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首脑峰会成果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从本月18日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由于去年中美关系经历了颇多波折,所以此次访问格外引人瞩目。而中美两国也为此“预习”良久,2010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副助理多尼伦和国家经济顾问萨莫斯访问北京,向中方提出美方对胡主席访问的构想;同年12月,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贝德访华,重点虽集中于朝鲜半岛问题,但也为首脑峰会在相关问题上取得更多共识做出了筹备;同时,第21届中国商贸联委会也如期召开,中方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问题上作出了多项新的承诺。
此后,中国外长杨洁篪和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则为首脑互访做出了圆满的最终铺垫。1月4日,杨洁篪出访美国,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参议院外委会主席卢格、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拉森和布斯塔尼等会面。双方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深化合作以及拓展合作领域,这意味着在政治与经贸领域,两国的关注点从分歧转向了共识。1月9日盖茨访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徐才厚和外交部长杨洁篪均与其见面,国防部长梁光烈与其进行了会谈并同意设立战略对话小组,盖茨还获准参观了解放军二炮司令部。从中美两位高官的互访来看,他们均得到了对方最高领导的接待,而且接触到了职能超出其主管范围以外的多位官员,同时互访也非常认真得直面了双边关系中原有的各类问题,并确实相互表现出了更多的善意,大家都开始以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努力争取更多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在进行了如此及时厚实的铺垫之后,中美首脑峰会已经颇有些水到渠成的意味了。国内外媒体都对此次峰会可能涉及的议题、双方的相互期待,以及最终可能取得的成果做出了大量的分析预测,总的来说,无外乎集中于这样几点:首先,两国的重点将是如何进一步开展合作,美国恐怕会要求中国更多承担起与其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这主要反映在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汇率问题、全球经济复苏问题等上面;中国则会更多关注如何在美国怨气最大的领域通过解释、采购和承诺来尽量化解其压力,同时也可能主动出击,要求美国放开对华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品。其次,为了解决双方最缺乏的战略互信问题,两国首脑可能会最后拍板并公开中美在军事领域的谅解与合作事宜,为减少误判,促进双方的沟通机制建设与人际往来也会成为下一步的目标,此外两国还会积极拓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空间。至于外界盛传的人权与台湾问题,因其偏离合作主题且近期难有共识,故应不致成为实质上的重点。
之所以会如此强调合作,是因为目前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迫切愿望,同时也都相信存在改善关系的空间。在中美双方对相互定位尚不明确清晰的背景下,两国最为可行的战略选择就是通过交流与合作争取双赢,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影响对方。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作为现实中的利益攸关者,中美合作的收益肯定大于对抗。但由于美国仍比中国强大得多且外交技巧也更为娴熟,所以表面看来美国仍会处于攻势,具体表现就是掌控议题选择权并在诸多其自身感兴趣的问题上对华施压;相对来说,中国还不得不以应对为主,尚无力主动挑战美国,但一方面现在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今非昔比,另一方面利益诉求更为广泛的美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无法回避中国的影响力,所以应该说中方在两国首脑峰会中的地位应该是比过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让我们共同期待胡主席访美取得圆满成功。
观察家们在用显微镜观察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的细节,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对任何细节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连一些纯属礼节方面的细节也都引起了观察家们的注意。比如,为什么白宫为欢迎近13年来第一次到访的中国国家元首举办的不是私人宴会,而是规模庞大的国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佳宁分析了中美峰会所取得成果。
人们对胡锦涛和奥巴马的会谈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远非偶然。在两个大国关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当代国际形势的问题。近年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逐渐减少,同时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政治潜力又在增加,这些都是两国关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原因。
同中国领导人会谈后,白宫声称双方签定了价值为45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并特别强调了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对美国的重要性。据美方专家估测,所签合同可以为美国增加23万5千个工作岗位。对中国来说这一合作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准备在所有领域永远按照美国人的游戏规则行事。这里存在一些妥协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首先决定于对当代世界所存问题的不同观点,卢佳宁教授指出。
卢佳宁说:“中国绝对不接受“两国集团”等形式,也永远不会按照美国人给出的游戏规则办事。另一方面,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不无偶然地在最后时刻强调说,中国可以同美国一道对付共同的挑战,包括海盗、核武器在第三国扩散等具有区域性或全球性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国家,当然准备参与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在双方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美国和中国都保证在解决朝鲜和伊朗核问题方面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人们都十分清楚,北京同华盛顿发展友好关系的同时,决不会在诸如台湾问题、人民币汇率、新疆和西藏等问题上作出让步,因为这些都是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
卢佳宁教授指出了影响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五类矛盾。
第一,地缘政治方面的矛盾。美国是一个日趋衰老的大国,而中国则是一个成长迅速的年轻大国。
第二类与亚太地区有关。各方在该地区都各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是朝鲜半岛局势问题,还是围绕钓鱼岛的问题。
第三类属于货币方面的矛盾。胡锦涛在访问前夕讲话批评“美元世界经济”决非偶然。在未来几年双方在这方面未必能作出实质性让步。还有一类矛盾,那就是两国间的经贸摩擦,因为美方出现逆差。
最后,也是第五类“绊脚石”,就是在对待人权方面的矛盾。两国对人权问题都各持自己的观点。胡锦涛在总结峰会成果时说,中国准备继续就人权问题进行对话。然而对话的主要条件是要互相尊重和不干涉内政。值得强调的是,中方以前也一直坚持这一立场。
虽然美方新闻媒体把中国国家元首有关人权的讲话以及表示在这方面继续改进当作爆炸性新闻。
北京和华盛顿未来能否找到妥协途径或者进一步走向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局势的稳定与否。峰会结果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中国和美国为了发展有益于双方的合作都试图减少已有的分歧,卢佳宁最后说。这对俄罗斯来说也很重要,因为俄罗斯如何解决亚太地区安全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裁武问题以及如何对世界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等等,都取决于北京和华盛顿的一种可预见而稳定的关系。
201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