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均衡分组 促进学习机会公平
金崇荣 马鞍山市第九中学
摘要 课堂教学分组活动已成常态。而实践课、活动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常规手段,均衡分组更是促进受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思想品德课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它着眼于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化、实践性特点,把“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活动去体会和实践,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活动课中,学生的分组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分组 学习 互助合作 教育公平
我校各班级实行分组学习(座位也做了相应调整,不同于以往)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外部大环境的要求;二是我校小班化教育的应有之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而当前在全社会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层面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标准,更加彰显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我校自2007年实行小班化教育改革以来,自始就在各班均衡分组,小组同学互助合作、交流探究、共同进步。下面就班级课堂分组学习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做些探讨。
一、活动小组分组的方法
活动小组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分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又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实际,灵活采用分组方法,发挥其优势,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现个性的和谐发展。
1、形成分组的行为习惯。任何分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般分组与特殊分组的运用方式,当老师根据内容确定了某种分组方式时,只需一句话或一个手势,同学们就能够迅速地分组并开展正常的活动,这样才能达到最高效率。
2、选出组长,对其进行指导。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能更有效地进行,必须对组长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小组活动中,组长要对组员进行合理安排和监督,小组合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成小组。在学习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同桌一组,或者是自由组合进行学习。固定小组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它不是很灵活。临时组合的小组可以增加不同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
4、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划分小组时,需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根据班级内的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基础、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进行分组,使得班级小组间基本上是相似的,均衡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其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地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能找到一种提高自我的方法,激发优秀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从而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
二、如何提高分组活动的质量
1、高度重视、充分准备。
首先要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保证活动的质量作好充分准备。对分组活动的内容、要求、形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认真细致地加以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否则纸上谈兵,活动难以开展。
2、使学生明确内容和要求。
分组活动前,教师首先要交代活动内容和要求,语言要简洁明了,确保学生明确以后再进行。否则,活动开始了,有的学生因对活动的内容或要求不够明确,无法开展活动。
3、相对固定小组成员、指派组长。
为保证分组活动顺利进行,防止时间空耗,应当从一开始固定小组成员。应安排一位能力较强的成员担任组长。这样活动时,只要教师一宣布按哪种活动形式进行,学生就可迅速开展活动。小组内成员的角色应经常互换或轮换。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而且也可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4、培养分组活动的良好风气。
开始分组活动时,要放低起点,做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困难的事,促使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对分组活动的兴趣。同时,还要对活动的习惯和风气严格要求,如遵守纪律,合作互助等等,并对做得好的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促进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风气。
小组划分后,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一定的职责,每个组选择一个组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组长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成绩,同学间的关系等因素。每组的组长也要采取轮换制度,给每个学生改变角色和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组长要发挥好自己的职责和作用,组内的成员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教师通过上述的合理分工,使得每组成员都有各自的职责。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组内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小组是个完美的集体组合,从而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
5、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人数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照每个小组6~8人分组为宜。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思想品德活动课课程从问题解决的方案和解决程度以及出错多少来看,6~8个人一组的小组做得远比单个人或6人以下一组的小组要好,6~8个人的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多,选择的解决途径更合适,得出的答案更准确。这说明群体具有个人无法做到的优势互补的合作效应,几个人中每个人的能力有所不同,但都可以得到发挥。而6人以下一组的群体与优秀的个人解决问题的效果相似,这表明若想以最好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6人以下的群体太小了,至少需要6个人一组。我认为小组内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三、分组之特例
1、自由小组。
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团体。由这些小团体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自由式小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团体,自己来选择自己的伙伴。可这种方式过于自由,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性要求很高。
同质小组和自由小组很可能出现分组不均衡现象,即学生基础好的分在一起,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分在一组;或者是爱讨论的分一组,不爱讨论的分一组。这样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爱爱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多一点,因此学生越学越有兴趣。相反那两种组合的学生就可能失去兴趣,越学越没有劲,出现厌学的趋势。
2、自然小组。
根据学生的座位,前后桌四人就近组成学习小组。这种分组的方法,既方便又迅速。体现了同学间互勉、互助、互爱,有助于克服个人独立学习时可能出现的过于紧张和容易放弃等不良情绪,培养自信、自尊、自重、合作的精神和情感。对那些毅力、信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帮助他们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时间久了也会有矛盾的产生。
自由小组和自然小组体现了灵活性,也促进了学生民主平等精神的滋养。但对教师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教育智慧的要求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