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乌韩旅行记之开始篇)
2006.10.06
15天游历,历经2万公里,路途遥遥,收获多多,一时不知从哪儿下笔。想起那句话:“民以食为天”,小至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于是,从“吃”开始说起。
乌兹别克斯坦的主食是面包。这样的面包亭在居民区很常见,以我们的消费水平,价格不贵。现在乌兹别克也开始“破墙开店”,一些居民区一楼的门面房,卖杂货,门口会写着:“Хлеб
есть”。
这是市场上卖“Лепешка”的摊点,我们称之为“馕”,也是主食之一。乌兹别克的小麦生长期长,面粉韧劲好,做出来的面食很好吃,这是烤出来的,在夏季可以存放三天。据说这种馕是Самарканд城市做得最好,我们从Самарканд回来的时候,确实看见很多人带了成堆的馕。
有的馕,是放在肉串上一起烘烤的,浸入油水肉汁的馕让人胃口大开,难以抗拒。但这样一块大饼,我一个人是吃不完的。
手抓饭是乌兹别克著名的美食。一大锅手抓饭要经过煮、炸、蒸三道工序,历时四五个小时。做好后的饭米粒黄灿灿、亮晶晶,配上大块羊肉、胡萝卜和葡萄干。据说手抓饭有100多种口味。在塔什干,有品尝手抓饭的一条街。手抓饭一般是最后上的,那天我们起先迫不及待地用水果色拉、羊肉汤和馕塞满了肚子,到上手抓饭的时候,连一粒米都塞不下去了,只能拍张照片,聊以回忆。:
这是饭店烤肉串的工作间。肉串外酥里嫩,瘦肉暗红,肥肉娇黄,油而不腻,香气扑鼻。我发挥我懂点俄语的优势,独自到工作间,哄着伙计免费为我烤了一串水果串,有西红柿、茄子、辣椒等,没有肉串好吃。
肉串也当作街头小吃卖,四根折合一美元。嘿嘿,吃一串,想两串。
这是饭店肉串样品,价格从500-3000苏姆不等(美元与苏姆比价1:1230)。以我一向著名的能吃的胃口,即使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一根吃下去,也饱了。
塔什干的饭店也是讲究装修风格的。这家饭店四周和顶棚贴着芦席,挂着伊斯兰风格的挂毯和饰品,穿插着歌舞表演,酒足、饭饱、眼迷离,很尽兴。
在Самарканд,安排我们在一家爬满葡萄架的小院吃饭,有点“农家饭”的意思。院子里的人在“床上”吃饭,桌上的水果菜肴叫我吃得走不动路。
乌兹别克盛产葡萄和石榴,这是市场上的水果摊点。
瞧这石榴多诱人。在乌兹别克,吃水果最大的感受,就是“甜和有味”,所谓西红柿就是西红柿味,西瓜就是西瓜味,不像我们那些有很多添加剂的木喳喳的水果。同行的人说,现在对水果最高的评价,就是“有其本来的味道”。
所谓“硕果累累”,大概来源与此。
这种水果没见过,也没记住俄语怎么说
,尝了几个,有点新鲜无花果的味道。
说道韩国饮食,首先想起的,一定是泡菜。确实,每顿饭都有这样的几碟子泡菜,吃完了可以随便加。
到韩国的第一顿饭,是一人一锅“人参鸡”,童子鸡肚子里塞了糯米、大枣、人参,长时炖,据说是夏季的补品,是韩国著名的饮食之一。
人参鸡饭店的窗台上,摆满了这样的酒,这也是韩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只有我等好酒之徒,会注意到这点。
石锅拌饭,是韩国的特色饮食之一。好吃,但提供的饭量不大,很多人都没吃饱。
火锅。就那点肉,是四个人的量。量少寡油是韩国饮食的特点,很多人吃了几顿后,纷纷感觉吃不饱,肚子里的油水被耗尽。导游说,韩国人的饮食很简单,是因为历史上韩国因为气候和自然条件原因,粮食一直供应不足,人人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吃了几顿清汤寡油的饭菜,国人受不了了,集体提出抗议,于是安排了我们吃烤肉,不仅是泡菜,肉也可以随便加,吃得我们喜笑颜开。据说那天晚上,最多的是四个人烤了三大碗肉。
街头很多这样的小吃摊点,有油炸鱼元,炸肉串,还有类似我们的“关东煮”,肚子饿的时候会觉得好吃。价格蛮贵的。
在韩国,每到吃饭的时候,听到的最多得一句话,是“怀念塔什干的肉串和馕”。总之韩国的饭菜很让人不习惯。:
2006.10.07
乌兹别克斯坦的独立广场,是为庆贺91年的独立而建的,高处是展翅欲飞的吉祥鸟,国家的国徽上也有吉祥鸟的图案。国事庆典通常在这个广场举行。我们在乌兹别克的时候,恰逢国家独立15周年纪念。我去独立广场的那天,将举行欢迎韩国要员的仪式,内部戒严了,只看见三三两两的警察,远没有我们天安门庆典时那般戒备森严。
议会大厦,蓝天白云青草中,白色的建筑很有气势。这附近还有纪念二战烈士的长明火和雕塑。
清真寺(мечеть,现学的一个词)。乌兹别克的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其次为东正教。城市里有很多伊斯兰教堂。
塔什干最著名的神学院(медресе,这个词也是现学的)。
艺术博物馆内金壁辉煌,走进大厅,首先感觉到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馆内藏有许多原物珍品,我看见了中国的瓷器。
这是公园内的Алимер
Навом塑像,他是乌兹别克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他在乌兹别克的地位,相当于普希金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地位,城内有很多他的塑像。
乌兹别克公园的黄昏。这是城内最大的公园(免费),新人结婚通常到这里游玩,我们遇到了好几对,我对其猛喊“Горько”,虽然是俄罗斯的传统,这里的新人也频频接吻,惹得国人西洋景瞧了个够。
如同外国人到中国一定要去西安一样,到了乌兹别克,一定要去Самарканд。这是一座古城,是古代14-15世纪帖木儿帝国的首都,与罗马、雅典、巴比伦同龄,是历史上中亚著名的政治科学文化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之一。这是ансабль
регистан。这个建筑群由三座神学院组成,虽然建于不同的年代,但风格组合非常成功,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1966年,乌兹别克曾经遭遇大地震,很多古迹被震坏,这是震后修
复的。
帖木儿家族的陵墓。构造精巧考究,墙壁镶嵌着玛瑙方砖,地面是名贵石材,内饰多为真金壁画,门窗和栏杆上饰精雕细刻的图案、经文和阿拉伯文字,所有的一切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述说着昔日的兴盛和奢华。
这也是一处清真寺的遗址,毁于66年的大地震,内部正在修复中。这座城市古老的气氛实在是太浓烈,现代的建筑难以超越,使得城市更像是一个建筑博物馆。
Обсерватория Улугбека遗址。Улугбек是中世纪的学者、天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是帖木儿帝国创建者的孙子,这个天文台遗址还留有独特的六分仪和水平度盘。当年编制的《新天文表》,概述了当时的天文学理论和1018颗星辰的方位,是继古希腊天文学家之后,测定星辰位置的最精确的记录。
与伟人合个影。
这是乌兹别克的旅游纪念品,有粘土泥人(阿凡提,村民等),羊皮画,骆驼皮制成的骆驼。与其它东西相比,价格不便宜,大概专为骗外国人银子的(一个十公分高的皮骆驼,要10多美元)。来自俄罗斯的村姑套人也有卖,价格是俄罗斯本地的十来倍。
到韩国的理由,是“赴乌兹别克参展,途径韩国考察”。第一次开预备会的时候,我等不开窍的人当众置疑:两个国家,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怎么会“途径”?省里领导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猜测,其潜台词如下:“得了便宜还不知道卖乖!
韩国总统府外景和所谓的“三八线”。这是展示南北韩骨肉分离手足相残的地方。这里有展望台和临津阁,很多离乡背井的人来这里望乡。在韩国人的理解里,北韩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实真正的三八线是在两国二十公里的无人区,不能供人参观的。铁丝网林立,头顶上直升飞机一直在盘旋,确实感受到了一些紧张和敌对的气氛。
景福宫。李朝时期首尔的五大宫之一,有600年的历史。来之前导游就打了招呼:“不能以对北京故宫的印象来想象这个王宫”。确实,不仅从规模上,还是从风格上,都无法与故宫相提并论。
景福宫的勤政殿,类似于故宫的大成殿(是不是这个名?一下子记不清了)。从这个王宫,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无论是建筑、文字还是政治,整个一中国翻版。
以前看到过专家批评故宫外的高楼建筑,破坏了故宫建筑群的协调美,在这里,建筑上的不协调也是存在的。
位于济州岛的世界杯体育馆,体育场馆的外形远望去,就象一只漂浮在空中的风筝。在场内,导游三次重复这样一句话:这就是中国男足0:4输给巴西男足的地方。
济州岛是太平洋海上的火山岛,有韩国“蜜月岛”之称,岛上有牧场、桔林、山峰、高尔夫球场,海岸,还有保存完好的传统的古石屋,是度假观光的绝好去处。坐车观光,这样的风景随处可见。
济州岛海岸线。岸边黑黑的蜂窝状石头都是火山石。
龙头崖,是200万年前熔岩喷发冷却形成的。后人给其编了故事若干,与中国的故事大差不离。
岛上有很多这样的石头人,分别被称为“土地公”和“土地婆”,其故事与我们的梁祝非常相似,只不过梁祝是化蝶翩飞去,这一对变成了石头人永远相守。
导游介绍,古济州岛的妇女非常辛苦,背水、带孩子、纺织、家务全由妇女担当,而男人是“一天玩一天休息”。同团的很多男同志表示,以后一定要把老婆带过来接受“现场教育”,我当场发表演说:“妇女解放道路任重而道远!”
济州岛上的成山日出峰。这是一座1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山峰,顶部有火山口。山峰四周有悬崖,有海岸,还有草坪。新年去成山峰观日出,是韩国人的一项重要活动。据说在此观日出,叹为观
止。
韩国民族服饰小人工艺品。价格贼贵,买不起,照下来,饱饱眼福。
革命工作永不忘(乌韩旅行记之工作篇)2006.10.7
这次参加的,是国家商务部在境外举办的《中国工程技术展览会》。商务部每年都在境外举办各种经济技术展览会,展示中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纺织等传统优势产品及工程技术,旨在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我们院的参展机会,是我努力争取来的。
记得谁说过:所谓机会,有三种,第一种是别人给的,第二种是自己争取的,第三种是自己运作出来的。很有道理。按道理说我们归属中冶集团管理,但我们院参展,参加的是安徽省商务厅的团,省里给了很大的资金补助,支付了标准摊位费,支付了一个人的参展费用,不然,我们院是万万舍不得掏出那么多银子参展的。五月份,我得知有关信息后,积极争取,努力做通工作,终于成行。
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展台版面布置,宣传画册的设计、拟文和翻译,咱也是有点认真对待的。当然,领导的支持是巨大的,同事的合作是让我感动的。
这是我们院的展台。全场2500平方米,114个展台,安徽省的展台位置不太好,但我们院的位置尚好。参展的,有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信集团、水电建设、机械工业集团、北大方正、通用集团等,广西云南贵州安徽等省组织地
方知名企业参展。
展会现场的浓重和热闹程度,出乎我的想象。塔什干电台电视台穿梭其中,乌兹别克对外经贸部领导频频光临。当然,不乏有一些市民在展会晃悠,收集我们精美的手提袋和小礼品。很好理解,咱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外企业的产品发布会和展会的东东,也曾让我们眼睛发亮。
参展三天,有感兴趣的厂商专门到我们院的展台上了解情况,有一家私营企业的技术人员,第一天自己来,第二天领了老板来。钢铁工业在乌兹别克几乎是空白,刚刚开始有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意识到自己生产钢材的巨大利润,开始有了投资钢厂的设想,但他们所要求的,是在我们国家三令五申坚决禁止生产的所谓“地条钢”,我们对其解释钢水成分调节,产品质量控制,他们根本一点概念都没有。他们所要求的生产线,就是将废钢溶化,然后冷却成型。后来听新疆八一钢厂的人员介绍,有乌兹别克的企业从我国购进低劣的地条钢,卖到阿富汗,挣的钱实在是暴利,因为阿富汗战争连连,无需建设高楼大厦,那些地条钢,足够其建个小平房,炮火毁了不心疼。乌兹别克的农民,最多建个小二楼,那些地条钢可以用了。所以对他们讲钢铁产品的质量,他们根本不能理解。
参展期间,有空的时候会到省水泥院和玻璃院的展台去客串一回翻译,对水泥和玻璃生产感兴趣的厂商很多,看来乌兹别克也将兴起建设高潮。但他们所要求的,一律是“минимальный
завод”,其年产量,还抵不上咱们国内同类最小厂一个月的产量,所要求的生产线,都是国内早已淘汰的。按照他们的要求建厂,能源的浪费十分巨大,如同咱们早期的建设。看来发展的步骤都是相同的。
有乌兹别克的厂商明确表示,希望与我们院有进一步的接触,但我们院未必感兴趣,确实也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我很希望有进一步的合作,以使自己有进一步的机会。这种机会,得我来运作了。
绿荫中的城市(乌韩旅行记之乌兹别克1)2006.10.08
乌兹别克斯坦,就是咱们中学历史课本中曾经提到过的“大月氏”,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曾经被蒙古人征服,也曾经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最近的独立日,当然是前苏联的解体之日。
这是一个内陆国家,国家版图与咱们的甘肃类似,面积44万平方公里,人口2200万,有129个民族,是一个农业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飞机抵临首都塔什干机场的时候,有同事从眩窗俯瞰,只见城市灯火通明,惊讶道:“蛮热闹的城市嘛”。
作为首都,塔什干确实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城市,更吸引我们的,这是一个绿荫中的城市。
这是我们居住宾馆的后花园。是目前乌兹别克境内最高星级(4星)的宾馆,标准间120美元,硬件软件都蛮好,早餐丰富,特别是面包水果和奶制品,好吃。吃了早餐去后花园,很多人的第一个动作,是深深地吸一口气:多新鲜的空气啊,很久没呼吸过了。
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我们所到之处的最深刻的印象。
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林子。有的道路,四车道的左行和右行线中间,是两车道宽的绿化带,加上高
每天穿过这样的绿荫路去上班,应该是一件相当愉快的事情。尽管人少,步行其中,一点没有孤寂的感觉,因为有这些绿色的生命陪着。
从塔什干到Самарканд的路途中,可以看见大片这样荒漠。有耕种的地方,基本是棉花,农民的房子都是石棉瓦的平
房。
1966年,塔什干曾遭遇大地震,很多建筑被毁,现在的很多建筑是震后重建的。环绕塔什干,可以看见我印象中的前苏联方块楼,也可以看见欧式的风格,也有现代风格的玻璃幕墙楼,但楼层不高。
记忆中的方块楼,感觉有点亲切。童年在淮阴时,我们学校也有这样苏联模式的楼,走廊在中间。
乌兹别克外交部的一个部门办公处,这样的楼房很显欧洲建筑的风格
女人所到之处,免不了要看看服装。大街上放眼看去,所穿衣服显然没有我们的光鲜耀眼,商店里的衣服样式陈旧,质地差,色彩俗。有法国品牌的衣服专卖店,价格很高,光顾的人少。
传统服饰的妇女。在距离首都600公里的Самарканд,穿着传统服装的人比较多,穿着打扮与首都相差很大。
来乌兹别克之前,很多同团的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吃不饱饭的国家,带了许多的方便面、榨菜、零食等,在乌兹基本没派上用场。所到之处,感觉这是一个很稳定的国家,给人很安定的感觉。中国驻乌兹使馆的官员也介绍,目前乌兹的政策是“稳定压倒一切”。也有意识地与当地的司机、导游、市民等聊天,了解到塔什干人均月收入是50美元,在Самарканд,大概只有40美元,但他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依然是前苏联的模式,实行免费。大学以全国统考的形式录取,设分数线,分数线内的全免费,不够分数线的,也开始收费了,每年学费折合500-600美元(不包括吃住等开销),可以贷款上学,可以边打工边上学。医疗也有了私立,当然费用很高。手机开始普及(其本国不生产手机,全部进口,话费便宜,全国四大通讯公司,同一通讯公司的手机接听免费),以我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感觉他们的食物很便宜,他们货币的单位是сум(开始还很认真地变格,后来发现他们口语中是不变格的),美元与其比价是1:1230。开始一两天,每看见一个价格,都很辛苦地在心里换算成美元,后来同事教我一诀窍:三位数的价格可以忽略不计,因为1230сум才是1美元。于是很高兴地发现,很多东东都是三位数的,立刻感觉如同白吃白赚,地铁票是160сум,一包烟是600сум,一杯咖啡是300сум,羊肉串是300сум。我们好比小老鼠从糠萝掉到米缸里,日子好过得很啊!
我们宾馆对面的剧院,芭蕾舞和歌剧隔天轮流上演,每晚5点开始晚场。票价1000сум,因为我们每天活动结束都在8点以后,一直未能去看一场,成为一件憾事。还看见有圆顶宏大的马戏院,也没顾上去看一场马戏。
步行街的油画,价格比莫斯科和彼得堡便宜,以我十足外行的眼光,也能看出来,油画水平也比俄罗斯差些。这是一处露天市场,每天下午开场,晚上8点后就没啥人了,工艺品小玩意古董都有,但目前正在改建,摊位不多。外国人光顾比较多。
还光顾了塔什干最大的市场,服装百货农产品金银工艺,应有尽有,人很多,是塔什干的一处展现其经济繁荣的地方了,我们去的时候,看见当地官员陪同韩国政府团在此参观。以我们的眼光,这里的东西不是很上档次。
与人交往很容易(乌韩旅行记之乌兹别克2)2006.10.08
可能是学语言的原因,在这样纯正的语言环境中,总想找人说几句,多了解一些新鲜事。
发现,只要我开口说话,接触的每一个乌兹别克人都是很愿意并且很友善地回应我,不管是司机、营业员、还是官员。在独立广场,甚至凑上去与正在执行戒严的警察说了几句,其表情也很放松的。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们外教说过,苏联人民最大的性格特点是“Доброта”,不止一次感受到了这一点。
照片上的两位姑娘,高一点的叫Севара,矮一点的叫Саита,是塔什干东方学院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是我们参展组委会聘请的随团导游和翻译。在乌兹别克期间,一直陪着我们。
圆圆脸大大眼的Севара更讨人喜欢一点,一眼看上去就很漂亮,但男同志私下探讨的结果,都说Саита耐看,气质风度更好一些。后来注意观察,果然如此。看来要评价女人,男人的眼光还是要透彻一些。
两个小姑娘的口语尚可,应付一般的会话不成问题,在翻译导游词的时候,有些吃力,意思表达的连贯性差一些,作为大三的学生,有这样的水平很不错了,比较一下我们大三俄语专业的学生,可能到不了这样的水平。与她们聊天中得知,两人课余时间都在驻塔什干的外资企业打工,各自月收入有150美元(她们的大学老师,在学校的月收入不过80美元),Севара读的是自费大学(分数线不够,类似于咱们的扩招),自己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手机、数码相机都是自己买的。还看见Саита听MP3,后来得知,这是她在学校参加学校中文大奖赛一等奖的奖品。她们都想在毕业后到中国去留学,正在努力寻找途径和准备中。Севара还说,希望日后能嫁个中国男人。展会现场,她俩积极收集我们的宣传画册,说是留做学习用的。两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这样用心地学习工作,这样思维清楚地计划自己的未来,不禁有些感慨:咱们那些吃喝不愁的大学女生,比起她们,真是差了一大截。看见她俩扭着小细腰,登登地走在我前面,暗想,发展中的乌兹别克斯坦,第一代女白领,当是她们。
这位退休的工程师,快80岁了,住在展馆附近,来展馆转悠后,赞不绝口。那天我比较空,请他在我们展位坐下,聊了很长时间。他和老伴每月共100美元的退休金,四个孩子,10个孙辈,感觉生活很安定,很满足。我把我们的纪念品送给他,他回去后,摘了自家栽种的葡萄苹果和梨子,送来一大包,让我分给周围的同志品尝。如果不是等客户,我真想到他家去看一看。
到乌兹别克的第二天,就发现团里有一位气质沉静的帅男,也说俄语。有天早餐,恰好同在一桌,攀谈起来。说到俄语的聊天群,他说,他也在一个群里,因为不常聊天,记不得叫什么名了,我问他群里都有谁,他说:“有白桦林里有头熊,有小李飞刀,还有徐进,都是很优秀很能干的人。”天哪,同志啊!于是赶紧握手,为我们共同敬仰的这些优秀的人。然后他又说:“我爱人倒是经常聊天的,她网名叫“都市村庄”。”老天,我和这个妹妹在北京还专门聚过!于是又第二次握手。这个世界实在是有点小。
与人交流很容易,这是在乌兹别克的感受之一,可能与我略懂语言有一定的关系,但乌兹别克的人,确实很多是健谈幽默快乐的,即使不懂语言,置身其中,也感觉放松。在韩国,感觉到的,往往是他们拒人与千里之外的心态。
体验交通(乌韩旅行记之乌兹别克3)2006.10.08
在乌兹别克,去了两个城市,首都塔什干和古城撒马尔罕,城市道路,一律是宽阔无比,人车稀少。最繁忙大街的高峰时段,也鲜见堵车现象。没有自行车,人们或步行,或乘车。有喜欢车的人,注意到外国车不少,奥迪,桑塔纳、伏尔加,最多的,是一种牌子为《Daewoo》的车,是在本地生产的,售价在14万美元左右,到韩国才知道,原来这种牌子叫“现代”。韩国与乌兹有着良好的贸易合作,应该是韩国在乌兹投资生产的。
在这样的大街上开车,应该感觉很爽。
挂出租车标记的车不多,但听我们的司机说,在大街上可以很容易找到愿意载客的私家车,事先谈好价格,不贵的。没有去体验,我等良民,一般都是随大部队行动,坐宾馆大巴,韩国车。大街上绿色的公交车很多,车况不错,一般都有座,上下班的高峰时段,也看见蛮拥挤的公交车。
去撒马尔罕旅游,乘坐的是朝发晚归的城际旅游专列,从车况的舒适整洁,到车速的快捷,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列车6节拖挂,包厢形式,一个包厢六个软座,有电视播放,免费茶水,中间还送一次点心(一人两个夹馅面包,吃得我们满嘴冒油)
去乌兹别克之前,从网上了解到,塔什干是中亚各国唯一有地铁的城市。一直对莫斯科的地铁念念不忘,作为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总觉得其地铁应该不差,于是一天晚上,召集了一帮人,去体验了一把。
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塔什干地铁有交叉的三条线,采用一票制,车况与北京地铁类似,但车站很漂亮,并且各有风格。这是个金壁辉煌的地铁站。
这个地铁站的装修有着明显的伊斯兰风格。
地铁内是不让照相的,这些都是偷着拍的。问巡警为啥不让拍照,有的说,反正就这规定,有的说,是为了保护建筑。
因为来去都是乘坐韩亚航空的飞机,未能体验乌兹别克的飞机。但在韩亚飞机上,有乌兹别克的空姐,那叫一个漂亮,让我目不转睛的看了N回。
记忆深刻的几件小事(乌韩旅行记之乌兹别克4)
在乌兹别克几天,如我等略懂语言又精力旺盛的人,一有空就四处转悠,寻找新鲜事,有几件事,印象比较深刻。
三支钢笔通海关
到塔什干机场,过海关安检的时候,因为懂点俄语,主动冲锋陷阵在前,呲牙咧嘴扮笑脸与海关官员套近乎,我们的八件行李过了七件,最后一件要求我们打开检查,恰恰就是那一件里面装的是我们准备在参展现场发送的礼品钢笔。我们把行李拎到一边,打开包装,我抽出一盒,麻利地塞到官员手中,告之,是我们给他的礼物。他也麻利地把钢笔塞到口袋里,手一挥,拜拜。
这个机场很让人郁闷的是,一过安检,手推车就不给用了,而此地距离场外大巴接人处还有100米,行李少也就罢了,我们两个人八件行李,没车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这时有人推着小车过来,招揽生意,要价2美元。我因为已经出去看过停车位置,知道路不远,不甘心给2美元,还价到1美元(也因为当时我们仅仅只有1美元的零钱),再送一支笔,那人怎么都不干,其它人也围上来替他说话,我又加上一支笔。他于是欢天喜地帮我们把行李一直送到大巴的行李仓内,叫我们确认件数后才走开。去过很多机场,只有这家机场的手推车不能推到场外,算一特色,大概也算是机场给人创收的一个机会吧。
如是,三支钢笔通海关。后来在车上交流,我们算是比较顺利的。
俄语哪里去了
初到塔什干是晚上,大巴接了我们去宾馆,我座在靠窗的位置,睁大眼睛看窗外,一路怎么总是感觉哪儿不对,我等如此热爱俄语的人,到了这个说俄语的国家,怎么没有什么亲切感呢?半个小时后总算回过味来:我没看见俄语字!一路上有文字的地方,广告,招牌,很少看见用俄语写的,大多数是英语以及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能猜出大概的乌兹语。俄语哪里去了?
以后的几天留心观察,城市里有文字的地方,用俄语表达的,大概只占三分之一,英语也占了三分之一。想想也是,人家干嘛楸着俄语不放啊?那是前苏联的语言,人家这会儿是独立的一个共和国了。但是在这里,用俄语交流还是不成问题的,在火车上,遇到过一点不会说俄语的乌兹别克小伙子。了解到,现在乌兹别克的小学,有开设乌兹语/俄语的学校,有开设乌兹语/英语的学校,可以任选。俄语,也许正在远离乌兹别克。
让我张口结舌的一个问题
一天晚上与数人闲逛至步行街,被街头画像吸引,谈托价格,坐下来任其画像。有点枯燥,于是拿给我画像的小伙子练口语,东问西打听,弄得跟微服私访的官员似的。快结束的时候,小伙子说:“У
меня к вам тоже вопрос, у нас на рынках имеют и
корейские товары, и турецкие товары, и китайские товары.
Но почему китайские товары всегда не качественные?”我顿时哑口无言,感觉从心里往外冒汗。所谓汗颜,就是这感觉吧?劣质商品害死人啊
好像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乌韩旅行记之韩国1)
2006.10.08
上个月,院里有代表团去韩国,回来后,我问其感受如何,同事简洁地回答:也就跟我们广东差不多。
到了仁川机场,大巴直接拉我们去一风景点,一路望过去,确实感觉就跟回国似的,黄皮肤黑头发川流不息的亚洲人,没有多少特色的楼房,大街上一间挨着一间的门面房,有些污浊的空气,农村田地里即将收获的麦子还是稻子?总之是颜色一样的庄稼,还有随处可以看见的方块字。整个就是我们的一个城市。
首尔是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加上流动人口,有2000多万,寸土寸金,瞧这蜂窝一样的房子,住在这里有啥好?
明洞街景。导游介绍说,每个城市都有叫做“明洞”的地方,实际上就是购物中心所在地。商铺林立,霓虹闪烁,人声鼎沸,与中国是一样一样的奥。
晚上,大街上这样的大排挡很多,因为语言不通,因为知道他们食物一向价格奇高,也因为老是感觉他们不和善的态度,没敢进去体会一把。
汉江上的一座桥。据介绍,汉江上共有36座桥,每一座桥的风格都不一样,成为汉江一景。
这是在首尔大街上见到的最漂亮幽静的一条路,是通往总统府的一条路。最漂亮的照片放在这里,免得看到最后是失望。
到哪去找帅男靓女(乌韩旅行记之韩国2)
到韩国入住后,发现宾馆周围很是热闹,有家乐福超市,随约了同团的人一起去逛,个个都带了相机,有点不解,有女同事解释,来之前读中学的女儿就再三交待,一定要多拍点韩国的帅男靓女。在超市逛了五分钟,就发现这里的价格贼高,立刻把兴趣转向寻觅美貌男女。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家乐福超市的人山人海中,愣是没让我们在相机中留下个美丽的影子。有同团的男士说:“与他们相比,我开始对自己的长相自信”。
近年老是听说韩国出帅男美女,那叫裴什么的小美男,还有什么李英爱全贤智,美得很捏。在韩亚航空的飞机上就留心观察过韩国空姐,发现韩国空姐的选择标准与咱们有所不同。我们的空姐多是那种小巧的瓜子脸,身材欣长。韩国空姐一般脸形长,脸盘大,身材与咱们相比显壮实,一般个头在170以上。
留心街头的老少女子,发现漂亮女子的实在不多,但化妆的比较多,并且修饰得比较精致,漂亮的女子,多是一种细腻美和精致美,注意很多女中学生的眉毛都精心修理过,看来她们比我们注重面部的人工装扮。听说韩国美容特盛行,看见美女经过,团里总是有人疑心:“真的?假的?”。确实看见不少漂亮一点的女孩子,鼻子一律是挺挺直直的,不是亚洲人的长相特征。
旅游车上,导游介绍韩国著名美男(是不是叫裴勇俊?)是师奶杀手,风靡东南亚各国。据说他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日方对其摄杀力估计不足,很随便地公开了他的行踪,结果他到达日本机场的那一天,前去接他的师奶车队堵塞了机场路,造成整个机场瘫痪。因他的广告而带动的经济收入,以“兆亿”计算。天哪,我没觉着他有多迷人啊。在济州岛的机场,看见不少前去休假的中年以上的男人,推着高尔夫球包,器宇轩昂地健步走出机场,一眼看过去,很好的气质风度,感觉得到其拥有的阅历和底蕴,那是所谓成功男士吧?嘿嘿,多看了好几眼。
看见韩国机场有着传统服装的两美女,浅笑盈盈,招呼来往行人,以我蹩脚的英语与她们交流得知,她们在此,可以与人合影,可以免费穿她们提供的民族服装照相,是为了宣传韩国的传统服饰,让更多的人了解大韩民国的服装文化。有点感动。
《大长今》热播时,老哥曾帮我合成照片一张,于是我拿这张照片四处招摇撞骗,叫嚣:敢把李英爱比下去。其实咱也就是只敢拿照片骗骗人了,经不起近瞧了。不过有一点敢保证:咱是“国产原装”。
漂洋过海的忽悠(乌韩旅行记之韩国3)
每逢长假,全国出游的人民都会齐声愤怒声讨导游的“购物忽悠”,在韩国,我们被迫体验了一回漂洋过海的购物忽悠。
在韩国,我们是某个旅游公司全程接待的,导游是地陪,祖籍台湾,其本人在韩国出生长大,精通中文。解说幽默风趣,接待敬业认真,从其身上,感受到了一点日本人的工作风范,在此表扬一回。当然,他指引我们购物,也是不含糊的。
30号中午到韩国,3号中午离开,三天时间,共带我们去了六处购物,分别是:生蜜、人参、化妆品、电子产品、紫水晶和土特产,不包括在明洞和南大门的自由购物,算起来比我们游玩的景点还多。这几处购物,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1、购物前大力推介,培养我们“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心理暗示;
2、每一个购物地点都位于“鬼不生蛋的地方”(马鞍山方言,比喻地点偏僻);
3、每一个购物店,都只有中国人购物;
4、全体团员进店后,导游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店门关上;
5、营业员全部讲熟练的中文,不会英文和韩文;
6、商品价格可以还,但怎么都比外边的商品贵一倍以上(就是外边100元的东西,这儿得200元)。
7、在那样的购物环境下,总有人掏银子购买,购物结束后,导游总是最后一个出来的。
总结如是1-7,可见,这些都是专宰中国人的黑店,并且是中国人宰中国人的黑店。
我在上述6个店,没有购买任何东西。
韩国物价相当高(乌韩旅行记之韩国4)
在乌兹别克,每天都精力旺盛地在外流窜,看见喜欢的东西,毫不犹豫地付了银子拎了就走,甚至不辞辛苦地买了一套捷克咖啡具,浩浩荡荡地从乌兹运往韩国,遭到众团员嗤笑:“韩国是购物天堂啊,留点银子到那儿花吧!那儿啥买不到啊!”
嘿嘿,最后的结局是:一直笑到最后的,是我。
韩元与人民币的比价,大约为100:1,套用在乌兹遵循的计算方针,将韩元价格尾数去掉两个零,就是人民币的价格了。可是,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四位数的。在三八线附近,想买一瓶水解渴,惊见价格表上写着:2500,去掉两个零,是25元人民币,算了,忍着吧。
导游介绍,韩国首尔的房价,位于世界第二,首都最低的工人月工资,相当于人民币1万元,但高物价依然让大多数的人感觉生活的巨大压力。
这样的一份乔麦面,价格约为人民币70元,估计我这样的胃口是吃不饱的。留心了一下各类商品的价格,那是惊人地高。超市里450克豆芽,800韩元,一包最低档的烟,2500韩元,500毫升鲜牛奶,900韩元,1公斤洗衣粉,5000韩元,一个15斤左右的西瓜,10000韩元。都说韩国的泡菜和辣椒酱好吃,本着孝敬婆婆的精神,准备买一瓶带回去,细瞧价格,一瓶500克左右的辣椒酱,3700韩元。天哪,37块钱,婆婆可以腌一缸辣椒酱出来。
有团员买了1公斤装的泡菜,问其价格,回答:也就是用100元人民币买了一颗冬储大白菜。
生鱼片,样子很诱人,价格很惊人,25000韩元,饱饱眼福算了。
与我同行的男同事,行前老婆孩子有交待:听说韩国衣服漂亮,带点回来。陪他去买衣服,走进第一家商店(不是高档商店),看见橱窗里一套一眼看过去还可以的女士套装,随以男人惯有的购物风格,说:“就这件了,不管多少钱,买下来回家好交待。”吩咐营业员拿了衣服:600000韩元。明显地看出男同事有点哆嗦,忙给其台阶下:“什么破式样破质料,得人民币6000?算了,回北京用这钱买若干衣服,可以哄老婆开心一年”
很多人后悔没在乌兹别克多买点东西,虽然可选性不大,好歹有点特色,而且,不会有中国人宰中国人。以我们的工资水平在韩国生活,好比老鼠从米缸掉进了糠萝,日子不好过啊。
有一次,看见儿子这样穿衣服:里面是长袖T恤,外面套着短袖T恤,衣服下摆拖在外面,整个一副邋遢相。痛斥之,回答曰:“老土,这是韩流!”
还有一次,街上看见一花季少女,短短的裤子,脚上是厚厚底的鞋子,长筒袜子好像是没了松紧似的,全部堆在脚踝骨处,看得我恨不能替她把袜子提起来。同事说:“多操心,那是韩流风格!”
韩剧热播,韩歌热唱,众多弄不清真假的俊男美女迷倒中国的少男少女师奶沧桑男,媒体惊呼:“警惕韩流来袭。”
有点好奇。
专家对韩流做如下解释:
所谓“韩流”,是社会学家对韩国文化产品在我国风靡流行的一种统称,指浸透着韩国文化气息的产品和生活方式,在我国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韩流”涌入国门最早是1998年,以劲歌热舞著称的酷龙(clon)组合敲开了北京的大门,打响了中国“韩流”热的第一炮。随之而来的是韩国的影视剧、流行音乐、服装、手机、“流氓兔”、网络游戏、文字、语言等,迅速席卷大江南北,风靡于各大中城市,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激起了一轮不小的冲击波。“韩流”的追随者,统称“哈韩族”,以14~18岁的中学生为核心,以19~30岁的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为外延。他们穿着松糕鞋,超级肥大的牛仔裤,色彩鲜艳的T恤衫,背包上别着琳琅满目的徽章,脖子、手腕、耳朵上佩带着各种金属饰品,一头金黄色前长后短的头发,半遮半掩地露出一脸不羁的表情,无不夸张地显示出他们独特的形象,识别着彼此。他们唱着“H·O·T”,“Boby
vox”的歌,且边走边唱;手上把玩着“流氓兔”、“溜溜球”;沉浸在“Hip-Hop”带来的动感和快乐之中……总之,他们举手投足都在向世人宣告:我们是中国的“新新人类”,我们爱“韩流”。
在车上听导游介绍:80年代到90年代初,占据韩国人精神领域的,是日本动漫,外国影视,在这样异域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完全不知道韩国的传统文化,韩国人的民族文化和精髓面临断代危机。有有识之士进谏当权政府,政府随关注民族文化宣传,加大投资培养专门的影视人才,音乐人才,努力从精神领域弘扬民族文化。从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的努力开始见成效,本土的影视、音乐、服装、游戏渐渐占据市场,并逐步向外扩张,风靡东南亚,不仅占据了亚洲人的精神领域,还带动了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据说,韩国LG手机,就是因为那个叫裴什么的小帅男做的广告,打动了日本师奶的芳心,LG手机在日本市场卖到脱销。
以我的理解,所谓韩流文化,实际上是不是一种文化侵略?
男同事要给自己17岁的女儿买衣服,并且要求是韩流服饰,陪其逛明洞,专门找那女中学生多的商店看。面对衣服,男同事不断重复着这样话:“没法理解”。那些女孩子在唧唧喳喳挑选的衣服,一律是皱巴巴,拖挂挂,这儿多一条,那儿少一块,改长的地方短,该短的地方长,挂起来像拉直的猪大肠,放下来就是堆在一起的猪下水,总之就是没个衣服样子!二个小时,愣是没能挑出一件,当然,价格太贵也是其中一个要素。
离开的时候,我高度总结到:“所谓韩流服装,就是猪大肠风格的服装。”
下一篇:走马观花看东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