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诗意的教育
难道说教育与诗意还有什么联系?谈到教育,人们首先想到老师严肃的面孔、染霜的双鬓、佝偻的身躯;谈到学习更是“头悬梁锥刺股”,皓首穷经,十年寒窗,期待着金榜题名;再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中小学生超负荷运转,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快乐更是如窗外的浮云,可望而不可及。从师长那里我们得到的教诲便是,刻苦攻读,立志成才;一路走来我们得到的体会也是,学习从来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我们又谆谆告诫我们的学子,“学海无涯苦作舟”,用今天的汗水铸就明天的辉煌。总之一个字——苦,教育那还谈得上诗意。
中国传统的教育,实际上只是一种道统的教化,充满枯燥与辛苦。我们的祖师爷孔老夫子,就是这样给教育定性的:“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传道授业解惑。许慎《说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首先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次被培养者只是社会需要的“器具”。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教育固然是教育,但这样的教育并不是人们所追求的培养人自由发展的教育。
中外教育史上,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发展而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教育家,也大有人在。马克思、恩格斯就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的文化上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的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陶行知追求生活教育,培养有行为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正统的教育,只把教育者(实施者)看做人,受教育者只是工具;自由的教育,把受教育者也看做人,看做独立自由发展的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努力让我们的学生自由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行动能力的一代新人。
我们实践着正统的教育,还在追寻着自由的教育,还应该思考着诗意的教育。什么是诗意的教育?我们先不慌给出既定的框框概念,还是多看看多分析人们的教育探寻。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回答,就是对诗意的教育最智慧的诠释。诗意的教育,它了无痕迹,润物无声,却又是最终最彻底的呈现。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受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的启发,她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对教育也有自己的理解,“教育应是一扇窗,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带来自信、快乐。”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他1977年出版的专著《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诗意的教育有着更精彩的回答,“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本身就是一句优美的诗句,如果我们做老师的,整天感觉劳力又劳心,乏味倦怠,就更应该好好咀嚼琢磨这首动人的诗篇。树是大自然中的生灵,甚至是精灵,是自由生长中的树,是一片大森林中的树……这树就是学生,或者说学生就应该像这样的树。云是飘逸灵动云,是自由自在的云,是快乐洁净的云,是与蓝天为伴,与飞鸟为伍的云……这云就是学生,或者说学生就应该像这样的云。树把根深深地扎在沃土之中,根深叶茂,树代表厚重深沉的生命,教育就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云漂浮在明净而又高远的碧空,无拘无束,云代表自由灵动的心灵,教育更要关注人的灵魂自由。雅斯贝尔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是,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地靠人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人的心灵,促进人的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
雅斯贝尔斯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对教育本质、教育方法、高等教育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他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他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他主张:(1)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2)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3)模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产婆术、启发式)。他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所有人的事业。雅斯贝尔斯所强调的这些,给我们今天思考诗意的教育具有极大地借鉴和启示。
翻开一部世界教育史,我们大致可以把教育分为这样三大类,正统的教育、自由的教育、诗意的教育。如果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也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的更多的是正统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基本上是自由的教育;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诗意的教育。要想正确理解和区分正统的教育、自由的教育、诗意的教育,其实也不难。我们常常这样来形容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并以此来标榜老师的奉献精神。“一桶水”的教育就是典型的灌输式教育,你灌输的是一桶水,学生得到的未必是一瓢水,可能就那么一滴水,这种灌输式教育就是正统的教育。自由的教育不追求一瓢水还是一桶水,它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取水,去用瓢舀用水桶挑。我们还提倡这样的教育,我们引导学生,象山区的农夫那样,自己学会用竹简搭建小水槽,引来一泓清泉,那是一股洁净的、富含矿物质的、源源不断的水流,这便是诗意的教育。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仍然有不少的校长、班主任、课任老师,信奉着正统教育那一套,学生必须言听计从;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自觉实践着自由的教育;也有一些教育的智者,在思考追寻着诗意的教育。所以中国当代教育,可以概括为:我们实践着正统的教育,也在追求着自由的教育,还在思考着诗意的教育。追寻诗意的教育,共同实现师生诗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