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榜样的力量
金瑞中学 秦瑞娟
有一天到谋班上课,刚进教室,整个班的同学都静静地坐着准备上课了,就看到一个学生站着,恼羞成怒地对着同组的另一男生发狠话:“是谁搞的,看老子不搞死他?”一边说一边示威性地朝他旁边的椅子踢了一脚。那个男生趴在那不动,似乎理屈的样子。其他同学则噤若寒蝉。凭我的直觉肯定是发生什么矛盾了。如果处理不好,这堂课肯定是不好上,这两个大男生之间的矛盾就此搁置,结下心结留下后患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于是我径直走过去,用缓慢但清晰的语调亲切地询问:“发生什么大事了,搞得脸红脖子粗的?能不能说给我听听?”生气的同学可能是看在我关切他的份上,气立马消了不少,用简短的话向我做了个解释:“有人把我凳子踩脏了。”“噢,我看看,凳子踩成什么样子了,使你这么生气。”我走到教室拐角,弯下腰,把那个凳子扶了起来。上面赫然是一个很脏的大脚印,然后我就问同学有没有抹布准备亲自给他擦掉。旁边一乖巧的女生立刻拿出抹布给他擦掉了。我也开始进行说服教育了:“这个脚印确实很脏,如果不小心踩上了,应该给人家擦掉嘛。”是说给那个踩的同学听的。我又转向生气的男生:“这是好大的一点事啊?不就是一个脚印吗?同窗的情谊一点都没有了,值得发这么大的火?如果发生了比这还严重的事,你该会怎么样啊?再说,你亲眼看到是谁踩的了吗?如果没有证据你这样做,对同学也是不公平的。这么一点小事,值得把它搞大吗?”他想想,可能觉得是把小事扩大化了。于是低着头不吭声了。我开始了上课。
这一堂课上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在让学生分析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时,学生提到“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和“台湾内部台独分子的阻挠”两个因素。这是课本上提到的,另外,我给学生补充:两岸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也是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就像刚才两个同学,如果思想意识达不成一致,一个认识我踩了就踩了,有什么了不起,一个认识,你踩了就是你的错,我就不能饶你。你们说他俩能走到一起去吗?同学们听了都会心地笑了,原来课堂里的火药味荡然无存,大家变很很轻松。这样,两个同学之间的矛盾既化于无形,同学们也理解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在统一中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这堂课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那么,什么是新课改形式下的师德观呢?
我想,师德不是空洞的口号,师德不是表面的作秀。师德是教师在一系列的职业活动中,不断内化社会职业期望,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并在职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品德特征与倾向。
师德如春风细雨,是润物于无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在专业上精专,更要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人身安全,尊重学生的内在人格,适时地引导学生,在错误的节点上,及时地给予纠正框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我想,当我弯下腰去扶椅子的那一刹那,当我把他们的矛盾和两岸的统一联系在一起时,我想他们肯定都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
现在师德不再单纯是个人素养问题,在社会中还具有广泛而重大的意义。一是教育工作体现了人们对于教育者的热切期望,家长希望通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是其个人的品德修养,也会通过学生和家长的接触进而影响社会。学校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石,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倡导者责无旁贷。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师德建设确实是一件牵动千家万户并影响国家建设的大事。二是师德不仅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实现教育的手段之一。“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下新课改又是新型的、开放的、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为了实现教育面向未来、完成历史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教育者必须向自己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为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建立起更高的道德威望与教师形象,努力完善自身素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楷模。三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工作开展要多样化、典型化。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还没有成熟的观念与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特点决心了青年具有可塑性。面对朝夕相处的教师,学生会耳濡目染地从老师道德行为中汲取是、非善恶观念。如果教师的道德工作具有形象性,会有利于学生从榜样中受到感染与启发,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师对于学生良好行为的期望,增加教育的可信性与有效性。
不言而喻,在素质教育的春风下,师德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加强我国教师队伍道德的历史任务刻不容缓。最后,让我们教师同仁携手共进,真正成为“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优秀教师。
返回师德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