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20日报道 香港《亚洲周刊》2月23日(提前出版)一期刊登题为《中日甲午再战?》的署名文章。文章称,日本是否暗中发展核武,是一个谜团,也暗藏危机。日本核能军事化趋向暗流涌动,安倍政权拒绝在世界多国倡议“使核武器不合法”联合声明上签字,日本维新党党首石原慎太郎放风造势“拥核论”,让日本保持对华军事遏制力。中国官媒《解放军报》新年伊始罕见刊文呼吁警惕日本拥核潜力,披露日本目前可能已秘密生产或正在生产2到5枚具有50至100万吨核当量的爆炸装置。美国白宫信息源证实,奥巴马政府最近正在催促日本归还约300公斤武器级钚,急于给日本试图秘密制造核武划出红线。日本距离拥有核武器只一步之遥,有人说就隔着层窗户纸。
拥有全部核产业链
日本拥核之谜的关键是日本真有实力与能力制造核武吗?文章称,逐渐浮出水面的答案是肯定的。作为无核武国家的日本,其实是目前世界上拥有全部核产业链的国家。三菱重工、日立制作和东芝集团是日本目前最大的三家核电企业,它们都能独立设计核电机组,并拥有从核燃料到后处理的全套技术。在这三家龙头企业的挂帅下,日本还形成了两百多家与核电制造相配套的骨干企业和核电产业链,事实上令日本成为“完整的核能力国”。
据悉,目前日本国内持有的钚原料达5.5吨,放在欧洲的有35.2吨。而从1993年开始,日本在青森县六所村建设大型核燃料再处理工厂,至今已囤积了3000吨核废燃料,其储量超过核老大美国,居世界第一。目前进入试运转的六所村工厂,每年可提取高浓缩核原料4吨,今后每年将可提取9吨武器级钚。由此推算,仅目前储存的这些核废燃料可以提炼出的武器级钚总量,至少可制造出2000枚以上核弹。
核武技术不成问题
日本陆上自卫队少将矢野义昭最近在日本《军事研究》杂志上暗示日本具有开发核武能力。矢野认为,尽管日本成为“有核国家”会有冲击日美安保关系的风险,但日本确实具备足够的核武开发潜力。在美中核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格局中,日本核政策也必须做出调整。
另有日本军事专家向《亚洲周刊》证实,如果日本需要制造核武,在技术面上基本不成问题。因为日本目前拥有增殖反应堆的成熟技术,同时还有大型核聚变试验装置。在其他相关领域,如日本东丽公司早就开发出高强度、耐烧蚀、抗热震的碳复合纤维材料,已经用于火箭和卫星制造中,因此也完全可以用于核弹头加载大气层中对极强耐高温耐强度的需要。
在核武制造关键的核试爆领域,日本也有替代性解决方案。目前,日本已研发出每秒指令周期高达6000亿次的超高速计算机系统,利用这一超强计算机可以获得三维仿真核爆能力全过程的模拟实验,加快核武开发速度。此外,日本还拥有固体火箭以及很高的制导技术,因此也具有潜在的投射手段。同时只要对相应的核反应堆做一些改型,日本即能迅速制造核潜艇甚至核航母。
针对最近美国要求日本尽快归还300多公斤核原料钚的问题,日本军事专家对《亚洲周刊》说,美国一直在严密监控日本核研究动向。前几年美国已经将冷战时期借给日本核能科研用的579公斤高浓缩铀回收转移到了美国。这些高浓缩铀数量相当于可制造约20枚核弹。这次美国催讨冷战时借给日本茨城县那珂郡东海村用作快中子反应堆300多公斤钚的核燃料,根本目的是向日本提出警示,关切日本近期积极的秘密核动向。
暗藏实力蓄势发展
日本外务省最近解密的文件显示,早在1966年佐藤荣作内阁时期,日本就曾提出研究开发核武的计划。该项机密研究计划由当时的内阁情报室负责,每月秘密召集原子能和军事等方面的专家与会研讨,并提出日本应该首先研发能装载在导弹上的轻量型、小型化的核弹。该秘密研发计划最后被美国发现并向日本提出严厉警告而被迫中止。
文章称,日本虽不得不暂停秘密核武研发,但始终没有放弃在核能利用中囤积核原料以及借核能展开的核技术研究。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历经3·11特大地震和福岛核电灾难事故,当时执政的民主党虽然迫于民意不得不提出分阶段废除核能政策,但即使如此也没有放弃对核燃料储存与提炼的核基础事业。
一年多前自民党再度执政后,安倍政权迅速推翻前民主党政权制定的分阶段零核电政策。特别是在最近东京都新知事选举中,首相安倍晋三调动各种执政力量,全面封杀了“去核电”的舆论焦点,其背后暗藏着保持核电、蓄势发展核武的重要内因。
在中日关系更为紧张对立之际,日本媒体不断渲染中国军事威胁和核武对美日的威慑。日本媒体称,中国现在已拥有数量可观的包括机动、发射井与核潜艇布防的中远程核弹及洲际核弹,同时还在不断进行各种核武器的升级换代。由此,日本如果没有核武,转眼就会输给中国。
据《亚洲周刊》了解,安倍政权在本年度要通过修改宪法解释,实现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同时继续增扩军费,强化岛屿夺回的军事备战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动军事强国路线,牵制中国。日本拥核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一层“窗户纸”。在美日在亚太区域重新构建围堵中国军事飞速发展的新格局中,一旦美国评估自己力不从心而给日本发展核武“松绑”的话,日本打开核武之门指日可待,这将给亚太区域安全与中日关系带来意料不到的裂变,对中国构成真正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