了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
三是离位听讲或展示,不能每堂课都必须要有这个环节,因为物理需要理性思维,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才能透彻、深入。物理不仅要身动更要心动,外在的热闹往往掩盖了内在的积极的理性的思维。当然这种模式中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注重学生参与互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展示,当堂检测反馈等做法值得肯定和发扬。要在这种模式的框架下,取其精髓,分课型寻求适合的物理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小班化的优势,契合物理学科学习的内在要求,构建高效的小班化物理课堂,使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我们知道:物理学科既不同于以逻辑思维为特征的数学,也更不同于其他的文科科目。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科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精确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物理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有“物”才有“理”,几乎所有的物理结论都是通过对“物”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获得的,这一方法在中学物理的学习中反复运用,体现到课堂教学,就必须有大量的实验,或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同时它又要求对已获得的物理对象、物理现象要进行加工处理,就必需有判断、分析、推理、归纳等思考的过程。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上学生要动,也要有静;有学生间的交流探讨,更要有教师的演示讲解,如果只用一种模式去刻板地要求所有的课,未免落入形而上学的窠臼,违反了唯物辩证法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课堂教学的模式化确有好处,因为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对方法的各种特征的描述是具体的、外显的、易于模仿的,教师可以方便地将整套模式的操作程序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活动,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生成性,很难像现代工业的流水作业,规范操作,就能出合格的产品。尤其是在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更是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条件与环境、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专长,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才能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想用一种流水式作业高质量完成学科教学,似乎不可行。因为,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方法相关。某些教学模式要求使用某些教学方法、适用某学科,或者某些教学方法或某学科适用于某些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模式化”方法是有其局限性的,特别是一旦把某种模式固定化、僵化,便会束缚了我们的创造性,影响我们的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发展。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不能只是在课堂上对现成的教学模式一味模仿,要领会实质和正确运用教学模式,更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去建构自己的教学模式,逐步优化。就像学习书法,先要读帖,临帖,更重要是要能出帖,才有可能自成一家。同样,对于教学模式我们必须先固化,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甄别优劣得失,才能谈得上优化。但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千万不能僵化、囿于模式的框框中。要知道,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新、只唯实”!即根据课堂实际,依不同学科、不同课、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不排除同一模式,也要允许和自觉主动进行不同模式的尝试,一切以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为着眼点,一切以学生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有破有立,推陈出新,收获模式的升级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美国教育家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课堂教什么,怎么教,明明白白。还有比这两句话更能诠释课堂教学的要义吗!笔者非常笃定,这两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本源问题,能够抓住并体现这两要义的课堂或课堂模式,才是真正的课堂,才是实在的、适合的课堂模式。
正如很早就有专家所言: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现在人们常说:要“课改”,就必须先“改课”,于是各种课堂模式蜂拥而至,眼花缭乱。九中小班化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打破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深层次引发学生思考,培育学习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和课型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它最多是课堂教学的可采取的形式之一,而不可能是唯一的形式。所以说,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
后记:
多元时代,催生多元的教育和多元的课堂。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各种教育理念、教育观点、教育理论蜂拥而至,随之而来的各种课堂模式也如雨后春笋,既令人目不暇接,也叫人眼花缭乱。九中自2007年开启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统一的模式化的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科目和课堂,于是我们依托“花山区物理名师工作室”,承担市级课题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课题已顺利结题),试图厘清课堂模式与课堂教学的内在关系,虽无洞彻,却亦能窥视端倪。
参考文献
1
\* GB3
①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 GB3 ②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 GB3 ③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4
\* GB3 ④屈智勇.国外课堂环境研究的发展概况[M].外国教育研究,2002(7)
5 \* GB3 ⑤【德】雅斯贝雅斯.什么是教育[M].邹迸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