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博客联盟网站  中华博客自己的网站    
               
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如果说到了一定年龄必然成熟,那么经过了30年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已经成熟。曾经是经济发展主要瓶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得不说3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许可以给人们一份满意的答卷。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以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3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近30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38%,年均增长199%,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幅还高42个百分点。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退耕还林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正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报告称,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中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农业、能源、原材料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水利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显著加强。

  图片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图片说明: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公司的资本金中民营企业投资占到50.25%。这标志着民营资本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30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艰辛历程。改革初期由于底子薄,即使加大力度重点投资基础设施,但仍不能扭转其薄弱的局面。从1979到1989年,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 479亿元,年均增长107%。 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投入,使得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成了全国的一个亮点。有关数据显示,2003~2007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401 960个,占全国的657%,比2002年提高54个百分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94 916亿元,年均增长达285%,比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水平快36个百分点。

  上面的数据还远远不能说明基础设施的进步过程,也许通过对以下几方面的说明,它的发展之路就会越来越清晰。

  有关数据显示,从1979~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74 246亿元,年均增长199%,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2007年,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增长了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万公里增至539万公里,增长了538倍。

  中国一直将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2条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绝大部分已经基本形成。这条全长3万5千公里的国道主干线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了200个。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路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直接结果就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几乎可以肯定,这一链条已经带动了国民经济多方面的发展。

  展望未来,“十一五”规划指出,到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万多公里;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5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万公里以上。国家对公路(含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预计是21 000亿元人民币。

  如果说公路是加快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铁路的建设则可算是重中之重的一出大戏。据有关数据显示,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了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509%,累计新增26万公里。青藏线、宁西线、渝怀线、株六复线、浙赣线、朔黄线、内昆线等铁路项目作为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已经使数以万计的老百姓受益,而部分新增里程大部分是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电气化铁路。上海磁悬浮、广深高速铁路等工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1978年我国国家铁路电气化里程仅为1 000公里,2007年达24万公里。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有了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城际高速铁路。它的建成不仅使北京、天津实现了同城化,而且也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高铁的雄厚实力。2008年6月24日,国产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津城际铁路试验运行中创造了时速3943公里的纪录,已经超过了欧洲和日本正在运营的高铁,成为世界上最快的高铁。

  更为欣喜的是,在铁路建设整体实力提高的基础上,我们又创造了多个第一。

    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于2003年1月7日正式开通。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并实现了持续安全平稳运行。我国第一条时速300公里的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铁路奥运会投入运营。中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运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事实上,铁路的大规模建设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正式开工。此前,武广、郑西等20多条时速200~350公里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随着一批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加上既有提速线路,中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络将初步形成。有关数据显示,未来3~5年内,武昌广州、郑州西安、石家庄太原、温州福州、广深港的广深段、胶东济南、哈尔滨大连等16条时速200~300公里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将相继开工建设,建设规模达到5 600公里。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成快速客运网络,基本建成大能力的货运信道网络,一个发达的铁路网将初具规模。

  铁路业的大规模投资建设,使得货运量也直线飙升。铁路方面的数据显示,1978~2007年,铁路旅客发送量由815亿人次增长到1357亿人次,增长665%;货物发送量由1101亿吨增长到3142亿吨,增长16倍;总换算周转量由6 43841亿吨公里增长到31 01331亿吨公里,增长38倍。铁路目前承担了全社会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的运输任务,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感受最深的就是铁路大规模提速。从1998年到现在,通过六次大面积提速,目前我国已全面掌握了铁路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维修等成套技术,既有铁路线时速120公里以上线路延展里程达到24万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达到16万公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延展里程达到6 227公里,时速250公里的线路延展里程达到 1 019公里。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列车运行时间,比1997年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普遍压缩了一半。

  公路、铁路建设规模的大力度投入,不仅可以加快完善公路、铁路网的大面积展开,改善全国的交通运输状况,还会对能源、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电子电器、橡胶、玻璃、铝等有色金属诸多行业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进而为扩大就业提供大量的新岗位。这是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认为,“假如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采取的是以公路基建投资为主拉动内需,那这一次会以铁路投资为主。”并且“铁路建设还将直接提供150多万个就业机会,这并不包括铁路系统的职工。”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决定通过大规模修筑铁路来刺激经济,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已达2万亿元。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铁道部《中长期铁路规划》,2006~2010年间铁路建设投资将达到12 500亿元,铁道部每年发行债券的额度也在以200亿元的速度增加,2006年发行了400亿元,2007年发行了600亿元,2008年计划发行800亿元,截至目前已经发行了400亿元。中国铁路的大规模投资向世界人民展现了飞速发展的“中国速度”,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现代化道路上飞奔的中国铁路。

  改革初期,人们常有疑问“经济翻两番,能源怎么办?”不可否认,那时我国能源生产能力还很低,能源供给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长期形成的能源供给矛盾一时很难解决,主要表现在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而且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但由于能源不仅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增加能源供给。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要位置”的能源发展方针,同时提出以效益为核心的能源开发利用战略和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战略。经过不懈努力和能源生产的大力气投入,30年来我国能源产量大幅度增长,能源供给矛盾也得到了缓解。数字也许能够更直观地说明一些问题。图25是1980~2005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

  图251980~2005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数字是客观的,但综观中国能源发展历程,也许更大的挑战在等着我们,如何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化道路?如何确保节能减排的顺利落实?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市政公用设施需求增大,市政设施的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立起惠及市民的现代化市政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是市政建设的目标所在。市政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力度逐年加强。“八五”期间投资总和是2 600亿元;是“七五”期间的52倍;而“九五”期间的投资总和约7 000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7倍。2001年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维护投资达到2 5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4%。市政设施的建设、城市改造的大规模进行,不但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同时也带动了就业、产业链的活跃发展。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对于市政设施、城市改进方面的投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

  先看看来自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丹麦、瑞典、瑞士、美国、新加坡、芬兰、荷兰、冰岛、韩国和挪威。中国的排名从2007年的62名上升至57名。虽然我们没能出现在屈指可数的前十中,但比起改革初期信息通信的发展,速度之快不得不让人惊叹。

  1979~2007年,我国的邮政和电信业累计完成投资20 581亿元,年均增长16%,到2007年末,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对“金卡”、“金税”、“金关”、“金盾”等一批国家重点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大力投入,逐步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通信集团公司。有关数据显示,以分组交换数据网、数字数据网、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网为主的公用数据通信网已初具规模,覆盖90%以上的县市,通信能力达到61万端口,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用数据通信网之一。

  如果说这些数据离我们生活太远,那么从每天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中也许你能体会它的巨大变化。从80年代末的大哥大,到90年代初的BP机,再到今天的掌上电脑,这个变化过程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让人欣慰的。据统计,固定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193万户增加到了2007年的36 564万户,增长了189倍。移动电话用户由1990年的18万户膨胀到了2007年末的54 731万户。图26是1978~2005年我国移动电话的年末用户。

  图261980~2005年,我国移动电话的年末用户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时至今日,我国信息通信和邮政业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先导产业。虽然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和地球另一边的友人对着电脑面对面的交谈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