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教育理念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基于深化“小班化实验”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共性与个性的思考
九中 李玉桃
学校教研组是实施校本教研的一个主阵地,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八年的“小班化”实验让九中人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如果我们的各门学科能均衡发展,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必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那么,怎样来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呢?本文主要结合我校学科教研活动及学科建设实际,立足小班化课堂,从“让教育走向理想”,“使创新成为可能”(“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调整教研活动的结构与形式”及“突破教学常规,提升常规内涵”)等两个方面叙述教研组的一些共性与个性的思考。
一、教师必须专业成长,让教育走向理想——共性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奋斗目标——“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
1.用心关注每一个
“小班化实验”是在课改背景下重塑九中的一个机遇,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契机。如果说过去的五年小班化实验是在形式上全面推开,那么即将到来的五年小班化实验将走向深入,我们必须将“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充分落实贯彻,我们将向理想的教育坚定的迈进。
2.欣赏鼓励每一个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反思的目光看自己”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师的追求。我们要相信“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教师要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欣赏,不再吝惜赞扬,不再高高在上,师生关系民主而和谐。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
3.展示亮相每一个
我们要营造更加浓郁的小班化校园、班级、课堂文化,在各种场合无处不传递着一个信息——小班孩子是班级真正的主人,在这里学生们能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发自内心的大声说出:我能行!
4.发展提升每一个
关注孩子就是关注个性、发展特长,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实际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的特长得到发展和提升。
5.交流沟通每一个
我校小班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无论课上、课下、无论是否是班主任,孩子都喜欢利用一切机会与教师交流、沟通。每个孩子随时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精心呵护与细致关爱,从而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声。
下一步,我们应该把改善师生关注,力求从深层次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乐园,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放在首位。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放在次要辅助地位。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努力方向——“每一个教师感受教育者的幸福”
叶澜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小班化实验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小班化顺利实施的前提。如何让我校教师能对深化“小班化实验”投入全部的激情而不是敷衍了事、穿新鞋走老路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小班化实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我们要从第一轮小班化实验教师的配备、培训、研讨、开课、总结等每一个环节上总结反思,努力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为教师搭建成长舞台、为教师与学生一同在小班化实验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长的幸福。
1.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对全体教师实行第二轮培训。利用各种途径向教师及时传递小班化实验进展与信息,让教师从思想到行动中应用小班化理念成为自觉,将小班化教育思想更深刻的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积极提倡教师学习现代技术,将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起来,并作为对教师的考核目标之一,让教师在育人理念、班级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上走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最前沿,让我们的小班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强调协作精神,努力增强教师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小班化实验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要充分依靠教研组建设,共同研究制定本学科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八年来,所有小班学科均实现了浅层意义上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小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已成制度,但我们必须深化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搭建展示平台,持续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舞台
小班化实验八年以来,我校整体对外开放二十多次,累计开课300多节,让98%的教师得到平等展示的空间,其中一批青年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脱颖而出,受到同行的关注与好评。如项燕、戴媛、李鹏、呼振宇、汤昊、金燕、王燕等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大奖赛中充分展示了九中小班教师的风采。这也让我校教师更加增添了研究的信心。
无论在教学研究周观摩活动、家长开放日、与同行之间的交流等活动中,我们的教师把每次开放展示都当作对自己的考验与提升,每次活动总能精益求精,活动之后每位教师都能认真撰写教学反思、积极参与小组评课,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八年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小班化教育思想已成常态化,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料,为下一步小班化实验的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班化实验不应把眼光只放在关注学生的身上,更应该关注每个教师的成长,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小班化实验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并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时,他所有的付出才会无怨无悔,才能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工作之中。因此我们认为关注教师的成长是小班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4.激发反思意识,丰富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
小班化实验开始后,我们的教师在小班化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了让这些宝贵实践经验与反思体会能及时积累,使教师更多的从敬业型向专业型发展,做一个有思想、善创新的新型教师,我校充分利用小班化论坛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舞台,八年多来,我们的教师在这里留下了近600余篇小班化工作的足迹,有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经验提升、个案分析,极大的丰富了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内涵,让教师在思想中收获、成长,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论坛,正改变着自己原有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也改变着干师生关系,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
今天,九中小班化论坛不仅成为小班化实验的舞台,也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成为家长了解小班实验进程的重要渠道,成为积累小班化实验的资源库。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在这里不仅展示着自己的工作,也宣传了学校的小班化特色,使我校小班化实验受到全市的关注,甚至影响到更远的地方。论坛有效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锤炼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拓展了教师的交流空间、创设了和谐的校园氛围,成为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5.致力科研引领,全面提升小班化实验整体水平
教师的教科研必须植根于教育教学的最真实的情境之中,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在小班化实验中必须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今后,我们要将课题定位于以教师的素养提高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解决已经出现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整和能力?如何让小班的小组合作交流落到实处?如何真正在小班化教育中关注每一个孩子?如何与小班孩子有效沟通?小班化个性教育的途径等……
这些都是在小班化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只有通过研究解决,而这种研究是教师自身工作中所需要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意识得到提高,教科研素养逐步形成。如教师在教育叙事上大量的故事、案例、反思、经验,就是教育科研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就是我们宝贵的教科研财富,没有日常的积累,如何能收获日后的成果?
八年来,教师在积极的实践,静静的思考,细细的品位,慢慢的反思。600余篇教育叙事、论文与案例就是我们的教科研财富,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草根式的教育科研,它充满泥土的芳香,它必将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在小班化实验过程中,因为我们在思考,我们对小班化的理解渐渐从外在进入内涵实质:因为我们在积累,我们对小班化的经验渐渐从一无所有到羽翼渐全;因为我们在创新,我们对小班化的建设渐渐从学习借鉴到特色定位……这就是教育科研最真实的一面。在这次的小班化论文征集中,老师们不再是忙于应付、网上下载、东拼西凑,而是以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将我们带进了小班化实践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小班化教育就是我们在教科研实验田里种下的南瓜!它将越来越甜!
(三)小班化实验的理想境界——实施素质教育并实现特色发展
小班化实验八年来,浓郁的素质教育氛围正在影响着全校师生,给校园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以情感沟通为纽带,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是我们实施小班化实验的主导思想,小班化教育体现的是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是对学生生命的呵护。它为我们提供了师生亲密接触的机会,无论是课堂上的关注、课后的交流、平时的对话都体现着一种浓浓的师生之情,在这样关爱下,学生的自信心在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提高。
2.以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为主体,逐步建立初中小班化教学的特色与模式
小班化不是课改中另起炉灶,而是将课改进一步深入,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针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特点,下一步我们必须实现“课前预习的实效性、课堂情境延续性、互动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化、信息反馈的个别化、评价考核特色化”的教学策略。八年来的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性能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绩。
3.以小班化资料收集整合为载体,展示小班化建设的成果现风貌
小班化实验以来,一批教师在实践中学会思考,逐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不少教师撰写了大量的教育心得、叙事、研究论文、课堂实录、学案汇编等,是小班化实验的宝贵资料。这些用文字及时留下的工作痕迹与心路历程的背后是一个个美丽的教育故事,这才是教育者应该享有的幸福感,我们要加以收集整理并推广运用。
4.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平台,提高小班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生命、物理及化学学科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在学生中培养细心观察、勇于质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科学求知精神,在学生中成立各种兴趣小组,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渠道。
九中小班化实验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下,未来的实验必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发展黑轨道。八年来的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不仅仅改变了班级的数量,而且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每一个学生有可能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浆和更多被关注的机会,是个性化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与教师发展的生命力。
二、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使创新成为可能——个性
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实际为本,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小班化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教研组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怎样来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就理科教研组的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设多元化的校本教研制度,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导向与评价。需要依靠一些规则与准则,目的是约束和规范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行为,以保证研修活动正常而有效的展开,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自主自助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引领下完善自我。”
“集中做题”是理科教研组实现自我提升的一项重要制度。大家知道,如果老师不做题或者做题的量还不及学生,只凭老师经验选题复习,是很难把握教材的,教学也必将是低效的,势必是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行为,更不能发现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障碍。最好的做法就是每天指定一节课,全体备课老师在同一办公室做题,并交流例题的选择与作业题的选择。
“师徒结对”作为同伴互助并不是什么创新之兴趣,但只有名份没有实际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师徒创设帮扶的平台是实现帮扶目的的重要渠道。教研组每学期可以组织开展以汇报课、青年教师素质比武、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通过对执教老师有针对性的评课议课,互相取长补短来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每一次活动对执教老师都是一种压力,对师傅而言是一次展示,对徒弟而言是一次学习的良机。
为了尽快提高老师们的教学理论水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们要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是“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每学期,学校要组织教研骨干、青年教师、实验教师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培训,或到名校取经以及蹲点学习。邀请省、市、区的教育专家及教研室研究人员来校为老师们专题讲座、作专题报告,专家与老师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式培训。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老师们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都能得到较快的提升。
(二)调整教研结构与形式,提高教研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为使教研活动走进课堂,亲近学生,更有针对性,教研组活动可分为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和每周一次的以年级为单位的备课组活动。
教研组活动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主要进行集中理论学习与研究,协调三个备课组活动,宏观调整教学进度,计划与安排学科竞赛,安排好组内公开课及评课等等活动。而要提高教研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使教研深入到课堂,则依赖于各个备课组活动。
备课组活动做到“五固定”、“三统一”。
“五固定”即:固定备课组交流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交流一周教学进展与教学心得,并讨论下周教学安排、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方法等,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同伴协作,提高后续行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固定中心发言人:每次活动都安排一名教师从教学方法或知识专题等方面进行发言,通过发言者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使教研活动更有深度和广度;固定人员开设组内公开课:通常由发言人开设,为周交流提供实践性参与,备课组老师当天评课,在亮点展示,不足剖析,整改建议等方面进行点评,忌泛谈,重实效,实现知识共享,智慧共用;固定文稿:备课组交流结束,中心发言人集众之长,完善方案后,重新形成文稿,下发备课组成员,供大家参与。
“三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使备课组在时间安排上与宏观调控上更合理。统一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堂教学更精确的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统一作业:通过备课组老师在集中时间内做题、选题后形成的作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备课组活动的开展,使教研活动进一步深入到了课堂,更合理的发挥教师的团队作用,也真正实现智慧共享。
(三)回归教学本源,提升常规内涵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是形成教学成绩永恒不变的主题。怎样做好这些教学常规,需要我们注入新的思考,新的尝试,在怎样丰富内涵上做文章,尤其是对于容易被忽视的作业、考试与辅导,我们应对此作新的定位、思考与实践。
1.作业,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1)自编作业,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随着学习资料市场化、网络化的冲击,教师精选精编资料,精心原创试题,精确诊断教学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是老师解题能力下降,试题的鉴赏能力下降。市场上各种教辅书与试卷是针对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并没有普适性,即使是教材,也并没有普适性,有时教材中配套的基础练习题量过少,缺少针对性,因此编制切合本校实际的配套作业题是十分必要的,自编练习实际上也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通过自编练习促进了教学研究教材、改变教材,为学生量裁衣。
(2)严控题量,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对学科精神的理解,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优质的教学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多做题,而在于使学生领悟学科知识的本质,教学要摒弃“题海战术”这种高成本低产出机机械化训练的做法。如果作业过量,学生没有解题后的整理与反思,知识是难以内化的,更不可能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3)当天批改,提高反馈的及时性
及时批改作业,重视作业反馈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凡是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教师要全批全改,凡是改的必须要反馈落实。认真批改作业是显形价值是教师可以快速获得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差异,实施个别辅导,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隐性价值在于通过观察学生的作业态度的变化推测学生的心理、情绪上的稳定程度,与学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2.辅导,教学有效性的延伸
辅导是五大基本环节中紧跟作业之后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有力补充,是针对作业的真实地、及时地反馈。
(1)开设帮扶班,让后20%的学生有信心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年段都存在一部分基础差、听不懂的学困生,如果不关注这部分学生,学困生就可能转化为后进生,甚至对班风、校风都会造成影响,开设帮扶班,进行同步集体帮扶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帮扶班面向后20%的学生,以双向选择的形式开设,遵循十二字方针:及时回顾,重点释疑,指导学法。首先回顾当天的学习要点,目的是帮助学生及时复习,抵制遗忘。然后重点选择学生理解、应用有困难,在后续的学习中要经常使用的知识,再以作业题为载体进行耐心讲解。
(2)个别辅导,责任落实中有关怀
个别辅导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一矫正一改进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让教师清晰地看到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看到学生暴露出来的真实思维过程,在个别辅导中还便于找到下一节课的切入点,更是对学生的关怀。每位老师可以每天对指定的5到6名学生作业进行面批,并做基础知识的辅导,一段时间以后可以重新调整面批对象。
3.考试,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考试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力水平进行测试、甄别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学力水平的一种评价,还是教师检查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学生能否实现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意图,而反映这个意图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考试,因此,规范考试管理,强化考试的形成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的功能,回归考试本源对及时调整教学、促进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考试可以强化这样一种观点:过去不优秀不代表现在、以前的优秀,过去的落实不代表现在、以后的落实,使全体学生受到鼓舞,树立信心,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竞争力。
不论新老课程,知识的落实、方法的渗透、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老师抓住常规。或许这里称不上创新,但怎样抓住常规,丰富其内涵,提高同学的学习成绩,这才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我们的实践表明:这种来自一线教师“田野式、草根式”的校本鲜活形式,亘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是教师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