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六中 鲍先学
2014年3月24日,在王友明名校长工作室的组织下,我们再一次来到江苏省东庐中学,观摩学习东庐中学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观摩了东庐中学的课堂教学,并听取了东庐中学的教学经验报告。
东庐中学曾是江苏溧水县的一所乡村薄弱初中,却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中小学学习的先进典型。1999年前,东庐中学由于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硬件设施差、教育观念落后,在教育布局调整时,一度成为撤并对象。从1999年起,东庐中学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新生之路。
“讲学稿”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讲学稿”草稿拿出;组长初审后提前两天发给全体组员,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后交主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第二天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课后记”,学生填写“学后记”,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
“讲学稿”不是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是设计“讲学稿”的重要依据。
“讲学稿”由师生共用。“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上课时老师按照学生完成“讲学稿”的情况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而主要讲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陈康金说。
东庐中学的备课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说来,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发给每个教师一份。教师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给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进行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以了解学情,并进行最后的课前备课。
“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陈康金说,“一份‘讲学稿’在手,教师可以丢开辅导资料,甚至可以丢开课本。”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
东庐中学1999年开始使用“讲学稿”,首先在数学和化学两门学科试行,结果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这两门学科成绩由原来在全县排名中下游上升到了上游。全校师生因此备受鼓舞,极大地增强了进一步推广“讲学稿”的信心。随之,“讲学稿”开始在全校各门学科中推行。2001年,全校数学成绩为全县第一,第二年,学校的中考平均分更是达到了南师大附中和南京外国语学校这些南京顶级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从此,东庐中学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学习反思:
我校2007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改革试验,尝试以“教学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的小班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以“教学练一体化设计”为教与学流程核心,以课前自学、课堂检测、课后巩固为学习流程,以电子白板和小白板配套使用为主要辅助教学设备的一整套教学模式。
“教学练一体化设计”是我校创造的集教师教案、学生学案、课前课堂课后练习于一身的设计体系。它有统一的范式,又有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特点自由发挥的空间;既能体现同一课题的共同教学目标,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既能提出所有学生共同掌握的学习要点,也能反映学生分层学习的需要。设计时,先由设计教师按照统一范式设计,经过集体讨论修改,再由“教学练一体化设计”学科组审核后,印发教师和学生使用。“教学练一体化设计”主体部分分“课前预习,自主发现” “课堂交流,展示自我” “反馈测试,深化学得” “学习小结,教学反思”等四个主要环节,分别从课前预习、课堂展示、课后练习三个主要学习段提出学习要求,形成一个以一堂课为中心完整的教与学小单元。
这个模式的创立,当初并没有参考东庐中学的模式,但与东庐中学的教学模式竟然不谋而合,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值得全校教师尤其是学校管理层深刻反思的是,东庐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在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我们学校也设计出了较好的改革思路,教学理念并不落后,为什么小班化教学改革时断时续,雷声大雨点小,至今还依然处在摸索与推广过程之中呢?除了学校改制、人事变动、教师分流等客观因素之外,是否还存在其它惰性因素?抑或是其它消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我校的小班化教学改革之路只能是应景式的花架子,不可能真正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不可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我校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