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七中师德状况分析报告
一、问卷调查的内容及调查数据统计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社会和家长们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了一些专门的题目,分别要求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分别做出判断和回答,我负责对教师用卷统计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理性分析
(一)从总体上看,老师师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
1、教师们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
对于老师问卷中“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回答“完全认可”和“基本认可”的有89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70%,不大认可和完全不认可的只有22人,只占调查总数的17%。问卷中“教育工作能够给教师带来成就感、满足感”回答“完全认可”的43人,回答“基本认可”的47人,回答“没有意见”的17人,合起来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4%。
2、绝大多数教师能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教师调查问卷中“无论学生家长社会地位高低,老师都应该同时尊重”,“完全认可”的102人,“基本认可”的16票,“完全认可”和“基本认可”占调查总数的96%,“不大认可”和“完全不认可”的只有3人,占调查总数的2%。教师调查问卷中“有的教师亲近成绩好的学生,疏远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非常赞同”的4人,回答“比较赞同”的3人,回答“无所谓”的9人,合起来占调查样本总数的13%,而回答“不大赞同”和“很不赞同”的111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7%,绝大多数教师不赞同按“家长地位”和“成绩”而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歧视学生。
3、绝大多数教师教师能做到“爱生敬业”。
爱生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家长调查问卷中“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和您交流过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是”回答“经常交流”的275,回答“有时交流”的271,两项共546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97%。这充分说明了,我们老师能够“走进学生心灵”,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爱生敬业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高尚的思想觉悟,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有关老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举措了明显的成效。
4、老师的岗位责任心和危机意识明显增强。对于调查问卷中“老师应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99
人表示“完全认可”,23人表示“基本认可”,5人表示“没有意见”,以上三项加起来点,占调查样本总数的100%,没有人表示反对和疑议,这一方面说明在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社会大背井下,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不断提高,老师的岗位危机意识也在也不断增加,老师们纷纷感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才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让自己在日趋激励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不被淘汰。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多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分的大力支持下,老师岗位培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加强培训、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二)师德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老师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功利主义色彩增强。调查问卷表一中“有偿家教是社会种需要,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做有偿家教”一题中,回答“完全认可”的8人,回答“基本认可”的19人,回答“没有意见”的60人,三项加起来对于老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做有偿家教的87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69%,这个结果令人诧异,这样的结果应该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特别是在全国各地纷纷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偿家教的大背井下,老师们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确实令人倍感意外,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师德建设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上不仅仅只限于“老黄牛”精神和“雷锋”精神,正趋向于经济实惠型、物质享受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反映,特别是在绩效工资实行后,一部分教师把自己的几节课教好后,对学校的事漠不关心,学校领导安排工作先谈条件,先讲报酬,“钱”字“利”字当头,钱多就干,钱少就不干,还不如课后回家带几个家教图个实惠等等,这必然给学校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2、拜金主义泛滥导致教师敬业、奉献、爱生职业意识滑落。调查问卷中一中“有偿家教是社会种需要,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做有偿家教”一题的回答“完全认可”和“基本认可”以及“没有意见”人,加起来有87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69%。调查问卷一中“家长是一种资源,可适当请家长帮助自己办点影响不大的私事”,回答“完全认可”、“基本认可”和“没有意见”的三项共55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43%。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勿庸讳言,在市场经济大的冲击、影响下,师德建设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些教师只谈索取,不思奉献,信奉“个人第一”、“金钱万能”的思想,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有的教师利令智昏,顶风违纪乱收费等屡禁不止,有的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有的教师业务上不求进取,得过且过,误人子弟,“有偿家教”变成了“无节制家教”;有的教师对学生不是循循善诱,而是语言粗鲁,更有甚者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污辱,影响恶劣;有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关系搞商品化,利用学生家长办私事,按学生家长的身份和地位来区别对待学生;有的教师任意体罚学生,随便把学生赶出课堂等等。这些多严重地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准则,也损害了教师自身的光辉形象,不利于净化社会风气,老师职业道德滑落令人堪忧。
3、某些调查项目的数据反映问题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令人深思。
反差一:调查问卷的数据反映的情况和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调查问卷中大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但是了有一部分数据和实际工作存在明显的反差。例如:调查问卷中“对于有些老师让学生罚抄很多遍的做法”表示“非常赞同”的为零,不大赞同和很不赞同的共有111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7%,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校领导经常接到学生家长反映某某老师让犯错误的老师罚抄多少遍课文,文科老师居多,而且校长在大会上、小会上经常强调,还是屡禁不止。
反差二:调查问卷中关于“对于有些班主任为了考试成绩,不让不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共有3人,只占调查问卷总数的2%,比例数非常小,表示“不大赞同”的“很不赞同”的共有107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4%,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老师们为了学生的成绩,占用学生的课间十分种,早读课、班会课变成了正常授课时间,到了毕业班,学生连睡觉、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学生哪里有时间去参加什么社团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和学生家长一样,教师在处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与学科成绩,眼前利益(考取名牌大学)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等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矛盾的心理,难以取舍,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也说明了我们现行教育存在根本的缺陷,必须从体制上、从根本上进行改革,高考的指挥棒已经到了该改的时间了,如果这样下去伤害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成长、性格等问题,延误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三、基于调查结果的建议。
1、做好跟踪调查,掌握初中阶段的发展数据,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本次是从初一年级学生、老师、家长中进行调查的,一些调查数据反应的问题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引发我们应该认真的反思。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建议等一段时间后,还是相同的学生,到初二、初三阶段时,等到学生对老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有了更加深刻认识的时候,我们再做一次综合的调查研究,看看相同调查内容的数据是有何变化。这样一是可以了解每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可以看看把我们课题研究中关于本次课题最主要的任务―――提升师德水平实践操作的措施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实际效果怎么样,这也是把本课题研究做实的一项重要举措。
2、加强宣传教育,以德养师,占据道德的高地,是师德建设工作的根本。从此次调查中反映出的家教、乱订教辅等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抓师德建设也必须形成自律、他律的合力,尤其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教师师德自律能力是提升师德水平的根本和核心。首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学习宣传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范,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让使教师知法、懂法、守法。其次,还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部分教师不良思想和行为。极少数教师的行为失范等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有部分是属于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以人格陶冶人格,以个性影响个性的复杂教育艺术。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分析师德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让教师做好自我调适,缓解教师的压力,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三是加强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和教育,用教师身边的事迹来教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树立榜样,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3、推进依法治教,设立法律“雷区”,是防止师德建设中不规范言行出现的“阻拦索”和红线。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会经常出于“好心”,把学生超出课堂,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在盛怒之下,大打出手,领导发现去制止,教师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恨铁不成钢‘,‘我这样做是对学生负责’。其实这样的教师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问题,殊不知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师德的范围,而是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应直接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唯有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设立法律“雷区”,让那些胆大妄为者不敢越雷池半步,才能有效地扼制不规范言行的发生。
4、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和要求的师德培养实践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是德建设工作的关键。师德问题工作确实既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自从有了教师队伍,就存在师德问题,而且师德问题还将伴随教师队伍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工作还将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师德建设工作不能因时势变化而懈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工作实际和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理念先行,制度保障,考核引领,监督校正,法律惩戒,活动固化,民主促进”的师德培养实践模式,即师德建设工作必须做到宣传教育先行,通过系统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教师,夯实思想基础是师德建设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制定配套系统的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是师德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制定科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师德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来引领师德建设工作深入的开展;通过设立社会师德监督站、监督电话、监督员和学生、家长评教等多渠道的立体监督体系,才能及时纠正师德建设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和师德失范行为;加强师德建设立法工作,修订现行有关教育、教师和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设立师德建设的“法律雷区”,才能有效地威慑极少数的胆大妄为分子;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中培养和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民主管理是学校干群关系的“润滑剂”,是师德文化的“粘合剂”,极大地提高师德工作的实效性。
七中《初中学校师德水平提升实践研究》子课题课题组
二0一三年四月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