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语文教改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尝试语文教改

                  99年第2期马鞍山教研

    当前社会对语文教改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教改尝试,现将我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作法概括如下:

一、两点基本认识

    从认识规律角度讲,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发挥主体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教改的关键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大的不足便是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有的老师连自习和早读时间都不放过,生怕哪一点没讲到,学生考试考不好。填鸭式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满堂讲一言堂,还体现全方位填塞:课堂上听老师一言堂,课后便是题海战术,全方位占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其效果如何呢?成堆的问题和社会的不满便可略见一斑。我们老师都是从学生过来的,当年谁上语文课没打过瞌睡?当年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究竟这些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反而是我们偷偷在抽屉里或打手电在被窝里偷看的某本课外书给我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同事某老师的儿子在本地一所重点中学读书,该同学对语文老师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几乎到了誓不两立的地步,经常语文课不上。可是高考时该生语文竟考了全校第一,大家问该同学有什么经验之谈,他说:“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上课没听。”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学生反感满堂灌,二是语文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然我们不能反对甚至取消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否则我们的学生都成为自学青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曾埋怨家长代孩子盛饭、洗袜子,如果我们倒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还要教学生给生字注音、如何划分段落,那我们与代孩子洗袜子的家长又有何区别呢?家长的代劳使学生丧失了锻炼生活乃至生存能力的机会,老师的代劳无疑也会影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句俗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木工带徒弟从不教他料该怎么锯,线该怎么划,看着师傅做记在心里自己再琢磨,这便是学徒。还有一句话叫:“懒娘的女儿手巧”,娘不会做女红,女儿自然会多学,娘什么都能干,女儿反而什么都不会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给他点金术,少给或不给他们金子,说不定我们的学生会一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过去我们过多的强调其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越讲越死,越学越枯燥,越考越偏怪,连我们语文老师都感到悲从中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更要让学生吸取文史知识、体验人生感悟、培养人文精神(爱祖国爱他人爱自己爱生活爱自然),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批判地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还应加上一个字“悟”,听说读写悟,这似乎更能全面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学语文很大程度上要有悟性,较语文的目的之一也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悟性,也就是要学生结合人生体验自己去理解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人”,诸如此类的经典内容如果仅从字词句的角度去教去学,那味道全无,也糟蹋和辜负了古人的一片苦心。我们只能从独立人格的角度、情感品质的角度、伦理道德的角度、人文精神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悟和把握其实质内含。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涵盖极为丰富,涉及知、情、意,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认真去总结。儒学生于斯成于斯,而新儒学(对儒学传统及伦理道德的继承和研究)却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异军突起,这是否于我们大陆地区长期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忽视有关?!我们有必要这样去反思。

    我们进行语文教改的尝试,正是基于这两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一些具体作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向学生灌输“文史哲”一体的思想,文史哲一体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中国文史哲从来就是不分家的,山东有一份学术报告刊物就叫《文史哲》,你说《吕氏春秋.察今》是文学,是历史,还是哲学?它是文学,也是历史和哲学。所以我们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仅从字词句的角度进行讲析还远远不够,其文学性、其历史观、哲学政治观都应涉猎,有人称之为大语文观。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中国古代的诸多著述都应作如是观。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理科学生普遍轻视副科:史地、政治,我们要求学生明确文史哲一体的观念,把史地政治统统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学不好政治、史地,同样难学好语文。

    (二)重视“读”和“说”的作用。现在我们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多的只是听和写,听老师满堂灌,写还不是写作的“写”,而是写作业的“写”,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苦不堪言。学生没有时间读课文,没有时间练习说话,至多也只是在所谓的公开课上有那么几次提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初高中普遍开设了早读课,让学生听教学磁带,诵读课文,背诵重点课文。在假期作业中,我们还布置学生背诵所学课文中的若干篇,并在家长会上要求督促,开学后进行抽查。读、熟读、诵读、背诵,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熟能生巧,“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让学生多读,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说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我们组织辩论赛、演讲赛,还普遍开展了“三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语文课利用课前三分钟,每次由一名同学演讲,学生事先准备演讲稿,演讲过后有一两名同学简评,每个同学一学期轮到一次,学生非常重视这个活动,它能锻炼学生写、说、演、听、评等多方面的能力,至少以后在某些场合说话不至于怯场。我们的体会是:只要你给学生机会,他们会学得很好。“写”对语文教学来说,学生要有更多的写作文、写练笔(周记)的机会,利用墙报、广播使用他们的习作,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向有关报刊投稿,开展作文竞赛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读中外名著,读文史、科普书籍,度报刊杂志。我们每周安排一次自习课让学生看课外书刊,当然是内容积极健康的书籍,学生从中受益后,课外时间自然也会自觉去看。高中三年学生如果能由简到难学好《古文观止》你还担心他语文学不好?我们不定期向学生介绍有关阅读书目,有的学生能按要求去找书读书,并能在自己的练习写作中反映出来。这里要消除一些偏见,认为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是脱离课本的教纲,老师安排阅读是偷懒(不讲课只做一些组织工作),看来观念的更新才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我们还要学生开展剪报活动,读到报刊中好的文章,把它剪下来装订成集,每篇文章还要有“一句话简评”,老师定期检查。假期中我们也要求学生读一本课外书,写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对书中一些精彩片段进行摘录,同学开学后是要进行检查的,如果学生没有读书,无论如何也编不出读书笔记来。

   (四)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语文作文千万不能只局限于什么题库、习题集,这些只能把学生头脑越弄越僵。发挥学生自主性,让他们学会思考,把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又能拓展思路,了解生活。我们曾设计过这样一些作业,一个专题就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如:《包身工》与打工妹、《问说》与《师说》之异同、三位母亲形象比较谈(高中语文第三册三篇小说《母亲》《药》《夜》中母亲形象比较)、《历史的积淀》等等。《历史的积淀》,为求把课文内容与我们安徽的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相联系,如《孔雀东南飞》与小吏港,《鸿门宴》与霸王庙,《醉翁亭记》与滁州,三国与曹操,东吴与采石矶……安徽是文化大省,这块土地上历史文化的积淀丰厚,历史名君名相文人墨客的足迹遍及江淮大地,简直可以写上几本书,而且这些都不会超过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学大纲的范围。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或读后感,或记游,或人文景观介绍,或社会调查报告,融历史、地理、文学、文化、政治、经济于一体。当然,我们的学生写出的东西还很稚嫩,他们的知识面也不广,但无疑这是一种正确的思路,有益的尝试。愿更多的同仁一起来探索和尝试。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