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山--八公山八公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以北2公里,是著名的文化胜地,八公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主要活动地,这儿曾集中了大量当时国内的一流知识分子,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八公山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由大小四十余座山峰叠嶂而成,方圆达二百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1.2米。八公山历史悠久,古称北山、淝陵、紫金山。这里有形成于8亿年前的“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古猿化石,距今300多万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河流域生息着一个淮夷部族,西周时了建立了一个诸侯国,名“州来”,都邑就在八公山下。而“八公山”一名的得来则源自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学道成仙的神话。西汉时,八公山属淮南国。汉厉王之子、汉武帝的皇叔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尚文重才,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3000多人,编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整理编定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名扬四海的美食——豆腐。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八位: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被封为八公。刘安与门客常在八公山中著书立说,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冶丹炼沙。相传一日,刘安与八公炼成仙丹,服食后得道成仙。《太平环宇记》中就有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这也是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出处。八公山是我国古代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因为所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的重要位置,历史上战事频繁,遗存丰富,传说颇多,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后来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更使八公山闻名遐迩。
点击查看更多八公山图片
返回中华名山
八公山豆腐起源于八公山,其发明是西汉淮南王—刘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八公山豆腐经历了中国封建上社会的漫长岁月走到新中国,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并走向全和世界。世称豆腐是强身治病的滋补品。唐代鉴真法师对豆腐作了这样的评价:“清淡素雅延年寿,一钵豆腐敌八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推崇豆腐“实乃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故中国全国皆食,已习惯为常。”民间亦有句俗话说,青菜豆腐保平安。这些话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据科学分析,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及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等;每两块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一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由于它属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不含胆固醇的食品,所以不仅是老年人的理想食品,也是一些疾病患者(如心血管、肥胖病人)的理想食品。上世纪末,美国神经科专家研究发现,乙酰胆碱的缺乏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原因,而豆腐中的卵磷脂能使乙酰胆碱增加,老年人常食用豆腐,可以预防痴呆。对豆腐的药物作用,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早有实践并著书传之后人。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早在东汉末年就知道用豆腐来治疗疾病。他曾用热豆腐敷贴烧酒醉死者全身,结果使“死尸”苏醒复活。华佗用豆腐切片外敷治疗杖疮青肿,疗效甚佳。唐代著名医学家编著的《千金要方》,有许多关于豆腐治疗疾病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写道:豆腐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浊气”,以及“清热散血”等功能。
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还发现豆腐及其副产品均可入药。如:豆腐炖鲜鲤鱼或豆腐加红糖煮食以催乳;豆腐加醋煎食治久痢不止;豆腐、杏仁、麻黄煎服,治支气管哮喘的受凉发作;豆腐、鲜泽泻叶与冰糖煎服,治肺结核咯血;豆浆冲鸡蛋,加白糖服用以宁嗽补血;热豆浆加松香末,搅匀外敷,以治脚气感染;豆腐渣炒焦,研细,加红糖送服,以治便血;牙缝出血时,也可用豆腐渣敷之;豆腐泔水对通便、祛痰和治疗多发性疖肿,都有一定效果。豆腐虽然是大众化的食品,但并非人人都适宜。因豆腐含嘌呤较多,故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应慎食豆腐。豆腐性偏寒,平素有胃寒者,如食用豆腐后有胸闷、反胃、嗳气等现象,则不宜食用。易腹泻、腹胀之脾虚者,或常有遗精之肾亏者,亦不宜多食豆腐。服用四环素药物时,也不宜吃豆腐。豆腐能获得西方人的青睐,除了其美味可口、富有营养外,还有减肥、软化血管、保护心脏的功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这是那些吃了太多牛油和动物性蛋白而大腹便便的人们所孜孜以求的。如今在美国,极少餐馆没有豆腐食品。清代慈禧太后为了美容,曾用豆腐煮珍珠吃。近年来,“吃豆腐可以美容”的说法也在美国不胫而走。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误传:认定吃豆腐可使肌肤如豆腐白嫩。有趣的是,误传促使了误导:女士们纷纷以吃豆腐增美,以至在女士中兴起了“豆腐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