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张恨水(《KNS往事》解说词)
随着《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两部电视剧在全国的热播,张恨水这个名字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张恨水是妇孺皆知的连载章回小说家,他一生致力于办报,启发民智,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出版作品3000万言,如今这位作家已经离世近半个世纪了,他的人生故事也和他的作品一样,值得后人细细回味。
主持人司马南:"最近我们一些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有幸看了重拍的张恨水先生的作品――《金粉世家》 还有《啼笑因缘》,在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张恨水作品热,今天我们就请来了张恨水先生的女儿张政女士,请大家欢迎张政女士。"
“张政女士在学校里当老师,所以我就叫您张老师,好吧?好,谢谢。这两部电视剧一热播,张恨水先生在网络上面就成了热门词汇了,点击率骤然增加,这对张恨水先生来说,包括您在内的这些后人来说是不是一个让人高兴的事?”
张恨水之女张 政:“我父亲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自己的书能有幸还存在的话,那么在自己身后,百年之上的人能够和百年之下的人交朋友,那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更多人开始关注张恨水了,想知道他更多的作品,也有人想研究张恨水,过去关于张恨水的一些传说现在又开始流行起来了。比方说,张恨水的名字怎么来的呀。有人就说,恨水,恨水不成冰,有些人过去说,张恨水之所以起了这么一个笔名,是因为和一个名字当中带有“冰”字的一个著名的、年轻的时候非常漂亮又有教养的女作家有关系,您得给我们讲讲这事。”
“那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没有这回事。他(张恨水)在他初期写作品投稿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稿费,只是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投稿的时候他就用了一个名字,叫“恨水愁花生”。那时候他才十几年, 还不到二十岁,那你想这个名字哪能跟某个女作家有关呢?另外一个 父亲在自己后面的文章里,以及他所写过的诗里,在很多的报纸上都曾经公开的发表过有关名字来历的解释。因为传得比较多,确实是这样,确实传得比较多,对,这不能回避,因为人出名了嘛,实际上他这个名字来源于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从里面截取了“恨水”两个字。”
“人生长恨水长东?”“对 。”
“在作儿女的眼睛当中,父亲是很高大,很了不起的。您有没有听过家人讲,奶奶怎么讲你父亲小的时候,小孩的时候有什么有意思的事?”
“在蒙学的时候,私塾老师出了一个对子,出上联,上联是“九颗韭菜”,然后父亲很快,马上就答出来“十个石榴”对得非常工整,然后老师就夸我父亲非常聪明,当然祖母就非常高兴了,然后就想考他一下,说你聪明的话,那天就拿了一个锥子,就是纳鞋的锥子,拿了一本书,然后朝着那个书扎了一下,就说,我看你能不能把它背下来。她扎到哪儿,背到哪儿,没想到第二天早晨爸爸就非常流畅的就把她所扎到的那些全背下来了,大家都非常惊讶。”
1895年,张恨水出生在江西,天资聪明的他以“少年才子”闻名乡里。17岁时,由于父亲急病去世,家道中落,张恨水不得不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划,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承担起养家的重任,随族中长辈亲友四处寻路谋生。机缘巧合,加之他的才华勤奋,张恨水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关于张恨水先生到底怎么写起小说来,我们还采访了张恨水先生的儿子――张伍先生。 我们来看看短片。“
张恨水之子 张 伍:“他后来写小说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我的祖父母好象回家乡了,当时他在家里面,在南昌。他十三岁,弟弟妹妹天天让他讲故事,因为他看小说看得多嘛,所以他就给他们讲,讲那些小说。小说不外乎《孙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这些故事。那么讲来讲去,他就在讲的里面扭枝添叶的就增加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很受这些小读者的欢迎。我的叔叔们、姑姑们还有他旁边的那些邻居的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时候他就忽发奇想,十三岁,干脆我自己写一个得了,我写一个小说看,不是比自己在这里头增头异尾有意思吗。他说,他写了一个小侠,十几岁,也是十三岁,手持两柄大锤,舞弄如弹丸一样,庄前忽然间来了一只老虎,这个小侠去斗这虎,这个虎被打死了,这个小说也就完了。
有一位老先生叫恽铁樵,这位老先生是当时办《小说月报》的,这个《小说月报》是在1912年左右,就是民国元年的时候。那么在这个时候,我父亲正好在苏州读书,他就突然间想干脆我偷偷写小说吧,所以偷偷摸摸在课堂里头人家玩的时候他就写了两篇短篇小说寄去了。寄去以后好多天没有回信,突然间他发现他那个宿舍里面桌上放着一封信,是恽铁樵先生的亲笔。这件事情他跟我们说了好多次,他说他简直是欣喜若狂,打开信一看 ,其实是一个编辑对读者一般的回信。不过恽先生很客气,就说,你写得很好,来稿容缓登。就这么几个字其实是一种鼓励吧。我父亲接到这封信以后,这封信决定了他一生将会从事写小说。”
1927年,在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春明外史》连载成功之后,三十二岁的张恨水开始创作《金粉世家》。在《金粉世家》连载的五年里,每天都有读者提前到报馆门口排队买报,而就在连载的最后一天,张家却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
“在《金粉世家》连载那几年当中,好多好多读者就跟今天等着看电视剧的人心情是一样的,但有一天,据说停(刊)了,为此,张恨水先生直跟读者道歉,过去那么多年了,这是一段史实。您给我们讲讲,为什么会停了那一天?”
张恨水之女张 政:“这里面有一个悲惨的故事,是我的小姐姐叫康儿,一岁半。那时候北京流行瘟疫,有猩红热、白喉,然后小姐姐不幸染上这个病,染上这个病以后,很快就死了。这个打击对我父亲极大,全家也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当时我妈妈也是悲痛欲绝,哭得最后连眼泪都没有了,就会叨唠着说,可怜我康儿嗓子“咯噔”一声就没了,来回说这句话。还有我的三叔有时候坐在院子里忽然就嚷起来了‘康儿回来了’。全家一阵骚乱,可见这个事情对我父亲刺击很大,大结局(连载)就中断了一天,说我实在难以忍受内心的悲痛,然后为了负责任我还不得不忍着悲痛于第二天写了大结局。然后最不幸的是,在《金粉世家》成单行本的时候,也就是不足两个月,我的大姐姐,小名叫大宝,也是传染了这个病死了。然后爸爸要求把她所有的衣服都烧掉,所以在这件事上是我们家一个永远的痛,所以爸爸在文章里头,特别是在序言里面写到过这个,甚至于慨叹人生是一个大悲剧。”
随着两个心爱女儿的相继夭折,恨水先生也给《金粉世家》作了一个凄惨的大结局,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把心中的悲痛寄情于作品,在小说里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清新可人的女孩形象。三年后,笔耕不辍的张恨水推出了又一部力作《啼笑因缘》。
“您父亲在创作《啼笑因缘》的时候,他这个素材来源于什么东西,从哪里来的?”
“他在构思的时候要有几天的,这天他就说我去找小说素材吧,我去走一走,与其瞑思苦想,还不如去走一走,然后就到了天桥,走到南下洼子。那儿一片荒凉。这时候他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唱大鼓书,而周围没有观众非常凄凉,一个人在唱没观众,只有一个弹弦子的,这个是沈凤喜的影子。这是一个。然后他说,如果写一个穷孩子怎样的苦,怎样的求生,这个故事就显得单薄,那么他就想,那我如果编一个两个女孩子长得都一样,认识了一个青年,这个故事就来了,有点传奇。当时社会上有两个社会新闻,也是他的素材。一个社会新闻是二几年的时候,有一个军阀当时抢了两个(人)。当时在社会上有清朝的遗老,他已经没势力了,但他确实还是贵族,他有两个女儿是交际明星,很漂亮,然后到东安市场去买东西,被尚威将军看上了,看上以后就派他的副官把这两个女孩劫到他的汽车上拉到他的将军府了。三天之后,两个女孩出来了,倒是安然无恙,两个女孩也觉得无所谓,但是这个事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北京人,大姑娘不敢上街,这是一件素材。还有一件就是当时天桥有个叫高翠莲的唱大鼓书的女孩子,唱得很好,父亲他们都喜欢听,这时候就听说高翠莲被一个国民党的旅长姓田的强娶了。当时在报社有一个跟爸爸很熟的也是搞新闻的人,还是高翠莲的干爹,就很愤愤不平说这事得打官司,结果后来我父亲就说,不见得是强抢的,他还不服气的,结果后来过了几天以后,发现照相馆有他们的相片,那女孩子跟旅长的照片,还是显得很高兴,笑嘻嘻的。那么他就把这几个素材揉到了一起,就写了一个柳德柱强抢沈凤喜的故事,那这不是要得罪那些军阀了,所以后来就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那就是小说已经叫响了妇孺皆知 ,甚至有的人见了父亲就要问《啼笑因缘》,好象在这种情况下有点受宠若惊。”
但实际上也潜在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触动了某些军阀――确实强抢过民女的军阀。对,他们就怀疑会不会是暗指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天突然就来了一辆载着军人的车,然后就到我们家说要请父亲到东北奉天去一趟,但是当时的这个“请”跟平常我们所认为的“请”就不一样了,因为给大家的信息是全家人的传言就是《啼笑因缘》出事了,然后就是慌作一团。父亲最后就安排所谓后事,就是跟我的二伯父说,因为他最大,就说你这样:第一、我现在有连载,你可以在报上登一下,说张恨水应某某之约去东北,暂时停刊。这个就是公告大家张恨水被谁弄走了,大家知道。第二就是,如果我十天不回来,你就把北京的房子和一些财产卖了,然后把我妈妈、奶奶、女眷送回老家,当然后来是化险为夷。父亲到了东北以后,见到了少帅,父亲就直接提到《啼笑因缘》,然后就说这个小说它是虚构的,它是各种社会的素材合成的小说,讲他创作的原则,后来张学良当时就哈哈一笑,很豪爽,顾左右而言他就说,‘你是很有才华的,现在的文人。’这样就过去了,然后父亲就平安地回来了。” “我在读写张恨水先生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四十三岁那一年的张恨水他正好赶上南京大屠杀,当时他组织家人要干游击队。父亲跟家里人是怎么讲这段事情的?”
“说抗日战争这段事我想最熟的还应该是我四叔的儿子,请他来说一说。”
张恨水四弟之子 张一骐:“国民党政府大部分都已经撤到了武汉。在此之前我伯父(张恨水)他已经(从南京)回到了潜山,准备从潜山到重庆去继续办《南京人报》,这是原定计划。我父亲先受大哥的安排提前半个月来到了武汉,把印刷设备从南京运到汉口,就等着我大伯过来,那么我大伯把家里料理得大致以后就赶到武汉。到了武汉的时候,他(父亲)说,‘大哥,我不准备到重庆去了。’他(张恨水)说‘为什么呢?’‘回家去 。’‘回老家干什么?’‘打游击。’”
“当时有一大批安徽、安庆和潜山的青年同胞,他们都热血沸腾,要求回去打游击。他们把此想法已经跟我父亲讲了,那么这时候,他们就提出来,‘张先生,我们就想回去打游击,希望一个有影响的人带着我们回去组织游击队。’那么这时候,我伯父非常激动,看着这些为国捐躯的兄弟,看着南京大屠杀这种惨景,看着四弟为了参与天津保卫战几乎也要捐躯,种种情况对他的激励,他决定打回老家去组织游击队。他比我父亲要大十几岁,考虑问题要成熟。他就想,‘我们回去组织游击队是一个武装,那么最好能够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认可’,当夜兄弟俩就回到了武昌就写了一个呈子,呈子里面就很清楚写道我不要你政府的军饷,也不要你的武器,只要你承认我是一支抗日的队伍,回到地方不与地方发生冲突。结果后来兄弟俩第二天一大早从武昌赶到了汉口,到了鄱阳路就把这个呈子递上去了。当时国民党六部的高官他们很热情接待了张氏兄弟。有这种爱国热情很好,我们好好地研究一下。过两天,你们来听信。一天、两天、三天都过去了,还没有音信,后来兄弟两个想不能再等了,那么他们就过江。过江以后就来到了国民党六部,还是接待他们的那个官员。就讲,‘张先生,您的爱国热情我们非常地钦佩,但是抗日有部队何需你们文人,你还是办好你的报,写好你的文章,不一样抗日吗?’那么我大伯就把我父亲拉着走出了六部,走到走廊里面就听他们讲张恨水兄弟想事太简单了,凭他们文人去抗日那要我们军队做什么,说着就哈哈笑起来了。我父亲和我大伯他们非常气不过走到江边上船之前就把这个呈子撕掉了。”
主持人司马南:“《金粉世家》拍得那么漂亮,恨水先生当年是用了很多笔墨,而且耗了很多心力在里面。所以这里面想必是有恨水先生所热爱的女人的影子。” 张恨水之女张 政:“如果说有他所爱的人影子的话,那么里面的那个小怜就有一点我母亲的影子。”“还是真有,再往下说一点。”“但也只是影子而已。”
张政的母亲胡秋霞是恨水先生的第二位妻子。身世凄苦的她自幼被拐子从老家四川骗到上海并卖到一户姓杨的人家做丫环。由于不堪忍受主人的折磨,她逃出杨家进了当时社会上的妇女救济院,恨水先生就是在救济院里选择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
“张恨水先生的婚姻您愿意给我们介绍点什么情况?”
“以我的伦理观念、道德准则,和我父亲的嘱咐。他说,我想写史的话,只写自己的写作生涯,不想写我的罗漫史。那我就三缄其口。”
“因为您不介绍大家也知道,事实上也会有很多传说,尤其是张恨水先生,我们知道是三次婚姻,这满足了很多人的想象。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便去进行民间口头的创作,所以您还是跟我们讲讲张恨水先生婚姻方面的情感的经历。”
“应该这么说吧,简而言之那就是说,我父亲第一次婚姻确实是封建包办的婚姻。他曾经有过一句感叹:封建婚姻,诚杀人之道。封建婚姻迫得我无可躲避。那么这个悲剧的双方,我觉得作为伟人也好――爸爸可以说现在是知名的了,是个伟人。那么我大妈是一个普通的徽州妇女,但是在感情的天平上他们是平等的,悲哀对他们来讲份量都是一样的。那么作为我母亲,我母亲是胡秋霞,就是我爸爸的第二个妻子。还有就是我的周娘,我的第三个母亲周淑云。那么这两个应该说是我爸爸自己选择的。”
1924年,恨水先生与胡秋霞结婚,并养育了三个孩子。六年后,三十六岁的张恨水与北平春明女中学生周淑云相识并且结婚。虽然他依旧照顾秋霞和孩子的生活,但个性刚烈的秋霞无法忍受丈夫另组家庭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终日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人生以悲剧而告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恨水加入中国作协。但因高血压突发、半身不遂,丧失了工作能力,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照顾下,他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相对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1967年,他因脑溢血发作在北京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您父亲临去世的情况,那时候您不在身边吧?”“对”“您哥哥张伍他可能知道一些情况,我们请张伍先生来给我们说一说。”
张恨水之子张 伍:“他是正月初七没有的,那么在正月初六那天我看他实在是太虚弱了,我说要不然明天我带您看病去吧,他好象点点头。他说,好吧。在这种情况下,晚上十二点了,他睡在北屋,我睡在东屋,我看他那屋的灯还是亮的,我就去看他。他仍然在那儿看《四部备要》,《四部备要》放在他的床边,他还在那儿看。我跟他说,您睡觉吧,明天我带您去看病,他就点点头,他并没说话。我帮他把灯关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六点多钟,他正好是七点钟仙逝的,他穿鞋的时候,突然间向后一倒就没有了,那么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七这一天。按照我们的传统说法,这一天叫“人日”,就是创造了人。他没有呻吟,他没有痛苦,很安详。他自己也不知道就走了,我想。” “他没有说话,没有呻吟,也对。因为他这一生写了三千多万字,这三千多万字足够代表他了。”
“您用比较简短的语言来评价一下您的父亲?”
“鸳鸯蝴蝶派豁然,孤军奋战念余年,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
“在阅读张恨水先生,生平一些资料的时候,我发现在恨水先生的家传的一些碑贴里面有这么两句话――不识人情且看花,文章华国鉴千秋。人情世故什么样?张恨水先生如此才华、才如仙人,但写下了三千万字的作品,他去了,像花一样落了,但是“文章华国鉴千秋”,只要是好文章,过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它的华采见到作者的真心。就像恨水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和他身后百年之后的人灵魂上进行沟通。”
返回张恨水研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