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第二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综述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第二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上海《新民晚报》社等24家单位发起和主办的第二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6日至18日在张恨水故乡安徽省潜山县召开。与会代表就张恨水重新定位与总体评价、作品探微、今后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重新定位与总体评价张恨水是否属于鸳鸯蝴蝶派作家?多数代表对此持否定意见,其理由是:从时间上看,张恨水以小说成名时,鸳蝴派已经退出文学舞台,其末流礼拜六派也已成强弩之末;从空间上看,张恨水从20年代开始一直在北京从事文学创作,除《啼笑因缘》应邀在上海报纸连载外,其作品主要在北京发表,而礼拜六派作家活动区域是在南方,其大本营在上海,二者几乎没有联系;再从作品本身来说,张氏言情小说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其社会性、批判性确实远远高于鸳蝴派——礼拜六派作品。
   另一种观点与之相反,其根据是:张恨水本人就曾自称早期是一个“礼拜六派的胚子”,此时礼拜六派已被新文学作家批得体无完肤,他不可能无中生有地给自己这样下断语;文学流派有松散型的,作家们当时互相联系不多,由于创作路子不约而同,后人归之为一个流派是常见的现象;张氏的言情小说并非他本人声言的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而是相反。所以,说张恨水属于鸳蝴派作家不无理由。
   张民权等代表则认为:鸳蝴派伴随着本世纪初工商业的繁荣而兴起,以消遣娱乐为创作目的,以城市市民为阅读对象。一些作品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对于清末文学向新文学的过渡起到桥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孕育了新文学的产生。
   张恨水是否属于通俗文学大家?一些代表认为,张氏30年代以前主要从事通俗文学创作,但他“九一八”事变后主要以抗日为其创作题材,娱乐消遣逐步为叙述人生所取代,小说体裁后来只分章节而无回目,艺术风格也为之大变。因而,仅标之以通俗作家已不合其创作实际了。
   汪应果指出,张恨水后期作品在向纯文学转化,但其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仍在前期。
  应当如何评价张恨水?徐传礼认为,张恨水是一位章回小说、平民小说大家、精进不已的文艺通才、著名的全能报人和爱国文化名人。与会代表大多同意这一观点。
   对张恨水的上述评价,部分代表持不同观点。陈国城代表认为,张恨水是一位充满矛盾、文化历程异常复杂的作家。他所出身的家庭、他的生存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使他与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依傍传统的心理定势。他要跟随时代潮流,但他的社会理想是空泛的,他的价值判断遵循的仍是儒家的学说与行为准则,仅停留在情感与伦理道德的表层,很少深入到对政治和社会价值的评判上。他既追求人的觉醒又倾心于道德的自我完善。贯穿他作品始终的一条线索是抨击强权、同情弱小,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对国人灵魂的探索与思考上,这些又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另外,他的创作历程同样也包含着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主要反映在现实主义与趣味主义这两种文学观念的冲突上。他前期创作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后期转变为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仍未摆脱趣味主义的影响。
   作品探微本次会议对张恨水的作品探微仍侧重在其小说上,对其散文、诗词和新闻诸方面亦有论及。
   张民权把《金粉世家》与巴金的《家》作比,指出前者提前四年多问世,这四年中,民主思想发展很快,两书所描写的高、金两个家族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有很大差异,金铨作为青年时代留学国外作过一番事业以致当上国务总理的政治家,思想比较开明、民主是顺理成章的,说张恨水美化、歌颂这一封建官僚毫无根据。
   余昌谷把《金粉世家》与《红楼梦》从结构上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整体性艺术结构都是“织锦”式的。即用结构主线分出经纬,形成许多网眼,然后再用生活的彩线来回织补,最后形成五彩斑斓的艺术巨锦;同时始终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去组织生活和安排情节,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散点透视、人物穿插和前伏后应等。
   陈贤茂、杜丽秋指出,二、三十年代在反封建潮流激荡下,凡写父子矛盾的文学作品几乎清一色都是青年代表革命、进步,老年代表顽固、落后,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张恨水在《现代青年》中则提出新的父子矛盾格局。作品中父亲周世良勤劳、正直、慈爱,对儿子尽心尽意,却没有得到儿子善意的回报。儿子周计春腐化、堕落、耽于享受、不图上进,却以“现代青年”自居。作品通过叙述一个由于儒家伦理道德崩解而引发的社会悲剧,表现了作家独特的见解。
   鲁安娜对《天河配》的分析可谓独具慧眼:红伶白桂英放弃自己的地位、收入和事业去屈就婚姻,一旦嫁人便自认是男人的奴隶,最后是在家当奴隶在外卖艺不能得兼时,连奴隶的位置也失去了。作家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深刻剖析了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问题,从而拉开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序幕。
   燕世超认为,《冲锋》的结尾通过大后方痛打抗日功臣的描写启示人们,抗日决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马到成功的,它是一个民族战胜自身的过程。《巴山夜雨》表现了国难当头时相当一部分国民的心态:思想空虚、麻木不仁、无所事事。无疑,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大多数国民缺少那种民族的凝聚力,那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便是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如一盘散沙以致外敌入侵的深层原因。
   张正认为,张恨水散文以关注社会为突出特征,由感情的血脉贯通其中,以崇尚自然为其美学追求,注重神韵美和图画美。她还对张氏的文艺理论进行了梳理,分为小说创作论、小说批评与鉴赏、小说史论、创作风格与艺术感觉论、诗论、文学语言与民族特色论几方面,资料甚详。
   徐永龄对《山窗小品》的评析是近年来研究张氏散文的力作。他认为,本书多角度地表现了作家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同时在写作水平上也达到了其散文艺术的极致。具体说来,它体现了作家:1.鲜明的社会意识;2.朴素的平民意识;3.崇尚自然美、诗情美、绘画美和意趣美。
   宣奉华把张恨水诗词创作分为两个时期:1931年以前,其诗作大抵表现青年女性怀春悲秋、伤离恨别、惆怅前程、愤世忌俗的思绪,在纯熟工丽的艺术形式中自抒性灵、酝酿新的突破和拓展;“九一八”事变后,由轻灵怨婉变为慷慨激昂,由身边琐事、个人幽思到写时代的大波澜、大众的民族的大忧患、大奋起。如果与作家本人的小说创作相参照,可以看出,他这两种体裁作品的风格与内容之变是同步进行的。
   汪青松、汪植培二位代表在对张恨水的新闻实践作了初步探讨后,得出的结论是:张氏办报的总体思想倾向是与我国人民的前进步履相一致的,那就是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的腐败政治;他在长期的办报生涯中始终体现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读者至上意识,那就是深入生活,注意客观报道,反映读者呼声,并带头自撰作品,努力提高报纸副刊的可读性并积极拓宽稿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广,大读者。
   今后的研究方法首先,要摆正张恨水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位置。范伯群认为,通俗文学是文学的一翼,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研究离不开张恨水这座高峰,而现代通俗文学的理论建设也要向张恨水研究“索取”许多从创作上升为理论的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用何种标准来研究张恨水?范伯群、张民权认为,通俗文学与纯文学有若干共同的准则,在共同准则之外,还有它独特的运行规律和审美标准。所以,要在本来和应该的意义上即用通俗文学的规范和审美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他。要从已经习惯了的唯纯文学是尊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因为通俗文学与纯文学所面对的是不同的读者对象,要它具有后者那样的思想性和意识锋芒,就必然失去其特定的读者群,这样也就等于取消了通俗文学本身。
   今后如何深化张恨水研究?袁进提出,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对张恨水的历史定位,这就决定了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但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现已得到广泛认同,如果继续进行单纯的粗线条的宏观研究就显得不足,需要有细致扎实的微观研究。
   徐传礼把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大致分为四个方面:总体研究(关于张氏及其全部作品的整体研究);分体研究(关于张氏生平与创作的分类或专题研究);现实研究(关于张氏其人其作现实意义的研究)和比较研究(运用文学比较和比较文学方法对张氏及其作品的特殊研究)。    第二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综述 燕世超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