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国总统选战走向白热化之际,许多西方媒体将视线转到太平洋西岸,关注中国的十八大和中国的未来。上星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开始播出节目《On China》,邀请对中国有深度了解的人士全方位地观察中国;美国总统候选人23日最后一轮辩论当天,BBC举行“中国未来”辩论会。英国媒体说,世界已经承担不起不关心中国领导层换届的代价,“未来10年,从美国首都华盛顿到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决策者将越来越关心中国在做什么”。2012年~2022年,被许多国际观察家视为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大时段,一些国际机构预测中国GDP将在这期间超过美国。不过,世界议论中国的未来难题时,说得最多的也都与经济相关,猜测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的前途。德国《世界报》24日称,“中国需要更大功率的马达才能让这台更大的机器像以前一样快速运转”。
世界等待太平洋两岸的结果
“与充斥着政治逗弄和激烈拉票的美国总统选举不同,一场更为安静但又同样重要的换届正在中国进行。”24日,印度《经济时报》刊文呼吁该国调整视线,关注中国十八大。同一天,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文章,向读者解释“中国领导层换届为什么重要”。文章说,“中国一直是一个全球的成功故事,它迅速的增长让数亿人摆脱贫困,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它的经济正在衰落,适逢中产阶级出现,而数百万农民工渴望更好的生活;北京与日本等一些其他邻国发生领土纠纷;在叙利亚内战、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北京还经常与美国等老牌大国立场相悖”。
播出《OnChina》,使CNN成为首家制作纯粹与中国相关的常态节目的国际电视新闻网。香港媒体引述CNN国际新闻网络资深副总裁麦卡锡的话说,世界对崛起的中国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CNN为自己的节目感到非常骄傲。就在24日,韩国《东亚日报》甚至开始想象“下月从中国8260万名党员中选出的2270名代表汇聚人民大会堂”的一幕了。
“‘致富光荣’,邓小平的这个口号标志着中国对世界开放,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成功故事,中国用35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廉价劳动力为西方压低了从拖把到移动电话各种商品的价格,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新领导人能否维持以往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复苏。”BBC对中国十八大心怀期待。在与中国陷入领土争端的日本,近日很多人都跟《环球时报》记者谈论十八大,《产经新闻》23日刊文,担忧中国新领导层实行亲美反日的政策。印度《经济时报》24日称,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领导层更替给印度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忧惧,该报建议,印度发展对华友好关系的同时,也要寻找办法对冲中国可能的“冒险主义”。《澳大利亚人报》则从更大视角出发写道,世界怀着某种期望和忧虑等待两场选举结果,第一场是11月6日美国的选举,另一场是11月8日的中国。未来10年的中美关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中期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繁荣。这个时段异常重要,因为全球经济处在根本转变之中,自19世纪英王乔治三世时期以来,这是第一次一个非英语、非西方的国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传说吉卜赛人善于通过观察和解读“泡过的茶渣”替人占卜。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24日刊文称,现在,中国观察家就在“检查茶渣,分析中国”。该报当天刊文问道“中国会采取新加坡模式吗?”引发猜测的根据不过是中国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相关文章。同一天,中国发布能源政策白皮书。路透社马上从“鼓励更多私人投资于国家主导的能源部门”联系到“中国正准备十年一度的领导层换届,新的领导层被广泛期待推行市场取向的改革”。24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上将被任命为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政委张阳上将晋升总政治部主任的消息,报道称,“中国在军方高层进行了一些人事调整,由此拉开领导层换届的序幕,新领导层将在下月上旬举行的十八大上亮相”。
德国《新德意志报》题为“漫长的小康之路”的文章说,对十八大来说,一个核心问题是,经济改革是否以及如何继续下去,政治改革是否以及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何应对。文章说,中国过去35年的改革之路相当不错:平均时速达300公里的高铁,已经普及到全国每个角落的电脑和手机等,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但北京也深知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德国《证券日报》24日称,十八大前夕,中国经济增长创下近年来的新低,但中国仍保持着前进的良好情绪,它将迎接新的变化。
“中国需要更大功率的马达”
“中国需要更大功率的马达才能让这台更大的机器像以前一样快速运转。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德国《世界报》24日评论道。
阿联酋《国民报》题为“中国新领导人将继承重要挑战”的文章说,中国的一部分问题来自全球,欧洲尤其是一名“重犯”: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一直增长缓慢,对欧出口则是在缩减。尤其不幸的是,这刚好赶上中国经济从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的转型。文章称,外贸收入如果用于福利支出,就会鼓励民众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而“崩溃的收入则会让这种计划难以实施”。报道还说,尽管武装冲突不太可能发生,但此时钓鱼岛争端激化使得中国很难后退。
韩国《中央日报》24日称,有人用“黄金十年”评价中国过去10年:2002年人均GDP为1000美元,但去年已超过5000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六升到第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中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北京奥运会,中国拿下最多的金牌。报道称,也有评论认为,过去10年中国也存在不少矛盾,有的甚至有所激化。俄罗斯《生意人报》22日刊文,列出腐败、经济发展模式、房地产泡沫、老龄化、政治改革等多项中国面临的挑战。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1日强调中国的经济难题。报道称,已经带来30年两位数增长的中国经济模式正在失去动力。世界银行称,如果没有变化,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降到5%。22日的日本《读卖新闻》网站也刊文声称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该报给出的“药方”暴露了某种“私心”:中国需要扩大同日本的贸易,鼓励日本公司更多投资中国,建议中国改变对日本的强硬立场,迅速让双边关系回归正常。
BBC22日的报道关注了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报道称,中国过去30年见证了卓越的经济成功,但普通民众开始理解这些变化的代价。最近一些事件表明,公众更加注重环保,对健康风险的反应强烈,甚至极端,中国正出现过去30年未曾有过的一个重大转型。
“看看经济规模和人口,只这两个因素本身就显示中国是如何复杂了。”BBC日前引述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官员的话如此感慨。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法尔茨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的政治和政策都是很注重稳定性和连贯性的,渐进性改革看上去是中国社会的共识。他说,中国现在的一大优势就是它的活力和民众的信心,而欧洲的命运和繁荣正与中国绑在一起。
欧中研究咨询网络项目负责人布朗2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改革,这种改革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长远之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者马丁·雅克表示,西方人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对中国开始发生兴趣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上的。中国的崛起预示着一个非常不同的新时代的缓慢来临。
中美应打造“战略路线图”?
《澳大利亚人报》20日刊登评论文章称,中美新领导层确定之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是:双方需要制定一个新的五年战略路线图。文章称,路线图包括5点要素:一、中美领导人以及各自政府重要人员需定期会见,更加熟悉彼此,每年应有四五次实质性接触;二、中国国家主席和美国总统都应有一位就中美关系可以派往对方国家的“重要人物”,美国需要另一个基辛格,中国也需要类似的人士;三、美中应着手制订一个让当前全球规则运行的现实计划;四、路线图应该包括如何打造新的东亚安全秩序的原则,这应该涉及“泛太平洋”的概念、接受中国和平崛起、不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机制,或许还有冻结领土争端;五、将日本和中国都引入TPP。
中美关系被很多观察家认为攸关未来数十年的国际关系,眼下,担忧主要来自美国大选,尤其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强硬的对华言论和立场。“他上台第一天重击中国之后,第二天会做什么呢?”美国《华尔街日报》24日刊文写道,一些商界领导人认为,当选的罗姆尼将后退,或者就职前与北京协商解决方案。文章称,但他们可能太乐观了。看上去罗姆尼真以为通过强硬能让北京屈服。文章说,我们的观点是罗姆尼低估了北京。即使中国领导人同意罗姆尼的某些评估,出于国内政治原因,他们也承受不起被一个虚张声势的美国总统逼退的代价。1992年,克林顿曾威胁中国,如果人权状况不改善就要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最后期限过去了,是美国先“眨眼”,而罗姆尼可能会重蹈克林顿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