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如何解决?美国该不该动武?有没有能力动武?不动武的奥巴马是软弱还是明智?俄罗斯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世人拭目以待。
几周前,就连欧洲人都不怎么关注乌克兰的局势。如今,此事已是世界瞩目。这是因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被广泛视为对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的直接挑战。如果俄国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没有因此受到惩罚,那么中国和伊朗等国政府可能将认定:挑战美国的风险没那么大。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华盛顿的政坛对手们认为,奥巴马在对叙利亚动武的问题上有所退缩,在与伊朗和中国打交道时也表现出软弱。2008年大选输给奥巴马的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表示,乌克兰危机是“无能外交政策的最终结果,没人再相信美国的实力了”。
但“软弱奥巴马”的论调不得要领。冷战要求美国总统展现出不可动摇的决心,与势不两立的苏联敌人开展全球斗争,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相反,乌克兰危机是对新时代外交政策的关键考验——这是全球化的时代,西方最危险的对手往往也是它关键的贸易伙伴。
2014年乌克兰危机与冷战的相似之处在于,正如1956年匈牙利危机一样,美国明白自己不能动武。奥巴马似乎排除了军事回应的可能性,证明的不是他的软弱,而是他的明智。
问题是,虽然西方大国明白它们可以损害俄罗斯经济,但它们也明白,伤害俄罗斯也会对它们自身的经济产生不小的附带影响。欧洲人和美国人是否做好了接受这一切的准备?
西方对伊朗的制裁影响惊人,将该国从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剔除,这增强了对经济制裁潜在威力的信心。然而,对伊朗进行经济施压之所以奏效,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伊朗没有不可替代的东西:说来讽刺,伊朗的天然气可以用俄罗斯的天然气替代。
俄罗斯则棘手得多。西方政策制定者明白,要想既不暴露自身弱点又切切实实地伤害俄罗斯,这是不可能的。西方的弱点包括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英国的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法国向俄海军供应舰船的12亿欧元合同。美国与俄罗斯的贸易比较少,但它也知道,如果没有欧洲的参与,美国制裁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与俄罗斯的较量具有全球性影响,因为它可能映射出西方未来与中国展开更大规模对峙时的情景。正如美俄关系一样,美中政治和战略关系也在日益走向对抗,而中国对全球经济同样至关重要。如果中国领导层准备“学普京”,在中日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纠纷中动武,那么美国和盟友如何反应?与乌克兰不同,日本有《美日安保条约》的保护。但就像俄罗斯一样,中国可能也会认为,美国不会冒险跟另一个核大国开战——而且还是为了地球另一侧几座无人居住的岛礁。
因此,还是得考虑实施经济制裁。但代价将比制裁俄罗斯更沉重,因为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理论上,美国可以限制中国商品进口,甚至能在紧急关头动用美国海军阻断中国的能源进口。但正如俄罗斯一样,中国也能使用多种经济武器报复,如破坏美国企业的供应链和拒绝购买美国短期国债。
美国知道中国人、伊朗人、叙利亚人等等都在关注事态进展,这增强了它在乌克兰局势上采取行动的动力。“软弱奥巴马”的论调虽然有失公允、太过简单,但在世界上颇为流行。如果外界看到奥巴马威胁俄罗斯将为在乌克兰的行为“付出代价”,但不采取行动,那么他看上去未免愚蠢。美国的潜在敌人也会得出结论:全球经济相互依存没有在政治上强化西方,而是弱化了西方。
从短期看,这种观点可能是正确的,我们将拭目以待。但从长期看,全球化仍然有利于西方,在政治上也不例外。全球化或许削弱了西方的惩罚能力,但增强了它的吸引力。归根结底,最伤害普京的惩罚将是“丢掉”乌克兰。但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和威胁乌克兰东部,可能将因此永久疏离乌克兰人民。此事同时强化了一种看法:西方比俄罗斯更具政治和经济吸引力。即便乌克兰危机让西方暂时看上去软弱,但长期趋势仍然更有利于美国和欧盟(EU),而不是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