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孙燕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摘要:语文教师应坚持教文育人,利用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挖掘文章内涵和美学情趣,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净化、陶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分析细节、分析留白、注重朗读等三方面来进行具体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细节 留白
朗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教文育人,利用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挖掘文章内涵和美学情趣,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净化、陶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下面我仅就《父母的心》一课浅谈一下是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和浓浓的亲情,时时扣动读者的情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展示其大手笔的魅力。在教学中,我分别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一、
在分析细节中进行渗透
本文作者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而是通过感人的细节展示人物美好的心灵,因此,在分析本文的主旨,把握人物形象时,我抓住细节描写分析这一环节,随机进行德育渗透,从中认识到小人物、小故事也有大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震撼。
小说文本约1180个字,短短的篇幅里,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孩子多。真快乐啊!”|
“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
这只是一段对话描写,作者略去人物的外貌、举止,隐去了人物的种种神情,然而这段话也是全文中最有味道的语言描写之一,因为这能引起许多的共鸣。我追问说话人的身份,聪明的学生马上捕捉到有效的信息:说话的不是阔太太本人,而是她身旁的一位老女仆。他们猜测这个老女佣是财主夫人的心腹,一番嘀咕耳语,她便深得夫人心意。于是,她索要孩子的计划开始实施,却又不急于求成,开口并不直截了当,而是用半是羡慕半是试探的口吻来打开穷人父母的话匣。
“孩子多。真快乐啊!”很显然,淳朴的夫妇受宠若惊,对方只是一句寒暄之辞,而这个丈夫却满以为然,忙着解释一堆又一堆。罗嗦又缺乏条理性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个男人对“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防备,想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那一句“孩子多。真快乐啊!”这一语敲中了年轻父亲的心!
他本能的反应是:不好意思,急忙略带羞涩的回驳“哪里的话”,不是草草一句“不是”了事,显然,他并不觉得老佣人的话毫无道理,出于一种礼貌,又感于生活的压力而对另一个感同深受的人娓娓道来。或许在他质朴的心灵中:孩子多本该是一种快乐,可养不起孩子,却是做父母的最大的错!敏锐的学生们从这个纯朴男人之口不仅了解了他的全部家庭,也感受到这个家庭浓郁的和谐气氛——三个正在玩耍的孩子,正本该享受快乐的童年,在父母的心中,他们和那个未出场的需要喂奶的小生命一起,才算是个完整无缺的家。
年轻的父亲道出了心中的苦楚:“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然而,“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完全压垮这家人,他们还有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所以为了孩子,他们辗转奔波。北海道,在当时该算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城市吧,年轻的父母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对面的海岸。读者们读到这里,不禁为贫穷给家庭带来的奔波劳碌而感到遗憾。
这是多么滑稽的现实呀!对富人而言,“孩子多”是一种恩赐,是快乐的根源;而在穷人的眼中,“孩子多”是一种无奈,是责任的重担,而即使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也要用尽全身力气去拼一拼。
二、
从文中的留白中进行德育渗透
故事的悲欢离合牵动着每个读者的心,学生们在朗读后不禁一声叹息,毕竟,现实是残酷的。然而故事中的那几个孩子,是否真的理解纠结不安的父母心呢?
对于故事中的那几个孩子,作者着墨并不多,或许是有意的淡化。然而只是这么几次简单的出场,就可让我们从作者的白描中揣测一二,于是我和孩子们对文章大量的留白进行了想象扩充,让画面更为完整。
一处是送大儿时——“那个男人和妻子带着大儿子来到夫人的舱房”,一处是“父亲拉着五岁的二儿子出现在财主夫人的舱房”,还有一处是“母亲又领三岁的女儿到了财主夫人的舱内”。文中由父母的介绍得知,大儿子七八岁,二儿子五岁,三女儿只有三岁。
显然,大儿子比较听话、懂事,所以父母才会双双“带”着他去见阔太太,父母的共同“带”恰好映证了长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以及他与父母之间的默契。而二儿子则不然,5岁,正是顽皮的年纪,他是由父亲“拉”着去见阔太太的,我们从字里行间中足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年轻的父亲快步向前,拉着一个年仅5岁的男孩急走,而那个孩子半是嗔怒半不情愿的挪着小步。5岁,他或许早已习惯了依偎在父母的旁侧,习惯了有事儿还有兄长扛着,又怎能理解父母的此番苦心?一个“拉”字或许就是在标榜着他对“送己与人”的本能的反抗与自我保护!而3岁的小女儿明显要温和许多,她只是由母亲“领”着便去了,“领”这个动词又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年轻的母亲默默的领着3岁的女儿,无声的、而又满腹心事的走向财主夫人的船舱,母亲的心里百感交集,纠缠着对女儿的辛酸与不忍,又满是对二儿子的牵挂与不舍,同时又对生活的颠沛流离而无奈,又害怕这种反复的交换得不到理解的担忧。这般的五味杂陈,可不是一个3岁小女孩儿能懂的,她该是嬉笑如常。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父母在,世界便在。文中还提到这对夫妇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孩,而后文的情节安排上再没有出现这对夫妻将婴儿来换回其他孩子的情景。父母由大到小的依次送与换,恐怕也正是天下所有父母在遇到相同遭遇时一致的安排。
通过讨论和点拨,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对父母心的理解——在孩子心中,衡量父母心重量的标准在于给予了自己多少爱。然而父母的爱又有多重?世间可有一杆标准的天秤能称一称么?无怪常言道:养儿方知父母恩。就如小说开篇写道:“这肯定也是让你们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的故事之一”。
三、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本文内涵深刻,叙事生动,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我在本文教学中根据文章特色将指导朗读贯穿始终,尤其是抓住那些表现力很强的细节描写,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达到内化。深深感受到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思想品德的高尚,精神之伟大。比如:文中的对话描写,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揣磨说话人的语气,通过语气来揣磨人物的心理,来揣摩那颗纠结的父母之心。
四、
在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中进行渗透
日本作家川瑞康成以自己独到的视角来品味略带苦楚的“父母心”,因为贫穷,故事的主人公——那对年轻的父母想把孩子送给富裕的家庭,但又在纠结中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挣扎,把大儿换成了二儿,又把二儿换成了三女,最终在放声大哭中道出深深的不舍。故事的结局看似大团圆式,然而作者又别具匠心地给故事的结尾赋予了淡淡的哀愁,这种担忧,并不只是读者才有,文章最终给予了我们悲凉的暗示:“这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如果不是贵妇人的善良,那么这一家人的“父母心”就一钱不值,那么下一回这一家的还会再团聚吗?
这是一篇看似简单但意蕴深远的小说,小说将故事集中在一艘客船上,就像拍一部微型电影一般,将镜头对准了矛盾的富人和穷人,舍与不舍的挣扎中透着父母浓浓的爱,也告知读者,天下父母的心皆是如此。学生们在将对此故事层层深入的同时,更加贴近理解父母那颗沉甸甸的心。
以上渗透途径和方法要因教材内容而定,不可千篇一律,同时要严格按照“见缝插针,随机育人”的原则。否则,语文教学就成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