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校本教材的实践研究
司有根
含山县清溪初中
摘要:为了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含山县清溪初中《用传统文化培养初中生良好品行》省级课题组承担了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编成了校本教材《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勇于实践,精选材料,不断完善,所编教材有较强的实用性。为我校创办“绿色校园、特色校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特色
合作 实践
2012年11月,我校省级课题《用传统文化培养初中生良好品行》获批立项。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用哪些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品行,怎么培养等问题都成了课题攻关的重要问题,开发校本教材也就自然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已被打破,开发校本课程与教材成了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含山县清溪初中创办于1972年,坐落于清溪镇北含山县文物保护单位晋王城遗址上。这里环境优美,学术气氛浓郁,建校以来,学校在各个方面均有长足发展。我校坚持以“崇德、励志、博学、创新”为校训,以“团结进取、求实创新”为校风,以“勤勉、精练、拼搏、进取”为学风,走科研兴校内涵式发展之路,办学效益显著,2000年被授予“安徽省示范初中”。可近些年现代文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发展我校特色,我们希望同学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仁爱、谦虚、进取等精华,从而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都能养成好习惯。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试用。
我们都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长大的,对传统文化自我感觉还不错,可我们也深知编写校本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并逐步展开了研究工作。
1.明确目标,让正确理念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我校校本教材开发的根本理念就是:促进学生发展,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结合我校现有特色,我们选择的学习内容为中国传统文化。
考虑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习目标,念及初中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身心发展等特点,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原则,在内容选编上突出开放性原则,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突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经过多轮研讨之后,我们确定了我校校本教材的名称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其中七年级分册为《风俗篇》,共二十个专题,主要内容为传统节日文化;八年级分册为《思想篇》,共二十个专题,主要内容为诸子百家思想;九年级分册为《文化篇》,共十个专题,主要内容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运用。在确定了主题之后,我们又细化了每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即每个专题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篇一千字左右的主题知识简介;第二部分为相关故事阅读;第三部分为相关经典阅读;第四部分安排两个实践活动。最后,由小组成员挑选自己喜欢的专题编写草稿,经讨论后,形成试用稿。
2.加强学习机制,在研究过程中提升研究能力。
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我们的才学和理论都是匮乏的。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给课题组老师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看书,既要看相关理论书籍,又要看传统文化典籍。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为我们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了不竭之源。除了向书本学习,我们还组织了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深入社区、走访历史古迹、全体教师大家访等,教师们从中受益颇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老师们的信心更坚定了,干劲更足了,研习之风在我校盛行。
“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加大了反思的力度。我们预测在使用试用本校本教材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只有重视这些问题,并不断修订校本教材,最终才能编成更有实用价值的教材。为此,我们实行了3+x的资料提交制度,即每个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论文、一篇教育叙事、一篇经验总结,以及若干篇学习心得体会。这让我们定期开展的研讨会讨论更激烈了。事实上,我们这次教材编写的过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必须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完善教材的内容。
3.让实践成为检验教材的标准,在修改中定稿。
(1)采用实验班的方法全程检验。为了检验本套教材的使用价值,我们选择了七(1)班、八(2)班、九(3)班为试点。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所以在学习时间上是有保障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材的难易、知识的多寡等都有了很好地把握。
(2)营造氛围,展示文化。我们在校园文化长廊中开设了“每日经典展示”栏目,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随时在有意无意间学习传统文化。这些简洁的片段,易记易诵,在分分钟内就能得到哲理的感悟,深受同学们喜欢。
(3)开展兴趣小组,激发兴趣,培养榜样。我们组织了诗词、楹联、书法、绘画、诵读等兴趣小组,每个小组30人左右,这些同学为我们传播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达一年半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做到了定辅导老师、定学习地点、定活动时间,课前有计划、课中有教材、课后有作业,整个活动过程秩序井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听取同学们的建议,不断修订教材。
(4)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我们教材编写组中有四名班主任,而且都是含山县“宫尚武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特色。我们有效利用班会课对学生传输传统文化知识,并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品行。
(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我们各门学科的教材中,其实早有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为了更好地编写校本教材,我们在教学中便有意识地发掘相关内容,并把它们和我们编写的教材相融合。就那语文来说,我们可以从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情境意景;从课文注释、插图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从课文主题入手,以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感染和熏陶学生;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悟特定历史中的特定人生。
(6)在生活中检验学习的效果。
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纸上谈兵的人,我们的学生也不能做“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在我们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二十多次实践活动。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发现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合作和团队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尤其在一些体验式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参观、考察、访问等形式,不但获得了一些课堂上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关爱弱势群体、保护自热、热爱家乡等思想也悄悄地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在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校领导也对我们的成绩给予了肯定:近两年,我们的校园更干净了,同学们更礼貌了,校园内的正能量正在逐渐增多,这和我们省级课题组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三、校本教材编写的经验与反思
1.通力合作是成功的保障。编写校本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一个责任明确的管理系统,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教师的主体作用明显。我们有一个热爱学习、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强大的团队,学校也给予大力支持。
2.教材编写要突出实践性原则。我们不断反复着“编写教材-实践学习-信息反馈-修改定型”的过程,整个过程都让学生参与其中,重视实践,在实践中优化材料,从而使教材更具实用性。
3.发展才是硬道理。校本教材的开发,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内容选择上,要能展现学校特色、地方特色。要发挥资源优势,优化教材结构,教材的使用要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4.校本教材的使用,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首先,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系统工程有了更高的认识,我们在实践中反思的教研教学之风一直保持到现在。其次,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良好的品行也得以养成,在古为今用的思想下,学生的个性更张扬了。再次,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效果更明显了,礼貌用语不绝于耳,特色校园文化正在形成。最后,家长才是大赢家,传统文化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孩子们的娇气没了,家长自然高兴。
5.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材使用和推广还有难度。在有些老师和家长看来,我们的校本教材貌似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观我们的教材,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也许还要作适当的调整。我们还要在学科整合方面下功夫,努力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在校本课程中再作强化,学习效率将会更高。
我们的课题已经结题了,我们的校本教材也已定稿,但我们上下求索的脚步再也不会停下了。尽管我校的校本教材还不很完美,但是我们已经积累了编写校本教材的成功经验。我们将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步修订完善,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课程标准》
(2012年)
2.《小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
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
3.《中华文化概论》(李平主编)
4.《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田广林
5.《唐诗三百首》
郭兴萍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
6.《马鞍山市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
陶年生
7.《让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原野》
张滨滨
8.《好学生好学法》 魏书生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