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吴顺翠 实验中学
我们的课题《实验中学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是马鞍山市二十二中省级课题《普通高中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的子课题。
实施“导师制”就是以实现“教书育人”为目标,促进道德教育生活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理论依据
“导师制”是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辩证统一的教育价值观为理论基础的。它不但适应我们在新世纪发展基础教育、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适应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而且又符合了提高每一位受教育对象充分接受教育程度的公平原则,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权利。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才智是有区别,但是“人人皆可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采取“大锅烩”的方法,而应当注意因材施教。
导师是学生所在班级的课任老师,每位导师负责指导6—8名学生,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的学业和品行,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导师制”教育模式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理论目标
首先,“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对良好学风、教风、班风、校风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从严格监督走向半自主发展,初中学生从心理上需要导师在学术上和生活上加以指导,以缩短适应期。
再次,“导师制”有利于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最后。“导师制”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现实目标
近几年来,由于生源减少,各校纷纷争抢生源,我校学生也逐渐减少,生源质量越来越不理想。不少学生学习不好,而且有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学生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本该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他们不想学就不学;纪律本该需要约束,但他们感觉难受就放松;对于老师的提醒、批评和教育,本该要虚心听取,但他们面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劝告,轻者听而不闻,重者与老师强词夺理。许多学生上进心不足,勤奋劲不足,责任感不强,自甘平庸的观念却有不少。
实验中学“导师制”中的导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承认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
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导师制”某些小组的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
2.行动研究法: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3.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4.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5.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
研究内容
(一)“导师制”教育理念的研究
1.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把学生造就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
2.导师制,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导师,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形成了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
3.导师关注到每个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细微变化,并以学生的朋友、顾问身份作为其成长的指导者,学生们觉得与导师在一起,少了一份拘束,多了一份轻松。
(二)导师职责的研究
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心理落差也十分明显。因此初中老师更要把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任务放在首位。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导师的主要职责是:
1.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它科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三)导师工作方法的具体研究
1.选定一组学生以一个学年为阶段确定一位导师,中途因各种原因须变更,必须要有相应调整或补充。
2.指导对象确定以后,导师必须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特长、家庭背景等情况,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指导学生填写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轨迹。
4.关爱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要保持与学生的经常性接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5.凡是涉及学生的教育问题,班主任和导师要共同参与,共同完成。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随机交流指导情况、工作经验。
6.建立家长联络制度。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与班主任共同家访。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络,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导师与家长的联系过程中,要严守师德规范,维护教师和学校形象。
7.建立谈心辅导制度。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情况,定期与学生交流,每两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关注学生变化,对学生的过错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对学生取得的进步,提请班主任和学校进行表扬。
8.接受学生咨询,指导、帮助学生安排新学期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成长目标的学习计划的制订及实施。推荐或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交友。
9.建立汇报制度。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学校里写一份汇报材料(以教育故事、辅导札记、成长案例等形式)
10.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对特殊学生、特殊家庭进行重点分析。
(四)教育对象(学生)职责的研究
1.尊重导师,与导师坦诚交往,彼此尊重,互相信任。
2.谦虚、主动、及时与导师沟通和联系,恳请导师分析自身状况,经常向导师汇报自己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3.主动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及时做好阶段发展分析。
4.谦虚接受、认真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对导师的工作方式、方法可直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以便导师及时调整和改进。
5.及时填写《接受谈话记录》等资料,认真撰写学期受导小结;认真做好个人成长档案建设。
6.及时向家长和学校汇报导师的工作情况,配合学校对导师的考核工作。
课题实施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任务。
2.召开推行导师制动员会,说明有关要求与办法。
3.师生关系的双向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选择可能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教师(原则上是本班课任教师)。导师选择过程中学生之间要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确保师生配额合理(合理分配,统筹安排)。在充分尊重导师和学生的前提下对师生的互选做适当调整,以保证每位导师带徒计划的完成。其中导师和受导学生的比例控制在
10-15名左右,受导学生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兼顾。
4.签订导师制协议,明确导师的职责。规定师生双方承担的义务与职责。
5.建立“导师制”学生成长档案。
6.依照导师制各项工作要求开展导师制具体工作。
7.每月(或半学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
8.每学期进行中期评估,学年终进行总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