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孔孟之道”的突出亮点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孔孟之道”的突出亮点

    “孔孟之道”在中国发展了两千五百多年,占据着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对今天的中国,它到底有什么突出亮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穿越两千五百年,寻找儒家14位圣贤》,呈现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立夫讲国学”儒学篇系列课程,其中讲孔子和孟子的两篇我都认真拜读,也非常认同,转载于此,以资共同学习。

           
             返回大中华论坛

              孟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

    西方人推崇所谓“公众学者”(public intellectual),追求正义,大胆批评,不徇私情,代表着社会的良心。但是,实际上很难有人做到,因为要做一个真正的公众学者,就必须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而今天的某些所谓“公知”,要么智商不够,要么好高骛远,要么受人所托,拿了别人的好处而假公济私。看看我们的孟子,你就会感到真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丈夫人格,他才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

    1、大丈夫人格

    古人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春秋战国时期大批有学问的人,都在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商品,希望一个好价钱卖给各国的当政者,待价而沽,从中渔利,而不问正当与否。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真正的儒者是以道义为先。孟子是第一个提出“良知良能”的人。良知就是“天地良心”,与生俱来,后来的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学说,主要来源于孟子。

    孟子之所以提出良知良能,针对的就那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大家都记得他的一句名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一次,孟子跟他的学生景春讨论。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算得上大丈夫吧?他们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无事呆在家里就天下太平。孟子这样回答:“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像公孙衍、张仪这类纵横家,靠玩心计、卖弄口才发家致富,赚了名利,亏了人格。可是,社会上的人只认名声地位,“有钱就是爷”。孟子说,这叫大丈夫吗?这叫“妾妇”,一味讨好丈夫的妇人。真正的大丈夫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仁人志士,那些只为富贵利禄而讨好君王的小人是没有资格称大丈夫的。孟子还讲了一个故事,叫“齐人有一妻一妾”,其实就是讽刺那些为富贵利禄而讨生活的小人。张仪是战国时期一个神秘人物“鬼谷子”的学生,做过魏国的相国,当时很有名气,但孟子看不起他。

    2、忧患意识

    后世士大夫推崇的“忧患意识”也源于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当年孟子告诉齐宣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忧民之忧人民才会与君同忧,与民同乐人民才会与君同乐。这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略作改动,变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境界又推进了一步。这句话是《岳阳楼记》的灵魂,为岳阳楼打了一个千年广告。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字很优美,但王勃牢骚太盛,抱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好在文章后面又加上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否则,《滕王阁序》的思想境界就上不去了。

                             

    3、民贵君轻

    孟子周游列国,敢于说直话,讲真话,凭良心说话,这与他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有关,与他的大丈夫气节有关。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孟子回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君主第三。没有人民,政治就没有基础,君主更是孤家寡人。话虽正确,但很得罪人,也只有孟子敢说出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考虑齐宣王内心的感受。后人对孟子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混同孟子的“民本”与西方的“民主”,这实际上是两个概念。孟子说的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君主第三,不是政治身份、社会等级的排序,而是政治基础、社会稳定的考量。历史上开明的唐太宗就敢于承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但明太祖朱元璋就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他公然要求把《孟子》书中这种“大不敬”的话删除。

    孟子的正直远不止于此。比如关于君臣上下的关系,孟子说过一句名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君主把大臣当做手和脚,大臣才会把君主当做心肝宝贝。君主把大臣当猫和狗使唤的话,大臣就把你当成路人。你要是把我当作垃圾的话,对不起,我与你不共戴天。这就是孟子的性格,他无官一身轻。后来有人将“君为臣纲”这顶帽子扣在儒家的头上,这是毫无根据的。君为臣纲与先秦的法家有关,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没有说过这样的话。2021.4.24摘自凤凰网

    孔子留下的三大文化遗产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