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构建初中散文教学的“无我之境”探微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构建初中散文教学的“无我之境”探微

  锐   马鞍山市新市初级中学

近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他的一些论述感触颇深。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色。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从王国维的论述来看,他是更加推崇无我之境的。无我之境,将蕴藏在事物中的普遍真理从其特殊性中提炼而出,传达出全人类的共同情感,因此在其令人难以忘怀,令人动容,令人刻骨的同时较之于有我之境也更加难以构成,“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而笔者想,中小学语文课,绝大部分课时用于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中小学阅读教学,所教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自然聚集在散文教学中。面对这种现状,在散文教学中,该如何改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体现散文的“特色”,达到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呢?

笔者曾经观摩过我校市级骨干教师陶老师教授《背影》的一节公开课,觉得陶老师的这节课对散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是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的。这里不妨撷取陶老师教学《背影》中的一个片段:

精段品读课文第六段。

  (1)建议大家这样朗读(朗读训练)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关于父亲“背影”的故事;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的结构层次,以这一段中两次背影分层次朗读;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中的感情抒发。

  (2)研读课文第六段

请学生思考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学生合作探讨。)

    师:如果把“背影”比作一块情感的通灵宝玉,那么,它的两面都写着爱。请问写的是什么?

    生:一面是“父亲爱我”,一面是“我爱父亲”。

    师:知道这两种爱是比较容易的,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它们是怎样表达的,这是我们探究的重点、难点。

    此文很妙,就在于作者重构了一个具有强烈视感效果的焦点场景,形成了一个动人的文学意象——“背影”。而且这个“背影”又将“父爱”与“爱父”两种情感统一在一起。

    为了作理性深入的分析,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背影”产生的客观条件是什么?也就是说卖橘子的货摊在什么地方?

    生:卖橘子的货摊在“栅栏外”,与车厢有铁道相隔。

    师:那么父亲怎样才能买到橘子?

    生:须穿过铁道,要跳下这边月台,还要爬上那边月台。

    师:“背影”是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生:是父亲上那边月台时的背影。

    师:假如像我们今天常见到的情景:列车旁的月台上有流动购物车,父亲顺手买了一兜橘子从车窗递给儿子,还会有书中所写的“背影”吗?

    生:没有的。顺手买一兜橘子,就使这行为很平淡,不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刺激。

师:所以说是车厢与橘摊的空间位置构成了产生“背影”的客观条件,它增加了买橘人的行动难度。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般来说付出了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让人觉得怎么样呢?

生:难忘、甜蜜、喜悦。

    生:付出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让人倍觉珍贵,须加倍爱惜。

    师:难度增加了价值。我们再从父亲的情况看,假如父亲像你们年轻的体育老师那样三十几岁,又身强力壮,身体利落,穿着也利落,能轻快地跃身跳下,能轻快地纵身上跳,那么,还会有文中所写的“背影”吗?

    生:没有的。父亲条件愈好,上下月台越不成问题。

    师:所以文章极写父亲攀爬能力之弱,显示攀爬难度,这样,文章的情感力量会怎么样?

    生:父亲条件越差,上下月台难度越大,文章的情感力量也就越发的集中和强烈。

    师:综上所论,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总结——空间位置与人物行为及其自身条件的矛盾性蕴蓄着浓浓的父子情。由此大家明白叙述空间的作用了吗?

    生:故事的空间影响事情的性质。

    师:所以,写作有这样一条原则:利用空间条件与事件相关元素的关系塑造人物,创造故事。比如,创作一个下河救人的故事,在十来米深的陡河与不到两米深的小河沟有区别吗?

    生:当然,在陡河要难得多。

师:所以,我们要树立“空间意识”。

下面我们再从儿子这面看“背影”。从儿子这面看“背影”,看见的仍然是父亲,但我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这是一种写作艺术——从儿子看到的父亲的样子中来揣摩儿子的心理。具体说说父亲是怎样去买橘子的呢?儿子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尽量用书中的摹状语句表述。

    生: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过铁道,“慢慢探身”,下到这边月台下边,然后在那边月台边“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这样具体,这样传神,说明儿子是怎样看着父亲的?

    生:说明儿子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父亲的举动。

    生:我感觉好像儿子和父亲一起使劲儿。

    师:这一瞬间,儿子心中的骨肉亲情被激发开来,这是对父亲的一种认知。他深切地感受、理解了父爱,所以才会有情至深处、不由自主的“流泪”。同学们要记住——认知是情感产生的条件。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明白其中的缘故,就会有相应的情感。“背影”描写很具体,间接写出儿子心理很专注。

    师:这些描写,其实就是儿子对父亲的认知——从外表到内心。在整个买橘过程的描写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准确使用摹状词,比如“攀”、“缩”、“蹒跚”、“左倾”、“努力”,等等,都是在极力体现这橘子来得怎么样?

    生:不容易。

    师:“不容易”是文中的原话,我们用一个字怎样来概括?

    生:难。

    师:是的。用“难”来体现“心”。整个“背影”都围绕这个“难”字写。为了体现“难”,甚至还着意写父亲的穿着。他穿了什么?

    生:“大马褂”、“布棉袍”,这样的衣着为上、下月台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师:是的。写什么都有目的。这买橘子本来是一个平凡之举,那么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呢?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工笔画一般细致入微的描写,从父亲的衣着形象以及一连串的动作,走、探、穿、爬、攀、缩、倾、抱等,每一个动作那都像电视特写慢镜头一般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那说明父亲买橘子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而是费了不少的周折。几个小小的橘子,包含着浓浓的父爱。

笔者以为,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是作者独特的经验,《背影》是朱自清所见所感的“背影”。也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而作者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文经验里。作者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

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也就是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也就是往“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  

在这一教学情境中,陶老师努力实践了以上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同时,陶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教学真正视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也就是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也就是往‘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

陶老师的这节课,对我们该如何进行散文特色教学颇有启示。

一、注重朗读,蕴蓄感情。

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朗读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很快融人散文所营造情境中,最终实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去“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朗读自然是一种最好的方法。陶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开始就建议学生去朗读,并且对朗读设置了“内容结构——感情”三个层次的要求,这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开展蓄势。

二、紧扣文本,抓住文眼。

“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是作者独特的经验,《背影》是朱自清所见所感的“背影”。也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所以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的色彩,必须要立足并扣住文本,回归本色。         

教学中还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深入研读,细心揣摩作者的感情脉动,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作者的独特经验”。陶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自始至终紧扣文本来引导学生探究父子之爱,牢牢抓住“背影”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父子挚情,应该说是抓住了散文教学的根本的。

   三、合作探究,学会评价。

散文教学不能忽视“评”的环节。这里的“评”是指品读欣赏和学生自己对文本的个性理解。“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是一个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能力的内涵应建立在情感的体验与判断上。”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评价,关键是结合文本,结合作者,结合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言之成理即可。

如在《背影》的这个教学情境中,陶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背影产生的客观条件”与“儿子眼中的背影”这两个环节,实际上就是“评”的环节。陶老师的实践证明,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品析、交流他们极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是这一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四、学以致用,注重实效。

处理好“散文教学”和“用”的关系。重学轻用,这是散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果仅是评析文章,欣赏妙处,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教会学生运用。饶杰腾说,语文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这个教学情境中,陶老师对课文写法的总结就贯穿始终。如:“写作有这样一条原则:利用空间条件与事件相关元素的关系塑造人物,创造故事。”“这是一种写作艺术——从儿子看到的父亲的样子中来揣摩儿子的心理。”“同学们要记住——认知是情感产生的条件。”“写什么都有目的。”

在构建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要求,那么教学活动就会达到“人剑两忘”的“无我之境”,课堂就会出现“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独特局面!而这也或许正是笔者阅读《人间词话》最大的收获了!

参读书目:

1.王国维《人间词话》

   2.《散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