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认识与思考
马鞍山市第十六中学 查辉
“择校热”和“高收费”是近十多年来义务教育的一个顽症,其根源就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无论是择校还是择班,家长择的其实都是师资,而师资队伍其实就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
一、我市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雨山区、花山区等区现有学校布局来看,优质资源即强校、名校少且多集中在中心地带,形成不了辐射效应,多少年来,众多家长推动学生拼命地“涌入”,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好一幅一校千人求的景象。
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总量也在变动中,老区学校生源逐年稀少,再加上跨区择校,常造成班额不足,甚至有的班级不足30人。由于体制的限制,过剩超编教师又无法合理地流出,造成办学成本居高不下,
而强校或新建学校、甚至有的民办学校,
由于政府政策上的倾斜,这些教学硬件达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果突出,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正面效应,以致学生数常常爆满,可由于学校规模的限制,容纳不下更多的生源,致使班额超容;再加上人事编制的约束,教师得不到及时地补充,只好聘请临时教师代课,教师梯队的培养存在断档,不能很好的衔接,长期以往势必造成教育发展的迟滞。
以上教育的现状与我市“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是不相适应的,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保持全省领先,超越长三角平均水平”的教育目标,积极抓住全市发展新战略的先机,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二、均衡发展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难题: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今后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实现教育起点、过程资源的均等。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大难题:即学校管理的水平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秀教师单向流动。
尤其是一个地区内学校之间存在经费的投入、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资源的不均衡时是影响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因素。单从教师学历合格率来看,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差异大的主要是优秀教师。
就十六中来看,近十年来,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达标,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加上政府对民办学校支持力度的加大,每年佳山中心小学毕业的学生均有60人以上通过各种途径跨学区,到城区名校就读,生源的流失使学校目前的处境更如雪上加霜。
多年来,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不科学、不健全,导致了像我校一类城郊学校教师职称评聘难上加难,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比例一直严重偏低,由于城乡教师进修、培训机率、待遇等各方面存在不均衡,造成骨干教师严重流失。这种情况导致了偏远的教师不安心本地、本职岗位工作,千方百计想调入市区学校或改行干其它工作,20年来,我校有30多位教师调入市区。边远地区教师不合理的流动,加剧了城乡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也降低了郊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更加不均衡。
这些情况不仅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与国家强调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相悖。
三、如何做好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满足人民“上好学”的需求,破解区域内学校水平差异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各地政府的决策部门和实施学校,其中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也不乏其例。
当前,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行区域内教师和课程资源共享,探索和建立教师轮换制度和优秀教师共享制度,以教师流动促进推进校际办学水平平均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师资则是促进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一,已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与基本共识。
今年,我市教育局明确提出“有条件的课推进实行集团化办学,鼓励优质学校在新城区设置分校,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做好优质资源辐射效应。坚持标本兼治,通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来满足社会、学生、家长对优质资源的合理需求,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的治本之策。
1、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内涵
学区化管理,指在区域内在行政主导下以一定方式把相关学校结成办学共同体,实行区域间、城乡间统筹规划,统一配置资源,达到区域教育。
集团化办学,指在行政主导下,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的方式,以学区整体管理与综合评价为纽带,通过协同合作等方式将不同级别的学校联系在一起,实现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发展。
2004年杭州市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输出名校文化、管理、师资等资源,可以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普及化,有效地缓解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发挥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新建校、薄弱校快速地提升办学水平。
前不久,本人与市七中几位校长考察了合肥50中学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成果,合肥50中有东、西、南、北四个校区,服务半径达到20多平方千米,近七千个家庭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为合肥蜀山区破解“上好学校难”的难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促进教师流动,体现人文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给出了切实有效的答案,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打破了校际壁垒,实现了所有学校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2、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流程
由于以学区和集团为一体进行资源整合,管理上采取相对统一的管理方式,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充分整合资源,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特别是发挥优质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育资源、教科研、优质师资等方面的辐射、示范功能,从而实现集团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刊载河南郑州市金水区的学区化管理和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新风教育集团化管理,就是成功的案例。
(1)实行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学区教育教学的统一管理。
创新管理机制,确立统一的管理模式,共同探讨学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订学区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组织学区内学校间互助活动,讨论组织学区内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建立和完善学区教育教学评估制度,要做到几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计划、教师配置统一、课程计划进度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校本培训统一、教师待遇统一。
(2)教师交流学区化统一运作。
合理分配学区内教育资源,教师交流,实行学区的统一管理,坚持相对稳定、合理流动;师资均衡、资源共享;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的原则。
如今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学区和集团内的教师流动变得相对简单、有序。可以对教师流动进行统一调配,形成相对科学、有序的交流模式,既考虑教师本人的意愿,又根据工作需要,将教师结对子、教师跨校兼课等制度化。鼓励名师到弱校、规模小的学校交流,统筹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骨干教师的教师交流比例,做到教师进出量、学科之间、职称结构比例趋于平衡,从而使流动变成常态,让教师交流更加可操作和为教师所接受。
3、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实践后的思考
(1)集团化、学区化使各校区实现标准化建设
集团各校区可以实行统一采购、使用,降低了管理成本。有效地促进各校区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利用,公平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教育经费、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可以做到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校。
有效地调集和使用资金,解决校园校舍、教学设备缺乏等问题,实行各校区阶段性发展目标,促进各校区基本设施的升级和均衡。
(2)干部、教师交流让百花齐放成为可能:
实行统一的人事制度,按一定比例合理流动,合理调配人员,避免师资闲置,促进教师流动和有效促进教师成长方面,促进各校区整体师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
在本学区内实行资源共享,使优秀教师能够服务于学区内每所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团队深入郊区学校,主课教师长期任教(至少一年),开展名师带教,安排结对带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内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对于一般教师,在本学区内实行定期轮换;另外还可以由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其教学工作的制度。
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教,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教育方法、出色的综合素质,犹如源头活水,使更多的学校弥补原来的不足,展现出更多的亮点。
教师交流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具有深远意义,教师交流真正有效地实施,可以为促进薄弱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3)坚持软硬件一起抓
打造特色品牌
在抓好绿化、美化校园建设和宣传设施等同时。重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教师专业化成长史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关注教师生存状态,通过文化凝聚和有效地师资培训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价值引领来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望。
通过教师论坛、学术沙龙、名师工作室等校本研训活动,减小各校区教师的认识差距,实现理念的优质同化,为教师创造自我发展的环境和机制。
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费支持。教研活动安排上,打破学校间的界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常规课堂展示为主线,开创校本培训、教学研讨等联合活动形式,充实活动内容,突出实效性。
品牌化可有效地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品牌学校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素质建设的总和,通过课堂、环境、校风、社团活动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德育建设是校园文化中重中之重。
名校带动弱校、名校带动新校等共同发展,既是品牌放大,也是优质资源的扩张,注重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对各自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走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同时利用文化传统与资源互补的优势,通过不同校区文化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各校区即源于名校的特色,又有创新适合自己个性化的特点,力求做到各校区均有自身的特色发展项目。
结束语:
我们衷心地希望政府加快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建立起以管理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差距、实现城郊均衡发展为目标,破解“优秀教师城郊分配不均衡”的难题,让教师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拓展教育资源共享方式,努力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走内涵式发展,做到内外兼修,软硬件一起抓,在发展中注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使马鞍山的教育事业尽早进入大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2010年12月
《中国教育报》
2101年23期
《人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