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转变教学理念,创建思品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转变教学理念,创建思品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含山清溪初中 熊元升

【摘  要】 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新课标为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觉开展探究、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校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开展分组激励、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创新尝试。是比较符合当前的教改目标,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大大地增强我校师生支持教改积极参与教改的决心和信心。本文主要从导学案、“了解学情”、“ 情境设置”、“学法与评价”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自己的做法和心得,以供参考与交流。
   【关键词】 导学案  情境设置  学情分析 学法与评价  自主合作

自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为落实初中新课标的要求和体现新课标精神,各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作为安徽省农村示范学校,我校也积极探索并开展了以分组激励、自主合作为课题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在相对封闭和落后的农村地区如何因地制宜,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教学创新,实现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实质性转变。新的教学方式的强调“先学后教”,做到“以学定教”;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转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提升学习效果呢?借助“分组激励,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引入,在全面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分组,优化组合是一种很好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崭新的教育模式的推广给我校教育教学的工作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取得显著的成绩。总结多年来实施“分组激励,自主合作”模式的心得,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精编细织学案是前提
   
学习迁移,“一课一案”。 编好用好思品导学案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学案引导”又是实现学生“主体先行”的必备要件。好的导学案可以实现导、学、练、测、评、思、纠等功能。配发导学案,突破既往的教学程序,使得教师的指导前置,学生的学习前置,学习的问题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前置。这对农村的学生非常有效。做过导学案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教师通过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初步掌握本节课的难易所在,确定和调整教学方案,做到成竹在胸。导学案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角色尤为突出。它既是学生借以培养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又是教师安排学习任务,落实“以学定教”的索引。无论是在确定“以学定教”的内容上,还是安排教学进程、选择教学方式方法上,甚至具体的教学对象上,导学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导学案的设计需要通盘考虑,切忌变成习题集、问题集、教辅资料等。那样会降低导学案的“辅学察疑”功能,也失去了导学案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方面价值。导学案的编制应注意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导学导练的各类问题注意分层,保留适当的梯度,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力争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时,结合本班本科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差异也可以“同班异案,因人设案”,这样可以更大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二、全程了解学情是关键
  
新课标反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节课能否成功地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对本班的学情分析是否到位。就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设置目的来说,尤其注重通过教学活动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道德素质,外显为道德行为”这一宗旨.所以,能否准确地把握学情,严格地依据学情开展思品教学活动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准确把握所授班级的真实动态,实际水品,真正做到“以学定教”;相应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活动也将大大地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生机与活力。否则,我们的思品教学很容易陷入“隔山打牛,无的放矢”的误区。除了以了解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为首先考虑因素之外,教师还要掌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情感体验,认知效能等因素。同一年龄段学生的身上有许多共性特征,但差异也不容抹杀;现实中,不少教师的教学正是因为缺乏对学情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忘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基本道理,从而导致自己教学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在开展学情调查时,教师至少应该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去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行为习惯。在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活动形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在“平等、民主、合作、竞争”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营造情境、激发学趣是主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借助情境“设疑集趣,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全心地投入到新知的体验和探究活动中去,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激励学生快乐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所有不同层次的概念,理论以及各类的社会现象都需要学生去感悟、去领会和思考;而这些理论和现象最佳表述和展示平台,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暗示、铺垫、渲染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引发学生展开联想,促使学生投身探究。一堂成功的思品课离不开一系列出色的情境设计。因此教学设计时不能仅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上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动力源泉,往往来自一个个充满疑问的视频、图片、故事的情境创意。授课教师寓问题于情境之中,结合相关情境因势利导,借题发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探究。
    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营造探究氛围,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只有熟练掌握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的技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开启探究之旅。情境的素材不拘一格:鲜活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重大时事热点的引入,富于情绪感染的情景渲染,美妙智慧之花的绽放,独辟溪径的问题展示,入木三分的现象剖析,充满竞争、富于挑战的活动设计等,都能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服从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自主、合作、激励”形式的体现。所以,建议老师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务必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古今中外,社会热点的材料开展情境创设,兼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融合;二是情境画面尽可能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确保学生更自然地进入问题情境,减少歧义。真果如此,自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课堂活动一定能够顺利展开。
    四、注重学法指导、完善评价机制是保障
   “分组激励,自主合作”是我校基于于农村初中的“乡情”,留守儿童占比较大的“校情”,农村学生总体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情”提出的教改措施。也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现代教学理念。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放任自流,或者是教师在整过教学过程中削弱自己的指导作用。作为思品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和学习需要,利用个别指导和小组学习等形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示范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展过程凸现出来。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主动介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不能置身事外,而要积极参与其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能动、和谐的交流氛围,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理解和认识。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各环节的活动情况需及时予以反馈评价,通过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调整、自我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自我突破实现学习的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察言观色”不断地发现和表扬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唯“分数论英雄”。但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级。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有所侧重﹔比如七年级阶段,对于学生的评价中遵守规范,德行操守,意志品格等项目非常重要;但到了九年级责任、理想、学业、考试、升学、竞争等评价内容对学生的指引尤为重要﹔另外,在评价主体遴选上除了老师,学生自己之外,也可以引入第三方﹔如家长,社区人员,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目的就是让评价更客观、更有效、更有利于个人自我完善和发展。
    总之,遵循  “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采取“分组激励,自主合作”这一符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努力创建高效课堂是一次极富挑战的尝试。它科学地界定了教与学的关系,明确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和角色。极大地挖掘了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优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一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念,强化创新意识、加强理论学习、持之以恒地开展教学教研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生态高效,生动活泼的生机盎然的思想品德课堂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的教育教学将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育优秀的思维品质,实现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1] 李涛主编.《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孙杰远叶蓓蓓著.《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