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教师
马鞍山市金瑞初级中学 鲁国新
众所周知,教育,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降临到这个世上。古今中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赋予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扩展着,从未停止过。从职业的特点来说,教师,如果落伍于时代,就无法担当起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重担,“教书育人”失去了时空观,将无从谈起。
教师要主动做一名学生。陶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确实,相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教师年龄上长一些,学知识早一些,但这不是我们成为教师的理由。面对着知识爆炸,人类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教师的文化知识,理论修养也需不断充实。一方面,教师必须恪守师德——这不仅是传统意义的伦理道德,而且还包括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法律法规,从《义务教育法》到《教师法》,进而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一个违背这些法律法规的教师都称不上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崇尚法治的今天,教师是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这些法律条文,教师应是这些法律法规的维护者和倡导者,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自觉遵守、落实“不准体罚学生”、“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规定。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终身教育”的实践者。很难想象,用十几年以前乃至更长时间学过的知识能教好现在这群思维活跃的孩子,贫瘠的土壤里长不出茁壮的苗。“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陶先生谆谆教诲,言简意赅,我们不能奢望一个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的教师能带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
当今世界,各种教育理论、思想层出不穷,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师不学习,就难为人师。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学习各种专业理论知识,要为我们所用,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何种流派,我们都要挖掘其理论中与时代合拍的精华,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拿到合格证或学历证书时,我们要想一想,所学的知识、理论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了吗?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学生了吗?
教师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师者,所以授业传道解惑也”,当一批批学生完成了学业,像一群放飞的小鸟飞入更广阔的空间时,我们有理由欣喜,因为他们是我们精心培养的结果。可曾想过,他们有能力抗击未来的暴风雨吗?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当时和现在,注重学生的分数,注重有多少学生升入高一级的有名气的学校。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把我们理解的结果灌输给学生,使其迅速膨胀发酵,暂时是会起到“泡沫效应”的。在传统的主从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动地、无条件的接受教师和书本中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被一点点地剥夺掉了,保姆式的教育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而在将来的人生之路,并不是时时处处都有人伴其左右的,这实际上还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问题,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相背离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秩序的生活。”我以为:高明的教师应当像教练,是“指点”,而不是“代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审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做合一。唯其如此,将来学生才有可能发挥主体作用,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走向自己的赛场,挑战不同的对手。
教师要有全局观。这种全局观首先表现为整体性和民主性,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分亲疏好恶。客观上,学生的资质和特长各不相同,我们不可能把学生造就成一模一样的人,教育的过程不可能像工厂的机械化生产一样。当教育变成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论成败的时候,不能不说这种淘汰式的教育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其次是全方位性,即对于每个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把握,既然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应该既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时有发生,“俊者”学习成绩优秀,而对其其他方面的缺陷,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相反的情况,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往往淹没在“成绩差”的海洋里,这实际上是忽视了中小学教育基础性的特点,这种基础是未来发展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全部。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加以完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每个方面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肯定和重视。陶先生告诫我们“只要先生们少骂几句坏蛋,社会、家庭、政府多给一些自由空气,少一些齐一手段,阿尔,是,爱迪生,便如雨后春笋一发不遏了。”细心品味这些话,放长眼看未来,一点也不为过。
教师要重新审视“权威性”。尊师重教,教师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本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我们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唯师独尊,这与时代发展的精神背道而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过分强调权威,教师就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陶先生说:“师者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可见,一切唯师命视听,学生就不敢也不会责疑,其创造性思维就会受到抑止,长期下去,自信心就会枯萎;失去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在处理头绪纷繁的工作时,很容易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诲人不倦的为师者风范也就无从谈起。今天的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往往比我们快,同时,当各种负面影响冲击他们心灵时,他们的困惑也就越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不仅在本身学科上学有所长,而且在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有知识储备量,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新时期给教育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崇高师德需要我们去继承,去发扬光大,做一个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教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返回师德研究 |