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珏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位于古镇采石,创建于1945年,是马鞍山地区第一所现代中学。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一拥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又被赋予了新的特色——马鞍山第一家公立住宿制学校。全体师生为实现学校的卓越发展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因此而愈发生机勃勃。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让我们享受其福泽的同时,也常常让我们面对全新的挑战。当我们学校建设标准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学校又该往哪里去呢?我们苦苦思索。2015年国家行政部门在《工作要点》中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首次正式提出这一重要时代命题,也为我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提升成为一个较为清晰的领域或者概念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源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校改进计划(ISIP:International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在这个计划里,OECD将学校提升定义为“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旨在改变校内的学习环境和其他相关的内部环境,最终能让学校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寻觅不断前行、不断螺旋上升的学校品质提升、特色学校创建之道。
一、以先进管理制度为基础,提升学校品质。
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其制度是否贴切,往往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学校亦是如此。学校品质提升的基础在于有没有一种富含智慧的制度,制度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学校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以我所在教科室为例,从2009年设立伊始,鼓励全校老师参与教研制度建设的调研、讨论、制定和修改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系列立足于我校的教研管理制度,如《教师教科研工作考核办法》、《教研组工作考核办法》、《校级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除了以上这些管理办法,我们还走出了一条高效的校本研修之路,总结出了“三级教研”的模式:校级教研、学科组教研和备课组教研。我们尤其重视备课组的团结合作。备课组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安排表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教科室进行检查考核。避免了以前集体备课的不规范和流于形式。通过制度建设,我们解决了教学教研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通过制度建设,我们鼓励老师团结合作,提高老师专业知识,构建老师成功发展的平台,引领老师获得专业发展。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我校老师在制度引领下教研成果硕果累累:四位教师荣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以上,十位教师荣获省市级教学论文一等奖。
制度是为人服务的。面对有差异的教师队伍,我们建立包容甚至鼓励差异的制度,如“菜单式教研”。不对教师搞一刀切的评价,让不同老师的不同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教师有了更多的自由,不但有了选择的自由,更主要的是有了心灵的自由,让我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在智慧制度的照耀下前进。
二、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切入口,提升学校品质
创建特色学校要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流于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而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只有多层面扎实打造学校文化,文化才能开花结果。在我校文化建设初级阶段中,我们注重绿化环境改造,追求以绿色为主调的校园环境生态。绿色校园也体现在让学校的每个角落,每块墙壁都附有文化气息,如名言警句、文明礼貌用语等给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激励学生成长。作为住宿制学校,我们还重视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开辟专门的爱惜粮食和饮食健康的学校板报和宣传栏,利用更多的物质载体,营造文化氛围。在我校文化建设的中级阶段,注重做好班级文化。班级的文化建设坚持整体性和个性相结合。每个班级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设计班名、班徽,布置班级卫生角、读书角和公示栏等。在学校文化建设高级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在全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设计,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如我校初三学生陈幸如在本学期开学例行体检中确诊患有急性白血病,学校爱心社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呼吁伸出援助之手。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全校师生一共募捐善款37000余元。
对于学校来说,接纳了学生就是接纳了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家校联合阵地,向家长输送学校文化。在开学典礼、运动会、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都邀请家长参加,让他们亲身参与,一方面向家长展示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达到家校育人理念上的交换和交流。
“人人获得发展,不让一人掉队”是我们全体老师的共同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培养出一大批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奋发向上的人才。
三、以学校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学校品质
教育最大的现实问题是学校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脱节,和千姿百态的学生个性脱节,为教育而教育。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要求单一。标准化、同类化、式化严重。这样的教育忽视了任何生活的丰富性,从而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进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给了学校自主设置课程的灵活空间。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校本课程灵活设置与选择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市级课题《初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虽然已于2007年结题,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未结束,而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老师们从课标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每学期,我校老师以教研组或是备课组为单位,立足自身,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引导学生对自我、生活、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与体验。
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各教研组、备课组在开学前的集体备课中就积极策划、开发新学期的综合实践课程。生物组进行了“关于一中学生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报告”的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学校学生近视情况的相关资料,通过调查问卷和询问同学方式找到同学们产生近视的原因,咨询校医,了解近视的防治措施,从而预防和减少近视的发生。心理健康老师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艾防教育展板宣传、艾防生命教育讲座、艾防手抄报形式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我校师生的自我防病意识。初三语文组开设了主题为《梦想开花青春无悔》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青春感言、青春心愿、青春宣言、青春之歌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青春的理解,鼓励学生为青春理想而奋斗。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把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在活动中更多放手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希望能够带领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愉快、健康地成长。
当我再次回味教育行政部分在当下提出“学校品质”的用意,顿生新的感悟
——学校开始思考“品质”的时候,实际上就意味着正在启动价值内省。当然学校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调整、因势而变。学校品质的提升,特色学校的建立是没有止境的探索旅程。我们有责任踏上没有止境的旅程,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