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当涂县博望初中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对策
   
打造优秀个人网站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你感兴趣的内容

                       
              
                  当涂县博望初中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成因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他们流动性大及城乡的二元化等原因,他们大多把子女留在家乡。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博望地区此种状况也不例外。博望地区是我国有名的刃具之乡,近年来随着刃具加工、机床制造等乡镇工业的飞速发展,大批的销售人员飞往全国各地,东到浙江,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凡是需要机床刃具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有的夫妻二人租个店铺摆摊设点,有的常年奔走于建筑工地,有的常年坚守在大型企业,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据不完全统计博望地区的这支“飞毛腿”,队伍有近七千人,加上外出打工人员,博望地区有近万名成年人常年在外。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5~45岁之间,不少人家中部有上学的孩子。出发前他们大多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亲戚。据统计仅我校学生中,父母一方或双方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在外且3个月以上才回家一次的留守儿童就占全校学生人数的10%以上。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有力监护,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心理健康,性格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出现偏差,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相当普遍,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他们成了问题学生。这些留守学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素质的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社会和学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教育。2006年7月,全国妇联发布了《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在全国上下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怎样有效地对留守学生进行管理、引导加教育己成为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急切探寻的课题、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博望初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统计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合计

留守儿童数

52

34

86

37

43

80

43

25

68

132

102

234

父母双方

外出打工

人数

37

28

65

31

32

63

22

6

28

90

0

156

比例

71%

82%

76%

84%

74%

79%

51%

24%

41%

68%

0%

67%

父母一方

外出打工

人数

15

6

21

6

11

17

21

19

40

42

0

78

比例

29%

18%

24%

16%

26%

21%

49%

76%

59%

32%

0%

33%

(外)祖父、祖母监护

情况

人数

30

26

56

26

31

57

19

5

24

75

62

137

比例

58%

76%

65%

70%

72%

71%

44%

20%

35%

57%

61%

59%

其他人监护

    

人数

7

2

9

3

1

4

3

1

4

13

4

17

比例

13%

6%

10%

8%

2%

5%

7%

4%

6%

10%

4%

7%

独自生活

人数

0

0

0

2

0

2

0

0

0

2

0

2

比例

0%

0%

0%

5%

0%

3%

0%

0%

0%

2%

0%

1%

三、留守学生基本情况

1、由基本情况调查可知,99%的留守学生知道其父母打工所在地,也就是说,其父母打工情况相对稳定,还有极少数留守学生不知道其父母打工地点,据调查得知是因为其父母属于“游击”型打工。

   2、由调查可知,半数以上留守学生是父母双方皆外出打工(七年级约为76%,八年级约为79%,九年级约为41%,全校约为67%),其次约有1/3留守学生是父亲单方外出打工(七年级约为24%,八年级约为21%,九年级约为59%,全校约为33%),其他极少部分留守学生是母亲单方外出打工(七年级约为7%,八年级约为8%,九年级约为12%,全校约为10%)。

    3、由调查可知,半数以上留守学生是隔代抚养(七年级约为65%,八年级约为71%,九年级约为35%,全校约为59%),其次约有1/3留守学生是单亲抚养,其他极少部分留守学生是在其他亲戚家里寄宿(七年级约为10%,八年级约为5%,九年级约为6%,全校约为7%)。

    4、由调查可知,留守学生缺少亲情,与父母的关系日渐松散。与父母的联系,绝大多数留守学生是每周一次,还有约5%的留守学生与父母的联系长达几个月至一年之久。

四、留守学生生存现状

    (一)留守学生现状

    l、留守学生对父母在外打工持矛盾态度。在与留守学生交谈时,当问到“你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什么?你能理解吗”时,大部分回答:“能理解,他们外出打工是为我们过上好日子”。但当问到“你想让父母出去打工吗”问题时,大多数孩子又回答:不想。问其原因,大部分回答“想他们”。这说明孩子渴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想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

    2、留守学生学习单凋,生活贫乏。留守学生日程安排基本不变,上学、写作业、看电视、睡觉…非常单调。如在回答“你节假日有什么活动吗”时.大部分回答“没有”:在回答“你在节假日会自己安排时间学习吗”问题时,大部分回答“不安排”;而对“家里有人监管你看电视吗”的回答是:大部分回答“不常管”和“从来都不管”。

3、留守学生在校表现:有的逆反心理强烈,情绪易波动,性格孤僻,不合群,爱独处,偏激倾向明显。有的纪律松散,旷课逃学,迷恋网吧和游戏厅,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有的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将来长大照样打工挣钱。有的因缺乏监护,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二)留守学生的监护现状

    l、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从留守学生被监护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留守学生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也说明了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尽量地把孩子安顿好,希望孩子得到较好的照顾。但临时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在文化层次上都属于文盲、半文盲,因此,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等问题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父母对孩子监护问题认识不高。我校留守学生大多年龄在12~16之间,父母们普遍认为趁自己年轻,出去赚点钱,为孩子生活好一点,学习的事由学校管,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忽略了这一年龄段孩子正处于人生的朦胧期,也是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极端的性格。

    (三)留守学生的社会现状

    在互联网、电影、电视、录像、影碟、书刊待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品。未成年人是非鉴别力较差,审美观尚未形成,对假丑恶免疫力不强,极易因模仿而学坏。这些不良文化,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自卑、苦闷无聊的留守学生更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留守学生存在问题

    (一)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造成亲情缺失。

  l、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起早贪黑,几乎没有休息时问,因此很难抽空回家看望子女,平时主要采用电话和子女联系,大部分家长在电话中所谈论的话题除了成绩就是听不听话,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道德品行状况却并未引起家长的特别注意。大部分家长知道孩子需要亲情,自己又不能及时给予,于是就采取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的方式进行弥补,孩子要什么买什么,结果适得其反,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容易染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和行为。

    2、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学生问无法沟通。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爱莫能助,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学习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临时监护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祖孙间的代沟使孩子心里有话却不愿意对他们说,这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的是父母,希望父母能在家陪伴自己,但他们却不在身边,而父母又根本没有意识到此刻的孩子是想得到的是他们的关爱。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临时监护人对孩子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他们关注的重点还是吃饱穿暖不生病。

    (二)隔代教育影响孩子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养成。

    留守学生的家长外出后,临时监护人与留守学生生活在一起,这样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多数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犯了错误非打即骂,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爷爷奶奶认为“孩子离开爸妈怪可怜的,树大自直”,造成留守学生在思想道德上、行为习惯上放任自流,不会与周围人相处,不热爱劳动,农民那种善良、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很难在留守学生身上找到,这种隔代教育无疑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相当的影响。

    (三)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造就第二代打工族。

    家长外出给孩子留下巨大的自山时间和空间,这些孩子的业余时间大多是看电视,很少有娱乐活动,更谈不上特长教育。因为精神生活的空虚,有的迷恋网络游戏,还有的甚至学会了赌博等不良嗜好。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学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学生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六、我校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策略

    1、充分发挥学校作用,给“留守学生”以特殊关爱。

    ①建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②建立了留守学生成长档案,全面准确掌握家长外出和临时监护人的有关情况及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平台,亲情热线电话,建立了网上家长学校,使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纠正。

    ④组织留守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通过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⑤开展“在课堂上当教师,在生活中做父母”活动,组织、引导教师和校外辅导员担任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止留守学生在心理上和学习生活中享受到家的温情,感受到父母盘的温暖。

    ⑥利用春节长假外出务工家长集中返乡等有利契机,举办有针对性的家长学校,传播家教知识,鼓励他们在外务工时经常用书信、电话等与子女联系,用亲情填补留守子女孤寂的心灵。

⑦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将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好的表现通报给在外务工的家长。

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如我校开设了书法校本课程,每年举办艺术节,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等。

    2、进行思想净化工作。

   为了对孩子的思想进行教育,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扫除不健康的网上文化、图书文化、影视音像、娱乐场所等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毒”文化。我们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加强宣传阵地建设,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法制教育,交通安全讲座,突发事件逃生演练等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充分发挥全社会作用,给“留守学生”一个温暖的家。

    ①学校自上而下,发挥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与有特殊困难和问题的留守学生结对子,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具体帮助,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亲情和关爱。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留守学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政领导和学校提出加强和改进留守学生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②还与妇联教育资金会部门广泛开展活动,给予留守学生尤其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学生更具体的关爱。资助和扶持贫困母亲(留守妻子)接受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

    ③共青团组织优秀团员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帮助留守学生,组织留守学生参加团活动,发展表现较好的留守学生加入团组织,培养留守学生优秀典型,带动留守学生共同进步。组织和留守学生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增进友谊,共同成长。

    ④班主任充分发挥管理监督作用,督促外出务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共同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问题。把留守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相互沟通,相互帮助。聘请一些富有责任心、具有亲和力的人员做孩子们的“代理家长”。也呼吁留守学生所在的村委会进行关注并帮助解决留守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关心他们的校外活动情况,使他们在情感上不感到寂寞,在生活上不感到孤独。

    七、要尽快建立“留守学生”教育的相关制度。

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标本兼治,用亲情温暖留守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社会的关爱固然重要,而建立相关的机制,更是迫在眉睫。应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多方参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尽快制定领导责任机制、学校关爱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经费支持机制、监护人监督机制等相关制度。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关键要采取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整合社会资源对留守学生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关爱,努力做好“家长尽心、学校尽责、社会尽职”。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留守学生的良好教育,健康成长,才能达到“父母创业放心、牵手监护舒心、社会关注宽心“的良好效果。

留守学生现象会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如何把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是我们的一个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党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涂县博望初中
                                                      
2010年4月11日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