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
谈
家
访
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 王武权
每个人几乎都有过家访和被家访的经历,更不用说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了。家访曾经作为教师的必要工作和成功之道,曾作为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有效渠道,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访也一直被认为是教师分内的理所当然的事。然而时过境迁,家访与我们教师渐行渐远,似乎是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就其原因,还是我们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心浮气躁,与肩负的岗位责任和历史使命相差甚远。本文试图结合当下学校实际,从家访的现状、意义、策略等方面进行肤浅的探讨,以期重拾家访信心,营造家访氛围,发扬家访传统,提高育人效果。
一、家访的内涵
按教育词条解释:
家访是家庭访问的简称。这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主要是解决儿童、青少年的个别的家庭教育问题。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学术的方式方法。
按照其具体目的和内容,家访可以分为:
1.了解性访问。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的结构、成员、经济、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文化素养、教育态度、教育能力,以及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等。
2.宣传性访问。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传达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的要求,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新经验、新思想。
3.商讨性访问。主要任务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现实表现,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方法、措施。
4.通报性访问。主要任务是向家长传递家长应该了解的信息,介绍学生在学校、社会上的表现,以便使家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5.警告性访问。是儿童、青少年在学校或在社会上犯有严重的过失或有犯罪行为,而家长尚未了解或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通过家庭访问向家长讲明情况,指出危害,分析后果,或告诉家长学校将要采取的措施,以期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配合学校、社会进行教育。
在实地进行家访时,往往是综合性的,同时完成几个任务,达到几个目的。
二、家访的现状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工作越来越忙,学生住得越来越分散,家长越来越注重隐私……伴随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的出现,家访面临着挑战。有的是学校有热情,家长不配合;有的是家长有需求,学校不主动。当前,电话联系、约家长来学校的“校访”等形式悄然而生,使得本来人情味儿很浓的家访变成了平平淡淡、公务性的“有事说事”。仅从我校来看,目前家访工作就很不乐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家访工作的教师比例偏低,且参差不齐,家访似乎只是班主任的“专利”。有些班主任一学期家访超过百人次,而个别教师近几年来几乎没有家访过。
2.家访变成“告状”、“威胁”、“惩罚”。
部分班主任在工作上也形成一种习惯,绝对不轻易家访,学生有小错便“电访”,学生成了“大错”老师才亲自出马。这种做法使学生不安,家长紧张,教师难堪,有相互推诿责任的嫌疑,令三方失去信心,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3.形式主义仍然存在。上级主管部门有相关要求了,于是学校将任务分解下去,将部分干部、教师分解到班级,班主任邀请领导、授课教师一同家访,然后在相关表格签名完事。这种家访往往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
4.家访制度不完善,缺乏长效机制,不能有效督促或鼓励教师开展家访工作。
5.家校合作的渠道不够畅通,合作氛围不浓,家长学校的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发挥。
三、家访的作用
研究证实,通过家访,尤其是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的家访,能使教师真正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力量和影响。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教师能更理解和宽容学生,从而更愿意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相同的任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校现任八年级4班的班主任张超,曾自豪地对我说过,他所带的一个吴姓学生从进校的年级第285名,到毕业时的全校第一,被二中理科实验班录取。当我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脱口而出:我对这个学生的家访就有30多次。家访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由此略见一斑。具体地说,家访的作用应该体现在:
1.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只有通过深入的家访(特别是在起始年级),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这样在平时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假以时日,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也正是新课程对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2.有助于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
人有见面之情,感情维系需要交往。须知,家访这种面对面、个别交流方式的优点是短信、邮件、电话等其他联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要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思想,增进情感,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家访仍然不可或缺。
家访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体会到教师的关爱。特别是当教师帮助他们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时,彼此都会敞开心扉,真诚沟通。据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的教师说自己“爱”学生,可只有5.61%的学生表示明确地感受到这种“爱”。个中缘由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想这与教师的家访多少有关系。
美国教师往往不是带着任务去家访,而更侧重通过家访增强与学生、家长和整个家庭的情感联系。因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会更有说服力。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毕业之后到校看望的教师,几乎都是当年对该学生进行过多次家访的教师;家长多年之后还记得孩子的教师,一定是当年和他打过多次交道的教师。
3.有助于班级的日常管理。
经常家访,可以统一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及方法,取得家长最大限度地支持、理解,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摆脱主观性、盲目性,增强自觉性、针对性,使班级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取得最佳效果。
比如班主任通过家访,就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在班级中的比较优势等,这样在培养班干部和开展班级活动时,就能够做到让学生人尽其才,各显其能,从而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班级管理也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是前文提到的张超老师,在家访中得知:班级40名学生,有21人是单亲家庭。面临着这种前所未有的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班级管理该如何进行?张老师做法是多次家访、重复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各种动态,整日泡在班级,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倾诉对象,注重对学生的情感陪护和感恩教育。现在这个班不仅学习成绩在全年级第一,而且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也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学生整天那种阳光快乐的精神面貌。
4.有助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家访活动,让教师走入千家万户,深入了解那些特困学生、外来务工子女的生活处境,感受学生自强不息和乐观向上精神,让每一位教育者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家访的策略:
1.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所谓全面覆盖是指:参与对象覆盖全体教师,登门走访覆盖全体学生家庭。所谓突出重点,一是指家访重点应放在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等。二是指家访内容上要重点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家庭教育指导、安全教育情况、控辍保学、宣传教育方针政策、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等。
2.精心准备,目的明确。
家访如同上课,之前应做精心“备课”。一是提前预约,不搞突然袭击。尽量不要占用家长的工作时间,尽量要在家长方便的时候去,不要勉为其难。二是目标明确。这是成功家访的首要条件。教师在家访时,应首先制定一个明确的家访目的,把需要反映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家长配合的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交谈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让家长感觉到教师认真负责,真心为孩子着想。三是家访时,教师要做到仪表大方,衣着整洁,谈吐稳重,言语恳切,对人真诚,让家长心悦诚服、听得进、做得到。
3.注重时效,把握技巧。
注重时效是指教师家访时,要树立平等意识,注意谈话方式,把握谈话分寸,展控谈话氛围,观察家长态度,创设和谐情景从而争取最好教育效果。把握技巧是指在方法上要做到“三多三巧”:即“多报喜、巧报忧,多倾听、巧辅导,多鼓励、巧建议”。老师不仅肯定学生好的表现,突出优点,对存在问题不指责、不告状,而且对每个学生提希望、提建议、教方法,要有针对性、要贴近家长、要达成家长共识。
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调研,在谈到抓作风建设时,他提出4点要求,其中之一是: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我想,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我们提倡家访,就是返璞归真,固本培源;我们践行家访,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也是每个教育者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